APP下载

永胜彝族支系他留人妇女的社会生活变迁

2020-08-28李融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中国妇女

李融

摘 要:新中国70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也随之改变。生活在云南永胜的彝族支系他留人妇女,她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留妇女的生计方式、日常生活、婚姻家庭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留妇女逐步走向开放、多元的美好新生活。

关键词:新中国;他留人;妇女;生活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70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也随之改变。促进妇女社会生活发展,让妇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主张,他在2015年全球妇女峰会上提出了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积极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思想。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和提高边疆边缘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生活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人民的期盼。

妇女社会生活发展主要受社会大环境和自我小环境的影响,了解他留妇女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分析机遇与挑战,才能全面客观认识他留妇女的社会生活变迁。

二、他留人概况

他留人,自称“他鲁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长期和汉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他留人主要聚集在云南省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又以营山、玉水、双河3个村委会尤为集中,这一带史称他留河流域,是他留人的发祥地。截止2014年初六德乡总人口14246人,其中彝族支系他留人4648人,占32%。

他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通用的文字,只有少量“铎系”(他留人的祭司)专用的象形符号;他留人世居在茶马古道的关津隘口,曾经修建了集军事、交通、经贸为一体的古城堡;留下了13000多座坟墓的碑林奇观。

他留人在他留山繁衍生息、历经沧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他留文化:浪漫的“青春棚”、特色民居、他留粑粑、他留火塘等。但因种种原因,他留人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加之,他留人主要生活在西南贫困县中更为偏僻的地方,属于边疆边缘族群。一直以来,专家学者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于他留妇女的关注更少。那么,新中国70年,生活在边疆边缘地区的他留妇女,她们的社会生活有些什么变化呢?

三、他留妇女生计方式的变迁

一个社会要能生存,最关键的就是发展出一套从生存环境中谋取食物的方法即生计,所谓生计方式指的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谋生手段。他留人传统的生计方式属于精耕农业,至今还有一部分是初级农业(如土豆、他留梨等),生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她们所身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他留妇女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畜牧业及药材等,她们主要种植他留红米、苞谷、小麦、土豆等农作物,他留山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土壤贫瘠。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也低。过去他留人家也饲养牛、羊、猪、鸡等家禽、家畜,基本满足吃肉需求的同时,给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农家肥,但因为没有富余的粮食,家禽、家畜的饲养有限。他留妇女辛苦劳作也难以满足吃穿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他留妇女的生产积极性。加之,水利工程的兴修、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科学种田技术的引进,粮食产量逐渐提高,也能饲养更多的家禽、家畜,还可出售部分牛、羊、猪、鸡以增加收益。此外,他留山盛产药材、菌类,深受人们喜爱。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留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上山采集药材、松茸、牛肝菌等出售以增加收入。但他留山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他留妇女的生活依旧很贫困,直到今天,还有极少贫困妇女的生活处于温饱水平,靠政府实行的兜底政策维持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及外来文化的影响,“90后”“00后”的他留姑娘大多不愿重复她们母亲、祖母辈的生活,希望能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他留姑娘多数选择外出到丽江、昆明、广东、江浙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打工;有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到县城、丽江市区做起了小本生意,如卖烧烤、开餐馆等。兰俊美告诉笔者:“我2017年在父母的资助下,兄妹俩在丽江开店卖烧烤,经营一年多后因为不赚钱将店面转让。2018年又跟同学到南京、杭州等地工作,期间考到了叉车证、驾驶证,不想在山里待一辈子,太辛苦了,想在自己年轻时多努力,希望以后过上好日子。附近村子的他留姑娘也大多都在丽江、广东、江浙等地打工,留在本地的很少。”

四、他留妇女日常生活的变迁

(一)服饰变化

服飾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表现。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他留人的传统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他留人以当地盛产的野生火草、各类麻为原料,纺线织布,自己制作“火草麻衣”。他留传统服饰无论男女老幼都是穿右边开领的胸襟式上衣,色调上“崇白尚黑”。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他留妇女的服饰依然是用本地盛产的植物为材料,以自己纺织制作的粗布麻衣为主。

改革开放后,他留人的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由于传统的他留服饰制作耗材、费工时,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留守他留山的他留妇女只在重大节庆日或家族有丧事时,才穿戴本民族服饰,并且把穿戴民族服饰作为一种自豪。他留妇女平时就穿市场上容易买到的汉族服装,干粗重农活、脏活时,还披一块羊皮或者穿羊皮褂,他留姑娘外出打工时,会穿当下流行的时尚服饰,人们很难分辨她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姑娘。

(二)居住条件变化

生活起居方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居即是建筑的风格、艺术。他留人从16世纪中后期入主他留山,至17世纪进入封建领主制经济和社会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民居特色和建筑风格,他留人接收、吸纳汉文化较早,民居建筑风格跟当地的汉族大同小异,属土木结构的汉式建筑。只是富裕的人家才有汉式建筑民居,普通他留人家的民居,是用栗划柴搭建而成上盖黄板的黄板房。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他留民居一般以黄板房、土墙茅草房、土墙抬梁房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他留人逐步住上了土木结构的瓦屋面房。传统的他留人家,一般在院子大门旁为女儿搭建一间房子,让女儿在棚内接待男朋友,这间房子称之为“青春棚”,又叫“姑娘棚”。

如今的他留山,过去土木结构的瓦屋面房依然存在,还新增了一些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和少量水泥平顶的3层小洋楼,他留人传统的“青春棚”在有些新居中不复存在了。在他留山,即使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住上了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瓦屋面房,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新中国70年他留山的妇女不仅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她们基本能看上电视机,用上手机、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有的家庭还安装了净水器。

五、他留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的变迁

婚姻、家庭是人类繁衍生息、延续发展的永恒话题。婚姻家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婚姻的结缔

传统的中国社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婚姻的稳固,“门当户对”的标准非常重要,婚姻里讲求的是“从一而终”,人们很在乎婚姻的稳定性,所以无论婚姻质量如何,都要求夫妻白头偕老。但是,他留人的婚姻是非常自由自主的,实行一夫一妻制,又以婚前性自由的“青春棚”为特点。他留女青年不仅在“青春棚”里谈恋爱,还在里面过一段婚姻生活,直到孩子出生才离开。兰发珍告诉笔者:“我在娘家生的大女儿,女儿5个月,才办婚礼,嫁到这个村。”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先有孩子后结婚,这是传统他留人的婚恋习俗。传统的他留人长期处于内婚制状态,只在本民族内部结缔婚姻,不与外族通婚。他留女青年婚姻自由,父母不会过分干涉她们的婚姻。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进步、《婚姻法》的贯彻实施、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他留姑娘的思想意识、婚姻道德观念也有了较大转变,他留姑娘择偶的范围逐步扩大,基本能接受族外通婚。他留姑娘的择偶标准也变得多元,会更多从男方的家庭条件、人品、社会关系等方面考虑。婚姻结缔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不论两人是一见钟情,还是相处中感到情投意合都不是夫妻,只有领取结婚证,才是结婚。他留人传统的奇婚异俗被改变,婚前性自由、未婚先育、事實婚姻逐渐成为历史和过去。

(二)妇女生育

改革开放前,医疗条件差、他留山交通不便,加之经济状况的限制,他留妇女怀孕后除非身体严重不适,否则都不会进医院,都是在家待产直至自然分娩。生育环境及卫生条件差使得妇科病、难产等病症危害他留妇女的健康乃至生命,新生儿的健康也难以保障,新生儿死亡的现象常见。兰发珍告诉笔者:“我一共生了7个孩子,4个儿子3个女儿,从怀孕到生没有去过医院,因为条件不好去世了两个孩子。以前条件不好,娃娃生下来养不大的也多,妇女生娃娃死的也有。”

现在医疗条件改善了,他留妇女的经济状况不断变好,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及地方政府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知识,鼓励他留妇女们定期产检、去医院生育,还定期为新生儿接种疫苗。他留妇女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三)私生子

传统中国社会对私生子歧视严重,因为私生子是有违伦理道德出生的孩子,而他留人对私生子是理解、包容和接纳的。由于传统的他留社会有婚前性自由、未婚先育、事实婚姻的习俗,导致他留山地区私生子现象不少。在他留社会,私生子是不受歧视的,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利。海金秀告诉笔者:“母亲年轻时怀上她,没出生就与男方分开了,母亲一直没有结婚,独自扶养她长大。她的母亲也是祖母未婚怀孕所生,祖母亦一生未婚,乡邻们并未歧视她们两代人。私生子在他留山是正常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婚姻结缔方式的改变,如今,他留山的私生子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 李俊.简良开编.神秘的他留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 官绍刚.从“青春棚”看他留人婚恋方式的独特性[J].文化·民俗,2016(7):75-77.

[4] 李俊.永胜彝族他留人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31(4):76-81,108.

[5] 景婕. 改革开放以来牧区家庭30年社会生活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4.

[6] 刘爱文.甘南藏族社区变迁研究:以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1.

[7] 王瑞芳.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迂研究—:以M新村为例[D].兰州大学,2014.

[8] 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5-9-28.

[9] 十九大报告全文[DB/OL].人民网,2018-3-13.

猜你喜欢

新中国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还原真实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
不要小看白带
抵制嫁妆运动
妇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