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结合实验室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

2020-08-26

关键词:脂肪酶淀粉酶胰腺炎

唐 瑞

(射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盐城 224300)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该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变化之快、致死率高等特征,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积极给与患者快速明确诊断、正确评价,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抢救患者,降低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1]。近十多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投入使用,给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以被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列为首选检查项目,其检查结果再与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检测结果相结合,可大大的提高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更便于后续治疗。本研究对我院4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CT影像及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相关资料进行比对,旨在于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多层螺旋CT结合实验室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运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4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经临床、CT检查及实验室相关项目检测确诊的对象,其中,男37例,女8例,年龄35~62岁,平均(41.24±1.06)岁,水肿型11例,出血坏死型34例,出血坏死型患者中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50例健康体检对象为在我院参加企事业单位职工,年龄22~66岁,平均(44.33±1.20)岁。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有明确的急性腹痛,发作时间为8小时之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剔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肌酐>1.7 g/L。

1.2 研究方法

由影像科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2名、记录员一名组成研究小组,对4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逐个研究分析,以明确判断患者病变的影像分型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参数大小的关系。

1.3 检查方法

45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实验室相关血清学检查和CT检查,CT设备为:Philips Ingenuity64排螺旋CT机,120 Kv,250 mA,扫描层厚0.67,螺距 1.5(Ingenuity),无间隔重建,重建层厚为1~5 mm,平扫后增强扫描,采用肘静脉按1~2 ml/kg的总量,流速为3~5 ml/s注射碘海醇(300 mgI/mL,北京北陆),腹腔于水平腹主动脉设定兴趣点,当CT值达100 Hu触发扫描,延迟6 s、60 s,180 s分别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范围为膈顶部至双肾下极。血液标本采集均为患者发病8~20小时内完成,一般为入院第二天早晨7:00空腹状态下采集,采集患者上肢静脉血4 mL,在1小时内进行对血液标本离心取血清标本,并及时对血清标本中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进行检测。对照组45例健康体检对象检查方法与观察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与评价观察组45例患者体内血清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的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与观察组患者CT影像检查结果及其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符合情况进行比较,判断患者血清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水平与患者病情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45例患者CT影像检查结果:33例为水肿型73.33%,与临床诊断相符32例,诊断准确率为96.97%;12例为出血坏死型26.67%。与临床诊断相符1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45例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s,U/L)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45例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s,U/L)

组别 例数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对照组 45 67.32±12.39 79.02±10.61观察组水肿型 33 181.15±21.33 247.05±31.55出血坏死型 12 278.94±10.06 396.06±21.50 F 17.0225 20.3206 P 0.0194 0.0262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急症中较为常见的病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确切机制尚没有阐明,一般认为致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胆源性疾病为基础,再加以暴饮暴食为诱因。有相关文献报道[2],在我国主要诱因为胆源性,约占50%以上,而国外则以过量饮酒有关,约占60%以上。在正常情况下,胰液在其腺腺组织中含有无活性的胰酶原。胰液沿胰腺管道不断地经胆总管奥狄氏括约肌流入十二指肠,由于十二指肠内有胆汁存在,加上十二指肠壁黏膜分泌一种肠激酶,在二者的作用下,胰酶原开始转变成活性很强的消化酶。胰腺分泌过度旺盛、胰液排除受阻,胰腺血液循环障碍,生理性胰蛋白酶激活,即可引起胰腺炎[3]。胰蛋白酶在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中,血清淀粉酶在胰腺炎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逐渐下降,所以,我们在采集血清标本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因患者就诊的时间不一,有些患者也可能就诊时间稍微延迟,错过了血清淀粉酶检测的时机,对此,还可以采集患者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可诊断血淀粉酶正常的较晚期病例。在血清脂肪酶与淀粉酶比较中,许多文献报道,脂肪酶的临床检测价值远高于淀粉酶的检测意义[4]。因淀粉酶的升高干扰因素较多,如:巨淀粉酶血症、腮腺炎和某些肿瘤,血清淀粉酶升高,但血清脂肪酶仍保持正常。血清脂肪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一般优于淀粉酶。所以,在诊断急性胰腺炎过程中,我们一般对两种血清酶都检测以防止漏诊。

在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中:①血清淀粉酶或(和)脂肪酶的数值大于正常值得3倍;②特征性胰腺炎腹痛表现;③急性胰腺炎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如果具备2条就可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两种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采用,这样可大大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性。多层螺旋CT检查中,45例患者中,有33例为水肿型急性胰腺炎,多表现为胰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密度减低,轮廓欠清或模糊,胰腺周围见片絮状渗出,增强后胰腺呈均匀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32例CT影像可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6.97%。其中,有1例急腹症患者因胰腺增大不明显,胰腺周围也没有渗出征象,患者也没有实验室检查数据,所以,当时没有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延迟6小时复诊,急性胰腺炎的CT征象、血淀粉酶升高均呈现出来,由此可见,对急腹症患者影像诊断应注重复查,防止漏诊。12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主要影像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匀,常见高低混杂密度影区,增强扫描见低密度坏死区,胰腺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胰腺周围见低密度渗液,肾前筋膜增厚。常并发胰腺蜂窝组织炎及胰腺脓肿形成。对于这些典型征象,再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不难。

在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CT影像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因急性胰腺炎在其病理生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数值盲区,即8~12 h上升,2~3 d后下降至正常,而血清脂肪酶数值升高相对较晚,一般在患者发病12 h后才升高,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脂肪酶还有可能处于正常水平。这就导致有时血清淀粉酶升高而脂肪酶不升高,有时脂肪酶升高血清淀粉酶不升高,有时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但不一定都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有研究报道[5],19~32%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为正常水平;也有报道指出[6,7],甘油三酯高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尿淀粉酶不升高,病因不明。再比如,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由于胰腺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淀粉酶生成减少,脂肪酶也不能分泌,所以,对上述这些情况,不能因为血清淀粉酶或(和)脂肪酶不高而排除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而应该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检查为诊断金标准。本研究中45例患者,这两项血清学指标多数大于3倍或者近3倍,再加上CT影像学支持,所以,在诊断中,没有太多的困惑。

CT影像学对急性胰腺炎的检查能更直观的显示胰腺形态、密度、周围组织关系,更有利于胰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也同样对急性胰腺炎的前期诊断和后续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三者结果一致性可有效的提高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脂肪酶淀粉酶胰腺炎
胰脂肪酶升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淀粉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MCM-41分子筛固载脂肪酶的研究
孕期大补当心胰腺炎
脂肪酶Lip2在蚕丝表面交联固定及其催化性质
小麦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
淀粉酶升高就是胰腺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