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020-08-25粟立丹徐向波李艳梅贾洪锋吴华昌

食品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分课外竞赛

粟立丹,徐向波,李艳梅,贾洪锋,吴华昌

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成都 610100)

创新能力是指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食品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民生行业[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食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层出不穷,食品工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食品专业的学习者和从事者既面临各种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3]。食品学科是一个集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该学科具有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地方特色突出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食品专业学生中开展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满足食品行业标准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为食品行业培养兼具生产管理能力、产品创新研发能力、质量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其他同类型的高校实施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6级、2017级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我院依据学校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结合食品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了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具体内容和评判标准(表1),规定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4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未完成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学生将不能按时毕业。针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情况和我院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对实施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6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认真填写问卷,积极配合,保证了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效度。

表1 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内容及评分标准

1.3 统计分析

运用Origin 8.0、Excel 2018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制作数据统计图表,便于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2.1.1 学生生源质量分析

生源质量是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也关系着高校的发展[4]。四川旅游学院是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处于专科向本科转型的关键期,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招生录取工作,将招生录取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生源质量可通过测算专业平均分和本科线间的分数差值来进行评价和度量。专业平均分和本科线间的分数差值越大,则生源质量越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从我院2016级、2017级食品专业学生高考分数分布情况可见(表2),2016级学生高考分数主要分布在470~475和476~480分数段,分别占总人数的36.60%和45.54%,平均分为493.7,与本科线相差40.7分。2017级学生高考分数主要分布在490~495和496~500分数段,分别占总人数的73.02%和19.84%,平均分为477.2分,与本科线相差41.4分。数据表明,我院食品专业学生高分数段分布较少,与本科线相差不大,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这为我院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挑战。

2.1.2 学生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可度的调查分析

学生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我院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受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偏科现象较为严重,普遍学生认为进入大学阶段数学、化学、物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接受难度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由图1可知,有78.6%的学生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表示认可,认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动性,16.81%的学生表示一般认可,仅有4.62%的学生表示不认可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食品专业学生意识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为我院开展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提供了认知上的支持,也有利于我校开展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表2 食品专业学生高考分数分布情况统计表

图1 学生对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可度的调查

2.2 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目前大学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少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可能培养出适应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表3可知,我院实行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后,47.05%的学生认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其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认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具有一定的驱动力,促使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资料,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寻找创新突破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下,学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和平台,学生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创新地应用到食品加工及生产行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仍然有39.50%的学生认为创新实践学分的影响一般,13.45%的学生甚至表示没有影响,这表明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力度和范围还不够。学院应加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力度,制定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管理制度,强化师生激励机制,进行过程监控,通过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表3 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3 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2.3.1 学生科研创新成果显著

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6]。我院通过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由表4可知,近4年我院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呈递增趋势,校级项目参与学生人次从2016年的120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172人次,同时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人次也在不断升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院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高达85%以上。学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可以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去,这本来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查阅文献、撰写项目申报书、讨论项目研究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项目结题等环节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表4 2016—2019年学生科研项目统计表

2.3.2 学生学科竞赛数量与质量提升

学科竞赛是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赛,是实现以赛促教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7]。目前,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及行业竞赛项目较多,我院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四川省食品营养产业青年人才产学研创新设计大赛等[8]。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我院还设置了“恒天然”实验技能大赛、“安佳杯”创新技能大赛等。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创新产品研制、比赛产品展示及汇报等过程,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比赛过程中组队协作,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图2 近3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数量分布图

由图2可知,近3年通过学科竞赛的积极参与和推进,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参加学科竞赛的数量在逐年递增,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获“盼盼食品杯”全国在校生西点创意大赛金奖;2017年获第九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鸡尾酒调制三等奖、“正大杯”全国高校学生禽畜产品加工创意大赛二等奖;2018年获第一届“安琪酵母杯”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创意面包大赛铜奖。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方面,在2017第十四届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18“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和铜奖。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契机和抓手。

3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图3可知,通过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科研训练,占总人数的27.7%,其次是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分别占总人数的20.2%和17.2%,学生最不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课程论文和讲座报告,仅占总人数的3.0%和5.5%。这说明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没能将思维训练和技能提升有机融合,不能做到“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学生的综合素质没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不愿参加讲座报告,对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甚少,查阅最新文献资料不够,从而导致我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较少,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数量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为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保障了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成效。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我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增设企业选修课程,引入行业标准,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促使校企共建,深度融合。根据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内容和评判标准,加重学术讲座和论文发表分值,从制度上引导学生注重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同时,探索实行“三段式导师制”,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论文导师队伍,不同类型的导师队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在学生层面,不断完善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参与学术讲座纳入综合素质测评积分,增设学生双创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教师层面,将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学院教师年终考核体系,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实行人才工程积分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导师带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全面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科研、学科竞赛、论文写作指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我院以课外创新实践学分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设了条件和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学生在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水平、高质量、高难度的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数量较少,甚至还没有突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文章较少。说明以课外创新实践学分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单一,创新驱动力不足,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进多种模式相互融合,协同育人,进一步探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学分课外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小满课外班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