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2020-08-21崔琳琳王小梅杨红芳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5期
关键词:毫针夹脊火针

崔琳琳,武 杰,王小梅,杨红芳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山西 太原030003)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疾病。该病常突然发作,疼痛明显,入夜尤甚,疱疹多为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多沿一侧神经分布,不超过正中线,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及腰神经分布区域,伴有刺痛,痛如火燎,疱疹串联成带状,故称为带状疱疹。该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若急性期疱疹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将引发后遗神经痛。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中医科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97±7.86)岁;平均病程(4.32±1.32)d。治疗组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63±9.20)岁;平均病程(5.37±1.2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皮疹为红斑基础上有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疱液澄清;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正中线;病程常自限,约2~3周,愈后常遗留色素,发生坏死溃疡者可遗留瘢痕;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炎或面瘫。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4~86岁;无严重内科疾病及传染病等;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有心、脑、肺、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者;接受其他医疗机构治疗者;不能按照本方案完成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昔洛韦片(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927)口服,每次0.2 g,每日5次;甲钴胺胶囊(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253)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治疗10 d。

2.2 治疗组 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火针、火罐、小针刀、毫针围刺及中药,治疗10 d。①火针。操作者右手持细火针,将针头前1/3在酒精灯外焰处烧红,迅速点刺疱疹密集区域,针距间隔1 cm,不留针。隔日治疗1次,逐渐减量,并避开前次火针眼。②小针刀。操作者根据疱疹分布区寻找相应神经根节段对应的夹脊穴,定位、消毒,医者手持针刀(4#0.6,乐灸牌)以“纵疏横拨法”进行切割松解,出针后拔火罐。每周1次。③火罐。选择与疱疹区相应大小的火罐,吸附于火针点刺及针刀松解部位,留罐10 min。火罐治疗疗程同火针及小针刀疗法疗程。④毫针围刺。操作者持华佗牌0.35 mm×40 mm毫针围刺疱疹区,针刺点沿疱疹区外周分布,同时配合TDP照射,留针30 min。每日1次。⑤口服中药。药物组成:黄芩片15 g,板蓝根30 g,连翘15 g,大青叶15 g,土茯苓30 g,赤芍10 g,生地黄10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甘草片6 g。每日1剂,水煎煮,早晚分服。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分级:采用疼痛分级指数(PRI)评估[2]。PRI包含11个感觉性词、4个情绪性词,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②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数低表明疼痛轻,分数高表明疼痛强烈。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3]。痊愈:皮肤恢复面积为90%以上,疼痛基本消失;显效:皮肤恢复面积为70%~90%,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好转:皮肤恢复面积为30%~69%,疼痛稍减轻;无效:皮肤恢复面积小于30%,疼痛缓解情况不明显甚至加剧。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PRI、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PRI、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评分和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评分和疼痛程度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PRI评分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1 27.46±3.54 4.15±1.69△▲ 6.97±1.93 0.72±0.34△▲对照组 21 27.53±2.35 9.58±3.66△ 6.98±0.83 1.89±0.67△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长期潜伏于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受到某些致病因素刺激后出现皮肤损伤和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中医称其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病因病机总属肝胆湿热火毒之邪,淤滞肝经,肝络失和,气滞血瘀,壅遏机体,火毒郁发于肌肤则为带状疱疹。或因肝气郁滞,化火妄动,蕴积肌肤而发;或因脾失健运,气滞湿瘀,化火成毒,外溢皮肤而发;或因热毒蕴于血分,热邪外越,则发为红疹,湿热蕴于肌肤,则发为水疱;或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而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李元文教授认为此病辨证归于心、肝、脾三经,湿、热、火、毒、瘀是其发病主因,肝郁化火,或脾经湿热,感毒邪而发,郁热火毒侵袭肌表发为疱疹,治则以疏肝凉血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为主[4]。

中医和西医治疗该病各有所长,现代医学治疗该病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类药物、激光及神经阻滞等。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对症治疗,采用阿昔洛韦片及甲钴胺胶囊治疗。中医治疗该病疗法众多,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包括口服中药和中成药等,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熏洗及针灸、小针刀、火针、拔罐、放血等。本研究选用中医综合疗法,火针通过高温灼刺疱疹密集区,使疱疹皮损局部完全开放,腠理开泄,达到引邪外出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火针疗法可减弱痛觉向中枢传导,火针点刺疱疹局部时能加速水疱的破溃,促进皮损区愈合,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5-6]。朱润佳等[7]采用毫火针和毫针针刺分别治疗带状疱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毫针与火针均点刺疱疹区,结果显示,毫火针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且有一定预防后遗神经痛的作用。联合火罐治疗可排出疱疹局部毒邪与恶血,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使局部得新血充分濡养,体现“火郁发之”之意。中医认为该病多由肝胆湿热火毒之邪淤滞肝经,肝络失和,气滞血瘀所致,故在皮损区行拔罐治疗,具有清泻肝胆火热邪毒、行气活血化瘀之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第1~5腰椎棘突下两侧,内联脏腑,外与膀胱经相连。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脊神经后支分叉处与夹脊穴相对应,故在针刺夹脊穴时,可直接或间接刺激脊神经前支、后支,从而达到刺激交感神经干,影响内脏功能的作用[8]。根据疱疹在项、胸、背部等部位的分布寻找相应神经根节段所对应的夹脊穴,并用针刀松解相应夹脊穴,意在改善局部微循环和相应节段神经根的血供,从而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疼痛。吴昊等[9]认为应用针刀松解华佗夹脊穴和阿是穴可有效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作频率。

在上述疗法基础上联合毫针围刺和口服中药,以期达到“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的目的。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痛为基本治则。方中黄芩、泽泻清泻火热,板蓝根、连翘、大青叶、土茯苓清热解毒,赤芍、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同时根据兼症进行加减,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属火毒热盛,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疱壁松弛,糜烂渗出,腹胀、便溏,加猪苓、茯苓、厚朴等。发于颜面部加菊花,侵犯眼部加谷精草,发于腰部加桑寄生、杜仲,发于上肢加姜黄,发于下肢加牛膝,发于胸胁部加柴胡、龙胆草。气血亏虚、阴虚血瘀见疱疹消退而疼痛不消者,予以益气活血法,采用八珍汤加珍珠母、天花粉、牡蛎、乳香、没药等治疗。

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较单纯对症治疗具有疗程短、止痛效果明显、后遗神经痛发病率低等优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毫针夹脊火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