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药蛋印象(外三篇)

2020-08-20周尚俊

青海湖 2020年5期
关键词:洋芋青稞豌豆

仿佛一夜之间,乡村的人们进了城,以城里人的方式生活着。餐厅里、饭桌上,摆的是名目繁多的狮子头、酱牛肉、鲜豆腐、炒菜花之类的美食。那个人们曾经离不开的貌不惊人周身沾着泥土的山药蛋渐行渐远,悄然而去。

山药蛋,学名叫马铃薯,也叫土豆、洋芋等,是过去重要的粮食、蔬菜,是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在青海大多地方都叫它“山药(yue)”。

阳春三月,春光浩荡、山花烂漫。小麦、青稞、豌豆,这些粮食作物已全部种完,山药种子有水分,害怕冷凍,是要稍后一点种的。种完粮食,歇缓了几天的村民们开始做着种山药的准备。此时,家家户户把山药从窖里搬出来,把有芽眼的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籽种,然后装在口袋里,送到地里。待种的土地松软得像一块块大地毯,地里也早已上好了农家肥。男人们驾起牲口,抬上犁铧,在松软的大地上一遍一遍地犁,女人跟在后面往犁沟里一个一个地放着山药籽种。犁完了,磨平了,一年的希望就种在了这里。

一场春雨过后,村人迫不及待地去地里看作物的长势。清晨的山乡常常有着淡淡的雾岚,空气中飘浮着沁人心脾的花草芬芳。种子已经全部发芽,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绿茵茵的秧苗招人喜爱。在夏天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山药长势很好。接下来就该到施肥、壅土的时候了,家里的女人也全部钻进地里,一撮撮地放肥料,一铲铲地壅泥土,如侍弄着自己的孩子,小心充满爱护。等到麦黄时节,山药地里开满了花,有白色的、粉红的,还有一些淡紫的花儿点缀其间,蝴蝶们在这里飞上飞下,蜜蜂们在其间串来串去。黄昏时刻,夕阳照在地里,绿绿的秧子也发出了透亮的光。不时有小姑娘出现在这里,挖新山药给家里人尝鲜。在青黄不接的七八月山里人没有什么吃的,甚至有的还断了口粮,挖上土里生长的新山药,下在晚上的面条饭里,真是醇香四溢。小姑娘找准山药秧周围有裂口的地方挖下去,鸡蛋大的山药就会露出来,并沾着一星半点的泥土,她们捧着雪白的山药,一溜烟地跑进了乡村的巷道,一会儿,新山药的香味开始弥漫在了整个村庄。

挖山药是乡村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秋后的天气天高云淡,晴空万里。清晨,浓雾从最初的墨黑色幻化成轻柔的淡蓝色,给远山涂抹上一层柔和的乳白。山脚下的村落、树木,也呈现出一派朦胧而迷幻的色彩。乡村的道路上已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赶着牲口,提着铁锨,行进在通往自家山药地的路上。等到日头升起,大块大块的山药地里已齐整整地布满了人。

此时的山药地,由于霜降的洗礼,那些原来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山药秧子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与光华,蔫头耷脑歪在地里。然而主人们心花怒放,神采飞扬,祖祖辈辈耕种山药的经验告诉农人,山药蛋要丰收了。人们急切地一手抓起枯黄发蔫甚至是干瘪的山药秧子,一手用铁锨挖下去,山药秧子便被连根拔起,就像从鸡窝里拎起一只刚刚下完蛋的母鸡一样,沉睡多日的山药蛋终于白生生亮光光地出生出世。“绿叶叶,红蔓蔓,地下有窝金蛋蛋”的乡村谜语说的就是此时的山药蛋。挖山药看似是简单的劳动,但也是技巧活儿,稍不注意,一颗白花花的大山药就会被削成两半,令人惋惜!然而,多年劳作的农人们对挖山药的活儿还是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他们一手提着山药秧子,一手拿着铁锨把把,一挖一提,白闪闪的山药蛋破土而出闪亮登场,而且完完整整、圆圆胖胖,没有丝毫的损伤。

此时,最开心的莫过于在田间的地埂上挖个土锅灶焪山药。先是找个小土坎挖一个小洞,然后放进柴火烧,直至小洞烧得通红,再放进山药蛋,周围用土疙瘩严严实实地垒起来,四五十分钟后,移走这些土疙瘩,白花花的山药蛋已经绽开了花,一股焪山药的特殊香味霎时四射开来。所有的地里停止了劳动,所有的地埂围满了人,大人们垂涎欲滴,小孩子直流口水,连地里等待驮运山药蛋的毛驴似乎都被香气感染,发出一声声嚎叫。那些无影无踪多日不见的燕子都不约而同地飞回地头,盘旋一阵,只有望梅止渴闻闻香味后无奈地远走高飞。

到了下午,一块块地里的山药挖得已差不多。白生生的山药蛋铺满大地,亮光光的土豆铺满田野熠熠生辉,简直成了洋芋的海洋。女人们眉开眼笑,男人们手舞足蹈。半天的疲劳不翼而飞,一年的期盼一挥而就。一家人马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挖的挖、拾的拾。挖山药是一年中最紧张的时节,别说大人,就连孩子也不能例外,踊跃地帮大人们抢收山药!

天快黑了,乡村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架子车、三轮车,人背驴驮,都是运山药回家的。此时,家里早已饥肠辘辘的猪们哼哼卿卿一哄而上等着吃食,流浪而归的狗们汪汪叽叽嗷嗷待哺,鸡们却在望眼欲穿后无奈地钻进了窝里闭目养神。地里的山药蛋最终又走进了另一个家——窑洞里、地窖里。山里人家的窑洞和地窖基本上是恒温的,它们长年累月地躺在这里保持着本色,源源不断地进进出出为人们壮实着体魄。

山药蛋是山里人最重要的口粮与经济作物,川地浅山脑山都可耕种,乡里人、城里人均喜欢。它土,与它的主人一样,土里土气,土得掉渣,土得朴素怡然,平淡中体现生活。山里人钟情洋芋,因为它无私地养育着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主人们,无论春夏秋冬,不管粮食是否丰收,它永远是人们的掌上明珠与口中美餐。最难忘在那些生活困难的年代,日子艰难的岁月里,山药蛋曾让多少人渡过了难关,挨过了饥荒,成为一代人生活中的美好印象。

这种食物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同时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可以做主食,也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或做辅助食品如薯条、薯片等,也用来制作淀粉、粉丝等,也可以酿造酒或作为牲畜的饲料,它对人类的贡献无所不能。乡村人家的饭桌上可以少了鸡鸭鱼肉,但不能缺少山药蛋蛋。在过去,每年的秋末时节,山药蛋收获季节,川里人开着拖拉机,甚至是赶着马车驴车,把一车一车的蔬菜瓜果源源不断地运进山里,一斤蔬菜一斤洋芋,一斤瓜果一斤山药,用最原始的产品交易方式,用最古朴的商品买卖手段等价交换,实现着共产共享,满足着不同需求,用山药蛋壮实着川里人的体格,用蔬菜瓜果改善着山里人的生活。等到过年过节,山里人赶着牲口驮上洋芋,到城镇街区赶集,变现卖钱,实现经济价值。

据现代研究表明,吃洋芋有五大益处。洋芋能留住岁月的脚步。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群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经常吃的人身体健康,老得慢。洋芋能减肥。吃洋芋不必担心脂肪过剩,因为它只含0.1%的脂肪,是所有充饥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每天多吃,可以让身体把多余脂肪渐渐代谢掉,瘦人吃能变胖,胖人吃能变瘦,常吃身段会变得苗条起来。洋芋是天然的美容佳品。它有很好的呵护肌肤、保养容颜的功效,新鲜洋芋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顯著。洋芋能吃出好性格。它含有维生素C,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时常受到抑郁、灰心丧气、不安等情绪的困扰,洋芋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它含有的矿物质和营养元素能作用于人体,改善精神状态。洋芋能调整虚弱的体质。它还有愈伤、利尿、解痉的功效,它能防治淤斑、神经痛、关节炎、冠心病,还能治眼痛,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肌肉无力及食欲不振的人多吃洋芋,能够补充体内缺乏的钾。高含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群可以增强体质,同时还具有提高记忆力和让思维清晰等作用。因其营养丰富还有“地下苹果”的美称。

因而,在乡村大地,山药生长在每一个角角落落,洋芋存放于每一处家家户户,在乡村大地生生不息,与久远文明连为一体,成为一种乡村精神、一种乡村品牌。

清晨的山村,炊烟飘散,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男人们赶着一群羊咩咩叫着走过,灶房里,女人们煮了一锅洋芋……

山药蛋与庄稼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早晨是洋、中午是芋、晚上是蛋,全天吃的是洋芋蛋。”每一个庄稼人对山药蛋有着天然的情结。在与主人的如影随形中,土豆的花样变得五花八门,风味独特。在乡村巧妇的手里,可以煮山药、焪山药、烤山药、炒山药,每一种做法都简单明了,每一样吃法都回味无穷。就是炒洋芋也花样繁多、别具一格,有洋芋丝、洋芋条、洋芋片、洋芋块,有酸辣的、红烧的、干炸的、酱卤的,特别是酸辣土豆丝,人人喜爱,那细细的土豆丝,吃到嘴里脆脆的,酸中带辣,辣中带爽,清清爽爽,却又美味无限。还可配以其他菜炒,如土豆丝炒酸菜、土豆条炒笋子、土豆片炒茄子、土豆块炒金瓜等等,每一种做法都得心应手,每一个吃法都唇齿留香。在乡村,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制作的最好吃的还是土豆炖肉,粗粗的砂锅里炖上肉,加入洋芋块焖炖做熟,不但肉味更纯而且不油腻,倒上酱油,土豆黄黄亮亮的,再把肉的油汁渗进去,绵绵的,沙沙的,香味更是回味无穷!还有其他独特的做法更令人叫绝,耐人寻味。如洋芋包子、洋芋焖面、洋芋擦擦、洋芋搅团、洋芋酿皮、洋芋津津等等。

山药蛋不仅放在窖里保鲜着吃,而且可以加工储藏后用。洋芋粉条就是山里人的独创。每年秋天村人把来年的籽种捡好储好,把一年吃的用的放足存够,剩余的则加工做粉条。秋闲时节,家家户户开始做粉条,先把洋芋做成淀粉,再经过加勾芡、搅拌、打浆、制粉机器的挤压,做出粉条。这时的乡村人家的院子里、屋顶上,到处晾晒着宽窄不一白白净净的粉条,成了一道乡村风景,洋芋粉条可是炒菜的必备、农家的佳品,口感筋道、爽滑,每一道菜里配以粉条,菜肴将大放光彩,五味生香;缺少了粉条,再好的蔬菜也黯然失色,再好的饭食也食之无味。

山药蛋与村庄人相依为命,共生共荣。春天里种,夏天里垄,秋天里收,冬天里藏。山药蛋对每一个村庄人有着独特的情感。在与主人的不弃不离中,山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西北人吃饭以面食为主,有面条、面片、臊子面、浆水面等等,不管是哪种面食,都要加上山药条条、洋芋块块、土豆丝丝,每一种面食有了山药蛋则面好饭香,锦上添花,少了洋芋片则清汤寡水,索然无味。吃了有山药蛋的饭食,庄户人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心满意足,脸上有漾不完的笑,心里有表不完的乐;有了吃洋芋的生活,农人们人高马大身强力壮,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出不完的力。乡村的饭可以少了大鱼大肉,但不能缺山药蛋蛋。难怪,在乡村家家可以没有一个冰箱冰柜,但户户必有几个大大小小的窑洞地窖。

山药蛋,滋润着农人的生活,温暖着乡村的日子。

小麦记忆

农历四五月间,河湟乡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麦苗已亭亭玉立,齐刷刷地长高了。随后,小麦以风为媒介开始扬花,清香的味道铺天盖地,沁人心脾。短暂的小麦花开为麦田的守望者们带来了欢喜和满足,令农人心醉。“一年庄稼两年苦”,清清的花粉,浓浓的花香后,就是“喜看麦菽千重浪”了。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也是我国各地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同时是青海东部农村耕种最为主要的作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质燃料。

农人们没有考证过小麦的历史,不知道小麦的先祖,但祖祖辈辈都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楚它是乡村最重要的物种、农家最需要的粮食、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命来源,因而格外爱惜小麦、敬重小麦,从一粒粒撒播到地里,到一颗颗收入粮仓,发生着不弃不离的关系,产生着难解难分的情结。

每年的春耕,最先播种的就是小麦。刚刚过完了年的农人们,早早地取下架在屋梁上的犁铧,重新擦拭一遍,抹去一个冬季落下的灰土,使犁头明光烁亮,犁把结实如初。播种季节是牲口最辛苦的时候,农人用铡刀把长麦草轧得碎碎的,加上麸皮进行喂养,还每天加一顿豌豆等饲料,这样精心饲养十多天后,看到牲口的肚子圆圆的,骡马的头抬得高高的,人和牲口一起就轻车熟路地走向了田野。

大地已经苏醒,农家肥撒满了一整块耕地。从袋子里倒出麦种,倒进升子(河湟农家一种度量粮食、面粉的木制方形敞口容器),籽种闪烁着金子的光泽,舒展着回归大地的笑容。农人把升子紧绑在身上,一手扶着升子,一手抓着里面的种子撒扬,一步一扬,小步迈进,大把撒扬,黄色的籽种像一条条抛物线,从种田把式的手里飞起,在半天划了一道闪亮的弧线,又齐整整地落入耕地,一去一回,来来去去,种子就在洋洋洒洒间布满了田地。撒扬种子的把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伴着田野鸟儿偶尔的鸣叫声,似乎在跳着欢快的大地舞蹈。地里的种子密密匝匝,匀实齐整。这是种庄稼的把式们几十年练就的硬功夫,有的庄稼汉种了一辈子庄稼,但是撒不匀种子,扶不正犁铧,而有悟性的农人却能手到擒来。所以,农家的上辈传帮带地培养种田的下一辈,往往看的是能不能撒扬种子,撒得匀不匀,若能,就证明已培养出了一个好庄稼汉。

撒扬完毕,农人赶着牲口开始犁地,然后再磨平,种子和泥土合二为一,连为一体,开始孕育新的生命。

过了一个半月,天气渐渐热了,燕子也从南方展翅而来。地里的麦苗破土而出,已安好家发好芽的种芽争相来到另一个世界,十天半月后翠绿的麦苗布满了田野,生机勃勃的庄稼长满了大地。守望麦子地的庄稼汉提着旱烟瓶,深深地吸了一口,又长长地吐出去,淡淡的烟雾飘飘洒洒而去,愉悦的神情纷纷扬扬而来,一块地的收成在心中已有了底,盼望着早点长高早点成熟早点收获。家里的女人将其他活儿收拾得井井有條,同时也把锄头、铲子等锄草工具擦得锃亮。锄草是村庄农事活动的关键,也是乡村女人施展才华的机会,没有农药的年代,麦子地里的杂草全靠女人的一双眼和两只手。刚生长出的许多小草,与麦苗混长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皂白难分,火眼金睛的女人却明察秋毫,用小铲子三下两下便斩草除根,使杂草没有立足之地,给麦苗自由生长的空间。即便没有杂草,也要用锄头铲子在麦苗周围疏松表土,给麦子成长创造良好的根系环境。这样,锄草的女人不断地蹲着挪步子,不断地铲挖,既保证麦苗不被踩踏,地皮不被踩实,还要深挖细除,做到铲到草除,难怪,在乡村能锄好草的女人,是什么也难不倒的女人。

经过两三次的锄草和精心侍弄,麦苗们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一场透雨过后,麦子被洗得清清净净,像出浴的姑娘,挺拔而修长。大片大片的麦田在微风里泛着绿浪,密密匝匝的细碎白花绽放在无边无际的绿海里,淡淡的白,纤纤的小,清清的香,随后麦穗儿扬起高昂的头颅,伸出长长的麦芒,用淡淡的麦香纠缠着缕缕阳光。布谷鸟最后一次飞临麦子地的顶空,按它的呼叫与期望,小麦已长高长大,麦穗儿粒粒饱满,层层绿色波浪迎风飘荡,它似乎如愿以偿,期望实现,然后称心快意地远走高飞了。

成熟在节气里孕育,颗粒在阳光下饱满。

民谚曰:“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后川里的小麦迅速变黄,麦田里,金黄金黄的。风一吹,麦浪滚滚,让人心旷神怡。而山里的小麦正在灌浆,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成长成熟。

小麦成熟的日子也是村民最忙碌的岁月。到了农历六月,层层梯田里的小麦金光灿烂,沉甸甸的麦穗金碧辉煌。夕阳的光柱斜射在麦田里,更是色彩迷离。庄稼长得如此茁壮,这是庄稼人的最大满足。麦子成熟了,突然嗅到麦子成熟的香味,一种莫名的喜悦和冲动就涌上心头,没有什么比这更使人欢欣鼓舞。家家户户取下挂在墙上和屋檐下的镰刀,搬来磨刀石,洒上清水,把铁锈磨净,把刀锋磨出,将刀把安牢,一场开镰大戏的剧目即将上演,一场龙口夺食的战争同时打响。准备妥当,某一天的大清早,似乎约好了一般,所有的麦地里都站满了戴着草帽的人,所有的地边上都牵来了备着鞍子的驴,所有的地埂上都跑来了看热闹的狗。“开镰了!”随着主人的一声吆喝,农人们、麦客们一弯腰,一开手,麦子齐刷刷地倒在了地上。后面的人,一躬身,一站立,一个个麦捆齐整整地站在了田里。忙碌了两个时辰,烈日直射大地,也直射麦客的头顶,他们才放下镰刀歇缓歇缓。此时,满头的汗水涔涔流淌,浑身的泥土粘连上下。下午的行动,如上午一般。割完了一片田的小麦,收完了一块地的庄稼,农人们才收镰回家。

这时候一抹夕阳斜射在村庄,麻雀们已沾沾自喜地欢叫了半天,又纷纷飞到小麦地头左顾右盼飞上飞下,拣食了几粒新鲜的麦粒,陶醉地飞走了。几只花喜鹊在树梢上趾高气扬地谈论了一会,也悄悄进窝歇息了。收工的庄稼汉也带着粮食的味道,呼呼大睡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早出晚归,经过二三十天的紧张劳作,小麦全部收完,麦捆也全部运走。村里的大场热闹非凡,场上的人们热火朝天。那时候没有脱粒机,少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畜力。摞捆子的、赶牲口碾场的、扬场的各司其职,争分夺秒。一场场麦场碾完,一堆堆粮食扬净,黄灿灿的小麦堆积如山,碾场的人们才敢休息片刻。扬场的庄稼汉脱下布鞋,抖去里面的麦秸草渣,再抖掉衣领里、脖子里的草秸麦秆,盘坐在场边,拿出旱烟瓶点火吸上几口,心满意足地吞云吐雾。女人抓几把清新的麦子,闻一闻,又投进麦堆,重甸甸的粮食优雅而端庄,犹如成熟的乡村大姑娘,然后到场边上,抖去浑身的麦草渣,拿来洁净的新口袋,催促男人早点装麦子,早点收工回家。此时,太阳已渐渐进了远山的窝,劳动完的骡马也纷纷回家,吃饱喝足的牛羊疯跑进圈,游逛了一天的鸟雀带着孩子们回了巢,小麦跟人一同回家入仓,村庄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后来,小麦被农人磨成面粉,变成了白面,转换了角色,进入乡村的面柜,滋养着村庄的人们。

村庄因有小麦而生生不息,农家因有白面而殷实富裕。有了白面,心思灵敏的乡村女人得心应手,将家园的饭食创造得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白面能蒸成馒头,烙成饼子,焜成焜锅,能做成面条,长面条、短面条、碎面条,能揉成面片拉面。蒸熟的馒头清香四溢,做熟的面片五味生香,擀成的面条筋道柔滑。土院落欢天喜地,怡然自乐;老村庄五彩斑斓,源远流长。

豌豆故事

山里的日子跟节日紧紧地连在一起,也跟饭食美餐息息相关。

春节过后是元宵节,再过十几天就是农历二月二了。二月二一到,山里人家家户户就要炒豆子,有豌豆、大豆、扁豆等,每家一日三餐的饭桌上摆放着两个大盘子,满满地盛上不同的豆子,大人小孩的口袋里也装满各类豆子,走在村庄的巷道,互相碰见,什么也不说,抓一把豆儿,伸向对方,是问候,对方也不言不语,礼尚往来地抓出自己的豆子。乡村的文化就这样朴实,村庄的礼节就这么简单。

农历二月二,山里时时弥漫着豌豆的清香,村庄里处处飘着大豆的味道。据说,二月二吃了豌豆、大豆,会把年前吃腊八馓饭糊住的心窍震开,这样头脑就亮豁,精神亦振作,会精神百倍地投入农业生产。这是乡村的一种朴素愿望,事实上旧时农村里好吃的都集中在正月过年时,一个正月的肉食美味和山吃海喝,使肠胃比较疲劳,食用豆类后,可以帮助减少胃的不适感,促进消化。在乡村还是有着科学的乡土饮食习惯的。

吃完了年里的油炸馍,吃尽了二月二的炒豌豆,山里的天气渐渐转暖,白杨树开始慢慢返青,这是种豆子的最好时节。

豌豆为半耐寒性作物,喜温和湿润的气候,不耐燥热,对泥土的适应性较强,对土质的要求不高。因而庄稼汉把较好的梯田地、水浇地让给了娇嫩的小麦和需水的洋芋,陡坡地、干旱地成了豌豆生长的家园。种豌豆的日子,农人撒好了牛粪、羊粪和着草木灰的农家肥,潮湿肥料的气息迅速占领了庄稼地上空的味道,产生了一种春天大地的独特芳香,引来了展翅飞翔的燕子和东奔西忙的麻雀。撒扬种子的把式一手扶着捆绑在身上的升子,一手抓出里面的豌豆种子四面撒扬,一去一回,循环往复,豌豆种子魔术般地密密匝匝齐齐整整布满了土地,即便在陡坡地也是均匀整齐,没有滚落在一起,然后驾上毛驴开始耕种。毛驴是曲曲弯弯的陡坡地播种豌豆的最佳能手。骡马性急速快,在宽广的大地来回自如,在这里却没有它们施展的舞台,也令农人难以驾驭;耕牛虽膀大腰粗,但在崎岖的山地笨手笨脚力不从心,使主人担心;毛驴身轻体瘦行动自如,此时的天地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一个半月的耕种辛苦,为豌豆提供了孕育新的生命的厚重土壤,也为它培育着蓄势待发的宽广空间。

过了二月二,乡村的节日直奔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这时候,山里草长莺飞,百花盛开。山野里射箭的队伍身着民族服装,整齐列队,射箭手百步穿杨,一箭射中,箭手全场出动,边歌边舞,欢声雷动,群情振奋。周边地里大片大片的豌豆已攀援长高生生不息,粉红的豌豆花瓣陡然绽放清新透亮,蝴蝶争相在这里起舞,蜜蜂竞相在花间欢唱。豌豆在较高的坡地郁郁葱葱大放光彩,绽放着高尚的姿态,谦逊地摇摆着敞亮的胸襟,与厚土平地里的小麦、青稞和洋芋遥相呼应和睦相处。小麦、青稞属禾本科植物,体高秆直,亭亭玉立,似山里的姑娘;豌豆为一年生攀援草本,枝干弯曲,婀娜多姿,像村中的少妇。小麦、青稞在枝头拔节开花结穗,豌豆在弯曲攀升的肢体四面开花、八方结果。它们欢快地攀援,兴奋地生长,为农历五月的山里制造风景,为乡间八月的未来壮实希望。

到了端午节,山里人家在房屋顶上插上了杨柳枝,为孩子们胸前戴上了大香包,手腕系上了五色线。厨房里热火朝天,女人们笑语盈盈,土法制作的凉粉盛满了铁盆、木桶等大小家什。“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们端着大盘的凉粉,你来我往,相互赠送,延续着村庄的礼节,彰显着巷道的和睦。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互相往来,女主人便麻利地端上两大盘配以韭菜、加以辣子和醋的凉粉,晶莹透亮的凉粉魅力四射,清香醇厚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亮晶晶、滑溜溜、冰丝丝的凉粉满足了胃口,滋润了肠道,平衡了燥热。村庄里到处都是凉粉的味道。

此时的凉粉便是豌豆的杰作。

乡村的女人们取出豆面,用水在精细的箩儿中提取出优质的豆面粉,提取过程得重复三遍,每一遍都过滤掉稍粗的面粉,剩下又精又细的,就成了上好的淀粉,再和水浸泡均匀。这是一种乡村女人长期练就的经验活儿,全靠手工操作,全凭心力把握,否则就达不到标准,上不了水平。然后在锅里倒入一定数量的水烧到90摄氏度左右,就往锅里一边倒和好的淀粉水,一边用擀面杖搅动,两只手共同行动,操作过程轻盈飘逸,步调一致。火要文火,不能太小,也不能太烈,直至淀粉成糊状,浓稠度合适,就舀在铁盆或者大碗里,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慢慢就粘连在一起,土法的炮制便大功告成。吃的时候,用刀轻轻切成长条状,配放韭菜、黄瓜或酸菜等,加以辣椒、醋和芥末等调料,味道鲜美,香味扑鼻。

到了农历八月,是豌豆成熟的时候。

地里的豌豆圆圆滚滚,颗粒硬朗。摘一枚豆荚,轻轻一捏,豆荚炸开,七八颗新鲜的豆子小巧玲珑,剔透明亮。尚未成熟的青翠欲滴,鲜嫩水灵;早已熟透的果实饱满,变得生硬。这时候地里不时会冒出摘豆子的小姑娘,她们摘上新鲜的豆荚拿回家,吃上一回煮豆儿,率先享受新粮食的滋味。戴着红头巾的小姑娘,半身隐没在黄绿色的豆秧地里,红头巾串来串去,她们敏捷地摘拾,快速地移动,不到一个时辰,便摘满了箩筐。夕阳的光柱在云层中射向成熟的豌豆地,使大地变得五颜六色,也使豌豆荚格外突出,似星光闪烁。喜鹊们兴高采烈地飞过豌豆地的上空,反复地飞越,不断地迂回,而后飞到地头,伸长脖子欣赏着鼓胀的豆荚,贪恋着饱满的豆子,但是不忍心啄食正在生长的它们,便恋恋不舍地高飞远走。随后,三五成群的男孩子,趁着夜色偷偷地钻进大块的豌豆地,偷摘果实累累的豆荚,嫩嫩的豆粒又香又甜,忽然远处一声田间管理员的叫喊,吓得他们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继而像游击队员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豌豆地恢复了夜间的宁静。

收割豌豆的速度较快。小麦扎根较深,秆直较硬,需用大的气力拔割,豌豆秧子相对软嫩,用镰刀轻轻划割,就会轻而易举地拔下来。所以收割小麦的日子,庄稼汉起早贪黑,精疲力竭,收割豌豆的时候,农人们轻松自如,一挥而就。打碾豌豆也是举手之劳,得心应手,牲口拉上石磙在场上转上两圈,黄灿灿的豌豆便露出笑容。没有合适场地的人家,会在屋顶或院子里用连枷拍打豌豆。人们面对面站成两排,连枷此起彼落,草屑和豌豆粒不断飞溅,鸽子、麻雀和鸡都围在四周,叽叽咕咕,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等待着主人的施舍。

打碾后的豌豆堆成了山,圆圆的豆子白白亮亮。看着这样的场景,乡人们有说不出的高兴和道不完的知足。豌豆与庄稼汉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因而有着共同的使命,也形成了相同的秉性,干裂、硬朗,不屈不挠;活泼、机灵,活蹦乱跳;同时也圆滑、易动,生存能力强。上千年来,豌豆与农人就这样朝夕相处,与山村不离不弃。豌豆与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村庄发生着几多故事。在山里总能听到这样的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在世上能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長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豌豆还有着许多历史典故。清朝时宫里的豌豆黄,就是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三月三蟠桃会,“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像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中秋节就可以吃到豌豆糕了。把新的豌豆磨成面粉,用细箩过一遍,用水和上,拌以茴香、花椒、辣椒、盐、香油和蛋清等,搅成糊状,放在笼屉上蒸,约半个小时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趁热吃,就是一道中秋节美餐,豆味芳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每一个节日,就有一种豌豆的吃法,产生着一个豌豆的故事。

讲不完的豌豆故事,表不完的豌豆情结。豌豆是村庄不可或缺的粮食、人们相依为命的伴侣。豌豆可作主食,豌豆粉是制作糕点、豆馅、粉丝、凉粉、面条、风味小吃的原料,豌豆的嫩荚和嫩豆粒可做菜也可制作罐头。

豌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能。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豌豆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防癌治癌,富含胡萝卜素,食用后可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减少癌细胞的形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通利大肠,豌豆中富含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山里人的体质强壮、丰筋多力,这当然是豌豆的功劳。

豌豆似乎是有灵性的,是通人性的,人对它好,它就对人好,千百年来,人们摸透了豌豆的习性,对它们精心地呵护,不停地耕种、施肥、浇灌、耘锄。豌豆也对人类送去丰厚的回报,提供着独特的营养,健康着人们的体魄。就这样呵护着、回报着,人类与豌豆一直和谐相处,友好相伴,长期厮守,天荒地老,不停地演绎生命情结,不断地发生着豌豆故事……

青稞情结

农历六月是青藏高原赛马的季节,青海河湟的山野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百花飘香,彩蝶纷飞,此时的赛马活动此起彼伏。骑手们喝了一碗青稞酒,摆开阵势,飞身跨马,挥手扬鞭;跑马吃完一盆青稞料,猛蹬前蹄,如风驰电掣,似飞箭离弦。在尘土滚滚中,人马腾云驾雾,碧绿的草地上一道道青烟飞滚而去,伴随着奔马的蹄声而来的则是惊天动地、猛如炸雷落地的呼叫声,助威的狂呼和喝彩的狂喜,直冲高空,山谷里传来阵阵回声。

周围的大地郁郁葱葱,遍地的庄稼绵绵密密。青稞已拔节长高,纤细的枝干亭亭玉立,脱颖而出的锋芒昂首伸眉,亟待灌浆的穗头吸引着大把大把的阳光和随风而动的氧气。

每一株挺立在田野疾风中的青稞,是一种力量,一种期盼,一种精神,一种标志。

青稞是青藏高原独特的种植物种,与江南的水稻、东北的大米、南方的茶叶一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标志性,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青稞种植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青稞种子来历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内容多为记载狗、鸟、鹤等动物带青稞种子到人间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则是神话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说有一个名叫阿初的王子,从蛇王那里盗来青稞种子,结果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了一只狗,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爱上了他,他又恢复了人身。他们辛勤播种和耕耘青稞,吃上了用黄灿灿的青稞磨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喝上了醇香的青稞酒。人们在每年收完青稞,尝食新青稞面做成的糌粑时,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以感激狗给人们带来青稞种子。

走近青稞,触摸麦穗,嗅闻到了青稞的灵魂,感受到了麦穗的神圣。

神话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里记载了播种青稞的实践过程,也反映了藏族先民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历史性一幕。“藏民有了青稞种,弯弯杜鹃做成犁,两只马鹿拉犁耙,两粒种在雪山顶;杜鹃犁头不好用,马鹿拉犁拉不好,雪山不长青稞芽;又用柳枝做犁耙,两条金鱼拉犁耙,两颗播在湖泊里;柳枝犁架犁不成,金鱼拉犁拉不好,湖里种子不发芽;再用栎木做犁架,一对犏牛来拉犁,两颗种子撒原野;栎木犁架真好用,犏牛拉犁拉得好,地上種子真发芽;青芽才露地表面,绵羊便想来吃芽,耕者围刺把羊拦;幼苗长到一拃高,牦牛悄悄想啃吃,农夫架篱防牛来;青稞苗儿正结穗,骏马伸嘴来啃穗,筑道围墙防马啃;豆大汗水洒满地,青稞终于长成穗,一穗结了一百粒,一粒青稞拇指大。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也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耕种,是藏汉人民的主要粮食。

青稞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河湟山地种植有35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农历三月,是种植青稞的日子。

清晨,山间的雾霭刚刚消失,温暖的阳光姗姗而来。歇息了一个冬天的耕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主人的吆喝下大步流星地跑入了农田;等待了一个冬季的农人,也迫不及待地抬上犁铧,在牲口的牵引下疾步如飞地迈向耕地;志盈心满的青稞种子,在田间地头倾耳戴目,扎根泥土的愿望由来已久。耕牛、农人、青稞,此时成了田野大地秉性相近、情感相合的最佳组合,为新生命的孕育进行着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的默契合作。耕种开始了,撒扬种子的农人,抓一把青稞抛向天空,这是纯朴的乡人敬天的标志,粒粒青稞种子在天空熠熠生辉,在微风的吹动下,荡漾四方;再抓一把投向远处的山峦,在朝霞的照耀下,饱满的种子轻盈飘渺漫天飞舞,这是憨厚的农人敬地的象征。这是乡村的习惯,也是山里的约定,朴素的规则融含着简明的期盼,在生产方式落后的过去,需靠天吃饭。然后,种子四面撒扬,耕种八方开始。一对对耕牛、一匹匹骡马拉动犁铧,翻开大地,埋下青稞,给种子以蓄势待发的空间,给新的生命以茁壮成长的机会。山野里、大地上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耕种的牛马,还有跑来凑热闹的鸽子。整个三月,就是种植青稞的季节,也是青稞孕育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六月,是青稞成熟的时候。六月的山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历经三到四次的锄草施肥和精心管护,大地的表层疏松酥软,地里的杂草消失殆尽,青稞已齐刷刷抽穗,笔直的躯干袅袅婷婷,细长的穗芒眼笑眉舒,灌浆的穗粒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尽情地吮吸着太阳的光芒。这时候的阳光也格外强烈,这时候的空气也格外流畅,这时候的天空也格外灿烂,这正是青稞成熟需要的最佳外部因素。青稞是通人性的物种,需要良好和谐的“物际”关系和共荣共生的“人际”环境。不多时日,青稞穗头一天天低垂下去,将青稞枝干的脖颈压成谦卑的弧度,像一个憨厚的庄稼汉低头微笑,微风吹过,绿色的青稞穗波浪般涌动起来。这时,拔草的女人放下了背篼,看着遍地的青稞生机盎然,饱满的穗头迎风挺立,舒展的笑脸如天空一样清澈明亮。地边里、山坡上跑马的队伍欢腾而过,骑手们与马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形成动感的风景,与静态的青稞地交相辉映。日子在一天天流逝,阳光在一天天强烈,青稞一日日壮实,庄稼汉也一日日硬朗。青稞和庄稼汉在高海拔的山地,在适合他们生长的空间,秉承着相同的个性和一样的韧性,经受着渐渐强烈的紫外线,积淀着日益强化的黄色素,走向成熟的秋天。

每年的农历八月,是收获青稞的季节。立秋的节气一过,山里进入了麦黄时节。所有的庄稼丰年稔岁,所有的果实殷实鼓满。青稞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金黄的色调流光溢彩,清香的味道飘满山野。每一株挺立在山间疾风中的青稞,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使人敬畏,令人知足。面对黄色熟透的青稞,人们唱着欢快的歌谣开镰收割。播种有播种的规程,收获有收获的仪式,农人们拔一把黄透了的青稞到地边举过头顶甩上几圈,黄灿灿的青稞粒散落在田间地头,寓意粮食丰收了,这是上天的恩泽,大地的眷顾,不但自己享用,还要留给鸟雀等生灵食用,当然这也是面对丰收农人们感天谢地的简单表达。然后开始抢收,此时的青稞地里站满了收割的人们,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守望了一个夏天的他们满怀了无比的希望,等待了一个季节的他们积蓄了无穷的力量,他们挥舞起明光烁亮的镰刀,一片片青稞秆倒在地上,躺倒的青稞秆如庄稼汉一样坦然,然后抓两把青稞秆,拧成绳子进行扎捆,一个个青稞捆又立在了地面,挺立的青稞捆像庄稼汉那般壮实。八月的紫外线特别强烈,吃青稞长大的庄稼人也特别有耐力,一个半月的起早贪黑,二三十天的披星戴月,终于抢收了所有的青稞,然后是假以时日的打碾。打碾青稞是骡马的舞台,种田需要精耕细作,慢条斯理的耕牛是最佳的劳力,打碾就要机动快速,争先恐后的骡马才是场上的主力。农人驾上马或骡子,拉上石磙,在摊开青稞秆的场上马不停蹄地转圈儿,碾平了,翻过来,再碾,再翻,然后扬场、清扫,分开衣草和粮食,黄灿灿的青稞终于堆成了小山,鲜亮亮的颗粒终归露出了笑容。

青稞与庄稼汉一样,土里生,土里长,最后走出了大地,一步一步地成为人类灵魂的主食。

在农人的眼里,在村庄的世界里,青稞是神圣的、通人性的,它不仅仅是充饥的粮食、果腹的面粉,也是力量的象征、美好的标志。因而,每年的青稞收获后,村庄人家在主房的厅堂放上一个粮食斗,装满新鲜壮实的青稞粒,插上五颜六色的青稞穗,供奉一个半月。这是对青稞的崇敬,也是对生命的敬畏,继而便开始心安理得地享用,让青稞进入主人的肉体和灵魂。

村庄与青稞结下了情缘,农人和青稞达成了共识:祖祖辈辈不弃不离,世世代代生死轮回。青稞不断地成为人们身体上的血肉、筋骨、基因和情感,同时青稞也从大地提取人们肉体上飘逝的磷、钾、钙和精神。

青稞是庄稼人的主食。庄稼人把收获后的青稞晒干、收拾净,运到磨坊磨来新的青稞面,储藏在面柜。新磨的面粉芳香四溢,飘散在农家的院落,缭绕在村庄的上空,令乡人们心满意足。青稞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B,有较好的营养价值,青稞面可以蒸馒头、烙面饼、做面条。在村庄,人们食用的面粉主要有小麦面、青稞面,小麦面俗称白面,精细、香甜、可口,青稞面较为粗糙,性平、味咸。白面虽然甜美,但是经不住人体体能的考验,青稞面虽不好吃,然而能给人以强大的体能和十足的营养。吃了青稞面的男人膀大腰粗,力大无穷;吃了青稞面的女人身强力壮,生机勃勃;吃了青稞料的骡马精神抖擞,体力超强。高原山地经年累月的辛苦劳作,一年四季的农业生產,就需要这种体魄的男人和女人,也需要剽悍强壮的马骡,当然更需要青稞面提供的营养与体能。所以,农家的一日三餐少不了青稞馍、村庄的一年四季不能缺青稞面。

顿顿青稞面当然有时候也令庄稼汉不胜其烦食之无味,这时候聪明的村庄女人大显身手慧心巧思,用青稞面制作出了五花八门的吃食,如搓鱼子、搅团,还如藏族人民长期食用、经久不衰的糌粑,即用少量的酥油茶、奶茶、糖等搅拌青稞炒面,使之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食用的美食。

青稞除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还有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山地高原,在天寒地冷的脑山草场,百岁老人层出不穷,彪形大汉处处皆是,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青稞是阳光、是雨露,在岁月的绵久沉淀中,青稞是火光、是希望。

瞧不起的青稞还能做经天纬地的大事。

青稞酿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琼浆玉露——清香醇厚、绵甜爽净的青稞酒。在庄稼地里清苦劳动的庄稼汉们,盼望着一年有个好收成,更盼望着能喝上丰收后酿造的青稞酒。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也是一部酒文化的历史,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潇洒。生活在雪域高原、大山深处的人们,同样有一种“喝了青稞酒,好日子天天有”的激情与向往。每到农闲时节,每逢过年过节,贴了窗花,摆着炕柜的打泥炕上,放着不大不小的炕桌,上面定然摆着两盘羊肉、两碟酸菜炒粉条,满炕而坐的人们在火炉的温暖下,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微醉的人们面色通红,犹如在青稞地被紫外线照射了一般。烈性的酒也如烈性的农人一样,粗犷豪迈,使农家院升腾着火光与激动。

青稞,与乡村息息相关,与农人相依为命。

如今,生活在高天厚土的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着变革,青稞也渐渐地少去。

在山地高原,青稞是最初也可能是最后的作物。

找寻青稞,其实是在找寻昨天,找寻历史,找寻青稞的物人情结和文化情缘。

作者简介:周尚俊,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第四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出版纪实报告文学《北山大行动》,戏剧作品《大戏秦腔》《青海眉户》,纪实散文《乐都人文印象》等专著,在《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青海日报》《青海湖》《文学港》《延安文学》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208篇。

猜你喜欢

洋芋青稞豌豆
青稞地里的母亲
大将军搬砖
自大的马谡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青稞酿酒
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搅动在灵魂深处的洋芋
豌豆笑传
豌豆笑传之拔罐
永远的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