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翔:红透B站的刑法老师

2020-08-20肖瑶

东西南北 2020年9期
关键词:张三段子学术

肖瑶

“熊猫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

“一天赚八九万,这种赚钱速度大家谁不想做他二奶?”

(答日:“你发自内心地问问自己想不想,是吧,我都想。”)

“我强暴自己犯法吗?”

“关在狗笼里面,让狗来舔你,算‘刑讯逼供吗?”

这些问题皆源自最近突然火爆且“出圈”的法学教授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也是司法考试辅导机构的一名培训老师,现在人称“政法界郭德纲”。

一个讲法律的老师能有多火?他入驻B站第一天就成为百万up主,个人账号粉丝数现已突破368.6万,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670万。

二奶案、粪坑案、嫖娼案……罗翔善于把每个刑法学案例变成段子和相声,深入浅出别开生面。他用凌迟处死和北京烤鸭的关系来诠释死刑执行方法,用张继科打的乒乓球来诠释我国枪支认定标准。他既让法学生看到了专业课堂的另一种形式,更满足了外行网友对犯罪刑法的猎奇心理。一直被认为严肃深厚的法学头一回被说出相声感,穿透学术界的次元壁火速出圈,各行各业的学生纷纷前来拜访,甚至像追剧一样“磕上头”不能自己。

之所以说“出圈”,是因为一两年前罗翔老师在业内就小有名气,他在政法大学开的课一座难求,还常受邀到央视做客《今日说法》解答疑难法律问题。受人喜欢自然不同于单纯的受人尊敬,他不是讲堂里高高在上谈论晦涩理论的学者,而是贴地气的段子手。

听众涵盖各行各专业的学生

B站的常驻用户都知道,不管是人还是虚拟IP,一旦出现在鬼畜和搞笑视屏区,就代表开始火了。

网友们把罗翔老师做成rap、鬼畜视频,以表达一种充满幽默感的敬意,也恰好印证了网上知识内容输出的另一种可能性:谁说网课就一定要端正严肃,硬着头皮啃屏幕,头悬梁锥刺股以对抗枯燥?

什么是法?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给有罪的人辩护?法律是人的法律,那么法律与人性当如何权衡拿捏?

毋庸置疑,从专业角度出发,罗翔老师是个优秀的学者。但根据“出圈”这一点可以拍案断定的是,他还是一个懂传播的人。种种一直以来被钻研讨论的法理学问题,他都换了令人看一眼就难以忘记的事例。有的事例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但他们几乎都有同一个主人公:法外狂徒张三。

张三,中国学生耳熟能详,从小学数学应用题里买苹果,到中学物理书里去爬斜坡,他还是你我熟知的透明路人甲。

在罗翔一张嘴下,张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他是无良网民,是入室行窃的小偷,是离异再婚的父亲。张三可以“强奸自己”,可以租个挖掘机拱走ATM机,可以在越南开了一枪,打死了中国的猪。

“张三”在这儿几乎变成了一个故事新编式的IP,把不同视频内容串联起来,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罗翔个人风格统一的纽带。观看完大型法治连续剧《法外狂徒张三传》后,其个人逻辑和思路特征已然昭昭。

然而,真正让这样一位宝藏教授“吸粉”之处,并不是真的把知识当段子来讲,反而恰是以一种专业的态度和较真的口吻,去分析那些看似偏激,却又在现实逻辑之内,充满笑点的段子式案例。

他擅长用感性的语言阐释最朴素实用的法律事例,给出一个个看似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

他不仅可以张口就张三,也不乏随时引经据典,随手拈来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思想诠释法的精神。从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用拉德布鲁赫解释为什么刑法有义务保护罪人。

人心天然包藏着罪恶和黑暗,正义不是平时人们口中嚷嚷的惩恶扬善,复杂的现实,更需要的是对人性的批判性理解。越是尊重法律,就越要理解它的缺陷。跳出那些听上去就枯燥的法律条框。他用那套自成一系的人生哲学去诠释法理,传递其对法律、人生哲学的信念和执着。

古人说“治学”,学术与教授当为一种管理才能,类似一种冶炼的技艺。他将一个学科变成不单单是一个学科,而是一套介入世界的方法。用法律和道德的平衡术,把刑法学的魅力不断注入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里。这也即是这位宝藏老师脱颖而出的人格魅力所在:一个法律人最温柔的、朴素的正义感。

没有教条主义带来的傲慢,对法学的尊敬、谦卑和重视,对正义的朴素追求,对自己那套人生哲学的透彻和真诚,让人看到了他身体力行地想让学生们成为具有“常识和温度”的法律人。这些,才是罗翔成为“B站宝藏”的核心关键。

提防知识的娱乐化

罗翔光速出圈后,网友感慨: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得有多少好老师的才华被埋没了啊?

其实,近一两年B站悄无声息地出没了不少“宝藏”老师,很多风格自成一系的“罗翔”纷纷出圈,同样以没有任何套路的清流,打开了网课的新世界大门。比如“无中生有的物理老师”李永乐,比如福建師范大学文学院的耄耋教授孙绍振,还有与罗翔同样作为法学“圈内圈外”导师的徐光华、柏浪涛等等。

全民法学热固然是好事,但“罗学热”现象背后的另一刃,也反射出知识输出需要警惕的另一个面向。比如,提防知识传授的过度娱乐化。尼尔·波兹曼在著名的《娱乐至死》里总结出“娱乐”逻辑得以成功运行的三原则:第一,不给观众设置门槛,就是在看节目前,观众不需要任何别的知识储备;第二,不能让观众费脑筋;最后,避开理性严谨的传统演讲方法。

尽管个人风格鲜明,内容实用易于传播,但罗翔本人也曾发微博强调,将法律教育娱乐化并不是教学目的。优质内容当然可以凭借传播手段扩大受众面,无论是线上网课,还是线下教学社区,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降低接触门槛,都是开拓知识共享的创举。

在资源匮乏的时代,没有网易公开课,没有中国大学慕课,我们无法随时随地去观看中国乃至世界名牌大学的课程。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平台的合理运用,的确让教学变得焕然一新,且降低了全民教育的门槛,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随时可以满足求知欲,扩大知识面。但学术知识不是快消品,罗翔也绝不是随手可实现的复制品。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短视频的呈现方式,都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浓缩课堂上的“黄金五分钟”,提高学界内外的观众接受效率。

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不能以牺牲学术严谨性为代价。学术与教育终究是正本清源的事业,学者不同于歌手、主持人和媒体人,不能依靠平台的转移和形式创新,就摇身一变“学术明星”。

在求知授业的领域里,“明星”是需要警惕的,它意味着个人品牌的建立与内容占比的削弱,当人们纷纷对这个罗翔、下个罗翔“嗑上头”,互联网背后数量庞大的网民看到了该形式的巨大潜力,投机者纷纷效仿借用算法推荐机制占据信息流,自然也存在走向极端和扭曲的可能性。当市场给予的回馈超过了学术生产和传播本身的动力,同时也为“失误”的出现扩充了空间,公众的信任感也将随着效仿的泛滥和失误的出现不断被消耗,“学术”的公信力必然降低。

对那些沉迷短视频的吃瓜群众而言,如果只是为了听段子解闷消遣,对视频本身的知识结构毫无兴趣,哪怕再来一百个罗翔,或许也只会送你一句郭德纲本人在《我要反三俗》里的反讽:相声是用来教育人的,要好好想想观众听完相声后学到了什么?你不要管观众们乐不乐,他们爱乐不乐,不乐就不乐,活该,死去。

(李煜荐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张三段子学术
试拳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家中段子手(二)
“段子手”老李
漫画段子
段子来了
失踪
失踪
一碗红烧肉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