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禅宗对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影响

2020-08-20杜英瑞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自然观审美观念禅宗

杜英瑞

摘 要:枯山水庭园被称为日本庭园景观的杰作,它不引流亦不用水,只是通过石头和白砂等一些简单要素来表现自然山水。世界闻名的京都龙安寺石庭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而一般认为盛行于室町时代的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的造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龙安寺石庭的布局方式、审美理念以及石和砂的表现方式角度来分析禅宗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增进读者对禅宗文化和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了解。

关键词:枯山水庭园;禅宗;龙安寺石庭;自然观;审美观念

枯山水庭园产生于日本室町时代,是一种不引流、不用水而只通过石和砂来表现山水景观的造园方式。龙安寺石庭建于室町时代末期,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枯山水庭园。13世纪,禅宗作为佛教流派之一从中国传到日本。禅宗文化强调,远离世俗,用心去感受大自然。这一思想影响了同时期的日本文学、艺术、宗教等,也对庭园的造园理念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枯山水庭园这一极具特色的庭园样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国内外研究者做过禅宗对枯山水庭园影响的研究。日本禅宗文化研究者铃木大拙曾在著作《禅与艺术》中从禅与诗歌、禅与建筑、禅与园林等多个视角论述了禅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在禅与园林部分中,他借用欧美人的视角高度评价了日本庭园艺术,介绍了禅宗思想影响下的造园理念并分析了日本庭园吸引外国观赏者的原因;在徐晓燕的文章中,从日本这一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方面分析了枯山水庭园产生的原因,论述了枯山水庭园所表达的精神内涵;郦文俊在其研究中介绍了禅宗的基本思想和枯山水庭园的发展历史,从艺术理念、景观表达方式等建筑理念出发分析了禅宗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以上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研究主题,为之后的研究者拓宽思路,提供了借鉴点。但笔者认为关于禅宗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还可从庭园的布局方法、审美思想角度分析,并且应对主要景观要素石和砂做重点研究。本文将以京都龙安寺石庭为例,从禅宗对庭园的造园方式、审美思想、石和砂的表现方式的影响方面来具体分析禅宗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

一、禅宗对枯山水庭园造园方式的影响

从庭园的布局方法来看,龙安寺石庭是一个长约22米,宽10米的庭院,庭园中没有树或草丛来装饰。只是通过在庭中地面铺上白砂,利用石头的排列方式和少许苔藓的点缀表现海洋、岛屿、森林等景观来展现一幅极其抽象的山水画卷。

禅宗极力提倡“尊重自然”的理念。龙安寺石庭内,通过摆放石头和用白砂制造出的波纹来表现山水等自然景观,这一抽象的表现方式传达出了日本人对自然本身的追求,这正是受禅宗“尊重自然”观念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另外,游客从石庭一侧的回廊看去,除了石群和白砂以外看到的便是巨大的“空白”,这个空白与禅宗思想中的“空”相呼应。正是这种巨大的“空白”产生了特别的视觉感受,使游客感受到了巨大的美感,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大自然的原生姿态。“无”作为禅宗的基本思想,是指人们放下欲望和束缚后心中的清净状态。因此禅宗艺术用无形表现有形、用无声表现有声、用简单而不完整的形式来表现事物。龙安寺石庭作为枯山水庭园的典型代表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禅宗思想:不要单纯以外观来观察和判断事物,而要用纯净的心和想象力去感受事物本来的美。游客在观赏龙安寺石庭时,想象力和自我感悟的能力是必需的。通过简单的景观要素来观察其中所蕴含的世间万物,在冥想和打坐的意境中暂时忘掉现实世界的烦恼和羁绊,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最原本的样子。这正是禅宗思想中“无即是有”和“悟”的体现。

二、禅宗对枯山水庭园审美思想的影响

龙安寺石庭充分地体现了禅宗审美理念中的凝固美、枯淡美以及缺憾美。

(一)凝固之美

龙安寺石庭的凝固美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堆积起来的石组表现出的凝固美。岩石只有在大自然长时间的侵蚀下才会被破坏,并且是不易被肉眼所察觉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石头具有永恒的美;其次是利用白砂表现水的方式。这是因为白砂本身是静止不动的事物,而用它来表现水则能使观赏者感受到“动”的感觉,它是一种动与静的结合。然而白砂表现的水虽然给人流动的感觉,但白砂本身是静止、凝固的,这种视觉美本身也是一种凝固的造型美。这里所说的凝固美所传达的审美意识和禅宗思想中“无论何时都不动摇”的观念相吻合。

(二)枯淡之美

枯淡之美是枯山水景观的一个感情特性。龙安寺石庭的枯淡之美通过石和砂的使用得以很好体现。首先,枯山水庭园只是具有山水形式,却并没有山水所特有的生命活力。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枯山水庭园传达出了没有生命活力的悲伤。另外,作为造园要素的石和砂具有冰冷粗犷的特点,给人一种冰冷而无温度之感。人们在观赏石庭时也会感叹:石砂虽永恒却并没有生命和情感,毫无温度。

枯淡美的审美意识是日本传统观念和禅宗审美意识的结合体,深受这种审美意识影响的日本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自然地呈现出悲伤的特点,到处充满着宿命感的无奈。龙安寺石庭便是这种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缺憾之美

缺憾美也是日本禅宗思想中的重要审美意识,残缺即是美。龙安寺石庭内石头的总数是15块。而在东方国家中“15”正是象征完整和完美的数字。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庭內观赏者无论从龙安寺石庭内的哪个角度看都只能看到14块石头,有一块是始终看不到的。这样一来龙安寺石庭便成了“不完整”的庭园,这和禅宗中的残缺美审美观念相吻合。对此,铃木大拙也有论述:观赏者无论如何也观赏不到龙安寺石庭的第15块岩石,这也暗示着人做不到从一个角度就能够把握事情的真相[1]。如此看来,龙安寺石庭充分体现了禅宗缺憾美的审美意识。

三、禅宗对枯山水庭园石和砂表现方式的影响

对于枯山水庭园来说,石和砂是最基本的要素。龙安寺石庭内,不用一草一木而是在空地上铺白砂,用15块石头组合而成的石群来表现山水之景。正是石和砂的巧妙的组合方式表现出了龙安寺石庭独特的美。下面笔者将从石和砂两方面来分析禅宗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

(一)石的表现方式

在日本,石头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日本原始的神道教“万物有灵”之说认为,自然事物都有其神灵所托所栖,是人类应该崇拜的对象。日本人见到山上的岩石,会将其视为神明之手从而产生敬畏之情。禅宗思想影响日本庭园文化后,根据禅宗“佛性存于一切万有之中”的观念,园林中的石便成了佛的法身,石景也成了佛性的表现,从而具有神圣性。另外,在《作庭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述“凡造山水必立石”。以上两个原因使石头成为枯山水庭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甚至可以说是庭园中最重要的

存在。

就龙安寺石庭来说,可以从石头材料、摆放方式和意义来分析研究主题。首先是石头的材料,龙安寺石庭十分重视石头本身的简单和质朴性,不加雕琢和修饰,利用岩石固有的颜色、形状和特色来表现石庭的自然美。其次,关于石头的摆列方式和组合方法为15块大小各异的岩石被分成5个石群分放在五个不同地点,每组分别为5块,2块,3块,2块,3块。这5组石头起承转合、疏密有致、互相呼应。石群与石群之间也并非紧挨着而是留有巨大的空白,一眼看上去给人广阔之感。这正体现了禅宗所提倡的用简单要素来体现广大世界之说。接下来是石头摆放方式所表现出的意义。龙安寺石庭由15块岩石构成,数字15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十分吉利的数字。而且石庭由东向西,石头个数呈现五二、三二、三的数量变化。五加二等于七,三加二等于五,还有三,这三个数字也是奇数字,对日本人来说意义积极。以上的这种抽象化的构成,深深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二)白砂的表现方式

枯山水庭园大多选用白砂来表现水是因为白砂表面光滑细腻,砂面易被人工处理成水波纹的图形来象征江河湖海。龙安寺石庭的白砂十分细腻,直径大概10毫米。白砂和其他种类的砂相比,石英的含量更高,在和石头组合以后可以凸显石块的形状和曲线,使其变得更加鲜明立体。不仅如此,白砂还可以起到防尘的效果。

龙安寺石庭使用白砂也是受禅宗影响的结果。明亮澄澈的白砂通常被认为可以营造出明净的环境和氛围,为神灵创造出神圣的空间[2];另一方面,白砂表现出的河川海洋也是日本人的大海情结的一个体现。用砂表现的砂纹漩涡象征的正是禅宗世界中的“大宇宙”“绝对的真理”和“悟境”,表达了无论从前的道路如何曲折崎岖,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汇合到大海中的道理。这不仅体现了禅宗的教义,而且也暗示日本枯山水庭园将大海作为万事万物最终生命和精神归宿的情结,表达了日本人对海洋的热爱。庭内虽没有真实可见的水,但是白砂所营造出的景象可使人们感受到水的真实,广阔而清洁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到处洋溢禅宗氛围的空间意境。观赏者站在石庭中可以感受到坐禅读经的氛围,心也自然变得平静下来了。

对枯山水庭园来说,石和砂是宛如生命般的存在。造园者在禅宗思想的指导下利用这两种基本要素来表现庭园巧妙的构成方式和纯粹的自然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龙安寺石庭为代表的枯山水庭园确实深受禅宗文化影响。这不仅体现在造园理念和方式上,而且从庭园的布局手法、审美思想以及石和砂的表现方式上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日本枯山水庭园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建造的供人们观赏、休息、思考的庭园。身处日本枯山水庭园,可以感受日本传统园林中静思人生,参悟禪道的意境,体验日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2]周正芳媛.论日本枯山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茶乌龙.知日之枯山水特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张十庆.作庭记译著与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自然观审美观念禅宗
禅宗软件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