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2020-08-20秦深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椎动脉螺旋准确率

秦深造

(丰都县民福医院 重庆 408200)

椎动脉狭窄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因素导致椎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相应区域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所致的临床症状,其不仅会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同时还易诱发人们出现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脑梗塞等疾病,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手段对椎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并指导临床对患者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1]。DSA是既往临床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虽具有非常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DSA本身是一种有创性诊断技术,且诊断费用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基于此,还需探寻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2]。随着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有研究证实,其可清晰显示颈内外动脉、两侧颈总动脉等情况,从而能为椎动脉狭窄诊断提供良好的依据,基于此,本文特探究了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者;(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诊断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存在非离子造影剂过敏史者;(2)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分布:45~78岁,平均年龄(59.15±2.23)岁。

1.2 方法

患者分别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DSA诊断,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诊断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对其行颈椎平扫,完成平扫后,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右肘静脉给其注入85~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注射速度控制为3.5~4.0mL/s,然后,以同样的速度给患者注入40mL生理盐水,再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并在降主动脉起始部位设置感兴趣区,初始触发阙值设置为100HU或200HU,当测得降主动脉起始部触发测点CT值为100HU或200HU时,延时5.5s,便可从主动脉弓上方至颅顶层面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流400mA、管电压120kV、Thickness1mm,完成增强扫描后,将扫描图像发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利用Analysis AVA软件包对椎动脉血管走向、形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以对椎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DSA诊断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再采用Sldinger’S技术行主动脉弓造影,对颈动脉起始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在患者左右颈动脉分别置入4F单弯导管,注入350mgI/mL碘海醇,注射速度控制为5~7mL/s,行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造影检查。

1.3 观察指标

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诊断时间和费用,动脉狭窄的评估标准为:完全闭塞:椎动脉狭窄率为100%;重度狭窄:椎动脉狭窄率为70~99%;中度狭窄:椎动脉狭窄率为30~69%;轻度狭窄:椎动脉狭窄率<30%,其中,狭窄率=(B-A)/B×l00%,A为管腔狭窄最严重处测量值,B为血管远端正常直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与DSA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对比[n(%)]

2.2 两种诊断时间和费用对比

CT血管成像组患者诊断时间显著短于DSA组,CT血管成像组患者诊断费用显著低于DSA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时间和费用对比(±s)

表2 两种诊断时间和费用对比(±s)

?

3 讨论

椎动脉狭窄不仅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病理条件,且随着椎动脉狭窄程度的不断提高,还易增加患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几率,如相关研究表明,相比于椎动脉狭窄程度低于50%的患者,椎动脉狭窄程度高于50%患者的后循环短暂性缺血、中风发生几率高得多,基于此,就需要临床尽早采取有效手段对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3-4]。

本研究中,对椎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DSA及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显示,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与DSA对比无显著差异;CT血管成像组患者诊断时间显著短于DSA组,CT血管成像组患者诊断费用显著低于DSA组,说明对椎动脉狭窄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不仅能准确判断患者椎动脉狭窄程度,同时还具有诊断时间短和费用低等优势。

在上述两种诊断方法中,DSA是既往临床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虽具有非常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诊断过程中需对患者机体进行穿刺,从而易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进而会增强其诊断痛苦,另外,DSA操作复杂,对诊断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费用,从而会降低患者诊断的耐受性[5]。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诊断技术,其不仅能帮助检测人员从多个方向观察患者椎动脉走行的各个段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从而明确椎动脉狭窄病变发生原因,同时利用CT三维软件重建技术,还能测量椎动脉狭窄处的面积、直径、狭窄长度及狭窄率,从而促进检测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狭窄处病变量化,另外,CT血管成像的MIP、VR、MPR等后处理技术,还能将狭窄病变和颈部血管形态全面、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能促进检测人员更加清楚地观察患者血管及血管壁钙化情况,评估椎动脉血管的扩张或狭窄情况,进而能全面提升椎动脉诊断的准确率[6]。并且,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本身还具有安全无创、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势,可提高患者诊断的耐受性和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椎动脉螺旋准确率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旋风“螺旋丸”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