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2020-08-19盛典丁会邱文英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4期
关键词:武汉绿色生态

盛典 丁会 邱文英

摘要:本文在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以中法武汉生态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结合实地走访调研,分析提出现阶段存在的技术不足、同质化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针对性提供有关对策建议,尝试探究生态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4-0123-03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追求质量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成为这一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在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下,生态城市所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产业支撑。发展绿色产业是探索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路径。中法武汉生态城在城市功能不断强化与升级的情况下,注重绿色产业发展,从多角度、各层面探索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深度挖掘城市发展新动能。

二、文献综述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双重压力的影响。从经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建设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是应对经济与环境双重挑战的可行实践。早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便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一类最早的学者观点将生态城市描述为人类生态聚集地。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种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1987)将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健康的城市,是低污、紧凑、节能、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而另一类学者从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维度出发,多角度表述生态城市定义。马世骏等(1984)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应从社会、经济、自然开展综合性复合生态系统研究。颜京松(2004)认为,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藕合生态型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大子系统而成的一类城市。而学者谢鹏飞(2010年)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城市是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开发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然而即使从多维度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仍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建设模式。大多学者缺乏对实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既带来“金山银山”又留住“绿水青山”问题的研究。本文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城市产业的绿色化问题,结合中法武汉生态城建设发展的实际状况,多维度分析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三、中法武汉生态城建设发展现状

1.生态要素

中法武汉生态城所在的武汉蔡甸区具有拥山、观湖、揽江的生态特色。丰富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既为中法武汉生态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保护压力。

生态资源方面,拥有湖泊水质达Ⅲ类以上标准的300平方公里的东湖、西湖水系,70多平方公里国家级后官湖城市湿地公园,116平方公里国际级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九真山和嵩阳山等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总面积逾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后官湖区域是武汉近郊最大的生态“绿肺”。后官湖由高湖、白莲湖、南湖、天鹅湖等多个湖体组成,湖泊面积40.81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22.42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94.33公里。而2016年的大洪水灾害使后官湖惨遭大面积水质污染,至今还在水质监测和维护阶段。

2.城市规划

中法武汉生态城规划遵循“先生态后业态”的理念,打造“社会—经济—自然”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此外,中法武汉生态城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设定生态保护红线,包括后官湖湖泊湿地保护区、什湖湿地生态多样性核心保护区、马鞍山自然山体山体保护区及重要的生态廊道,共计面积11.22平方公里。并在生态保护红线外划分生态缓冲区。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区域10.78平方公里,而城市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汉菜高速以南的区域,总面积17平方公里。

3.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中法武汉生态城的绿色产业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形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分布在生态缓冲区,作为分隔建设的绿色基地。在马鞍山南麓与后官湖岸边,调整农业生产区结构,退渔还湖,向湿地旅游生态教育产业转变。带动农家从事餐饮,采摘服务等农副产业。在马鞍山生态缓冲区进行综合作物种植和水果种植,例如橘子、柚子的种植林;在什湖湿地生态缓冲区进行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种植。融合后官湖、什湖、马鞍山等多个生态要素,打造休闲旅游产业。现已形成后官湖湿地公园、什湖九荡生态旅游区、马鞍山森林公园。

四、存在的问题

1.生态保护方面

(1)生态保护意识不足

一方面,当地的居民以及前来观光的游客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同时存在私自垂钓、采摘珍贵植物、捕捉珍稀动物等不良行为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当地管理人员保护措施不足,没有设置足够的宣传语与警示牌提示游客,且工作人员的专业领域没有符合职务要求,对应对生态破坏的生态保护应急措施不熟,开展工作的专业素质方面也有待提高。

(2)生态保护技术落后

中法武汉生态城规划建设面积大,林地资源丰富,水域广阔,虽然设置了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缓冲区,但是生态资源的监测以及修复工作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例如,在2016年的大洪水灾害下,上游污水随洪水流入后官湖水系,后官湖惨遭大面积水質污染,由于排洪治污的生态保护技术落后,大多只能依靠水体自身的净化保护能力,水质恢复速度缓慢,至今仍处于水质监测和维护阶段。生态资源富饶,但没用与之匹配的生态保护技术,使中法武汉生态城生态建设步伐缓慢。

2.产业发展方面

(1)绿色产业发展落后

①产业结构单一。中法武汉生态城中的绿色产业项目主要以休闲教育的生态旅游产业为主。主要依靠观光旅游的第三产业带动发展,第一产业生态农业发展还不成熟,缺乏环保绿色的第二产业。旅游景观内除几处自主经营的游玩项目外,其余的产业都是外包,经营方式较为固定,产业项目也较为普遍化、大众化,缺乏核心竞争力。期间因季节差异等因素产生淡旺季之分,暂未找到调节产业经营失调的办法。

②产业联动不足。首先,中法武汉生态城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密切沟通与合作。产业间的交叉融合较少,缺乏联动性,尚未探索构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交流合作脉络,第三产业也是独立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与后官湖湿地公园、九真山生态公园等多个生态景区之间较为独立,各产业间及各生态区之间未能通过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2)同质化问题严重

中法武汉生态城外围设有常福工业园区、凤凰山工业园区,毗邻武汉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园区,因此中法武汉生态城在如何避免被周围的工业园区同化绿色发展上面临挑战。

①特色项目较少。对于生态农业,没有打造特色的农副产品,单一的采摘体验项目没有形成独特吸引力。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上,虽然中法武汉生态城囊括大量生态资源,形成众多生态廊道,但形成的旅游产业项目同其他地区同质化极为严重。以建设较为完善的为后官湖湿地公园为例,与其相似的生态公园在武汉境内就有6个,虽然后官湖湿地公园规划较早,早期经营效果较好,但是随着其他生态公园的兴建,后官湖没有树立自身品牌、建设特色项目,失去先前的新鲜感和竞争力,招揽不来游客也留不住游客。

②宣传力度不足。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于2014年正式签署,但落实规划以来,知晓和了解此项目的人并不多,产生的影响和辐射范围较小。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式进行宣传,但消息推送的速度及新颖程度不够,难以受到关注,吸引游客,未能很好达到宣传效果和营销的目的。

3.政府引导方面

(1)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法武汉生态城距武汉中心城区仅8公里,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汉蔡高速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占据较好的地理优势,但城市内部交通设置尚不完善,与其他地方的密切沟通欠缺。城市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绿色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出行以及生态旅游多以自驾为主。而生态景区配套设施也尚未完善,例如停车场面积不足、亮化不足、卫生间少、旅游线路单一等。同时,中法武汉生态城内停车场面积相对较小,数量较少,停放车辆受到限制,给游客停车带来一定的麻烦。

(2)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小,招商引资力度小

中法武汉生态城生态保护面积庞大,监测保护费用成本高。而绿色产业支持的力度小,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动力不足。一则政府扶持力度较小,招商引资,引流力度不够,新型高技术绿色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压力大,资金运转实为艰难。二则绿色产业发展时间短,缺乏资金管理意识,招商力度小,在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分配各环节管理不善,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使许多新型绿色产业处于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

五、对策建议

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建设

在生态保护的重点地段加强教育宣传,例如在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缓冲区附近增加警示标语,加强在重要地段、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垃圾桶的布设并做好垃圾分类的教育宣传。对存在私自垂钓、采摘、捕捉等不良行为的人进行处分以及思想教育。此外,应当加强当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对管理人员进行生态保护应急措施的培训,打造专业化水平队伍。

2.引进提升生态保护以及治理技术

在面对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下降问题,中法武汉生态城应加大水质监测,推进“四水共治”,建设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排水防洪能力。此外,加强管理关闭污染企业,引进污水治理技术,打造污水处理厂治理污水,并积极引入STCC碳化生态修复等生态技术,在实现有效排洪治污的同时修复湖内生态系统。

3.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构建产业间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着力推动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业的结合,同时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的第二产业。打造生态城区域内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品牌,积极与区域内农民进行合作,招募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的生态种养技术,将农户的种植地建设成生态农庄,开展游客农产品采摘活动。增加农户产品的售卖渠道,延长产业链。优化中法武汉生态城区域内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量的企业,建设高新技术型绿色产业。优化第三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的服务接待能力,完善和打造更多游玩项目,发挥优势产业,与周边民宿、餐饮等服务业融合发展,使其向更深层次的、更加优化的高端服务业发展。

4.加强产业联动

加强中法武汉生态城与周边相关服务业的合作联动,打造短期旅游线路。区域附近小型马术俱乐部可以与中法武汉生态城后官湖公园联动,开展马术运动。串联周边的九真山、沉湖湿地等景区,与附近山庄共同合作,推出特色一日游和两日游项目。

5.创建特色项目

明确产业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在引进生产企业时,要注意环境把关,防止废水、废气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划分生态保护区等措施,保障生态红线。重点发展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产业,例如度假山庄、茶艺种植文化园、休闲骑行俱乐部、科普宣传馆。在中法武汉生态城中选取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区,鼓励举办能够突出自己优势的活动,例如环湖骑行等活动来吸引骑行爱好者,使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另外,结合周边农业特色农副产区与中法武汉生态城区域特色环境打造绿色产业,利于开发知音文化特色项目。坚持绿色发展定位要求,以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底蕴吸引消费者。

6.加强宣传力度

高度利用当今自媒体的宣传效应,结合线上线下,利用传统的报纸刊物及新式网络平台,采用音频、短视频、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注重城市与自然结合的美感与绿色发展理念,吸引游客游玩观赏与吸纳投资商投资。

7.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完善区域基础交通设施,根据中法武汉生态城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地理位置,规划合理便利的公共交通线路,并增加停车场数量和面积,引导规范停车。其次,合理规划路段路灯数量、垃圾桶的增设、沿线绿道的宽度和路面路基质量,以及下水道的设置规管,使其可以解决恶劣天气对生态城的影响。对于中法武汉生态城中相应的生态湿地公园,打造现代商业街、合法入驻经营,同时也增设沿线自动贩卖机等服务设施,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体验感,从而吸引其二次消费。

8.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

一方面,针对中法武汉生态城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等相关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规划区域特色绿色发展项目等,应得到政府政策支持和政府相应的财政扶持。另一方面,对外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绿色生态种植园、绿色服务产业等。

参考文献:

[1]胡税根,万洪浩.生态城市视角下创新型城市研究——以江苏省清河新区生态城市模式创新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5):42~48.

[2]宋洁,程望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规划对策与实践——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8,(1):71~76.

[3]龙和南.基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视域下南昌推进绿色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9):133~139.

[4]戴天放,麻福芳.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與对策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7):154~158.

作者简介:

1.盛典,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

2.丁会,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

3.邱文英,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武汉绿色生态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