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虞山童谣文化 提高幼儿多样语言能力

2020-08-19许瑛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童谣方言语言

许瑛

【摘 要】“常熟好地方,山水好风光,尚湖里,乘龙船,虞山浪,登城墙,兴福寺,历史长,沙家滨,名气响。……”、“羊咩咩,白笃笃,要吃啥,豆萁壳,头浪两只角,脚浪四只壳,……。”这些朗朗上口的虞山童谣是我们儿时的快乐记忆,它们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是我们亲切而又独特的文化暗语。这一首首虞山童谣,有的朗朗上口,有的诙谐有趣,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蕴含哲理,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们以质朴童趣的语句描绘出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画面,极具美感,且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能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幼儿的审美,滋润幼儿的心灵,培养幼儿热爱家乡虞山的美好感情。

【关键词】虞山童谣;幼儿语言能力

方言是我们的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常熟话古老特殊,它的8声调,非常优美动人。作为常熟方言发音人遴选专家组成员顾黔教授在谈到常熟话时连声称赞,他呼吁大家要更加关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儿童作家金波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玩具、动画片、电子产品、游乐场等等成了孩子们的新宠,与同伴一起念童谣玩童谣游戏几乎不存在,这无疑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缺失。那么如何依托虞山童谣提高幼儿语言表现和审美能力,我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和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实践经验。

一、教学活动中学童谣——感受童谣之美

我园地处青青虞山脚下,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常熟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而虞山童谣更是这悠久历史中的一颗瑰宝,幼儿阶段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而虞山童谣比较短小、诙谐幽默、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这些特点都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并喜爱更多好玩的虞山童谣,我也将这些童谣渗透到不同领域的课程中,让孩子们在念念、唱唱、画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童谣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活动中诵童谣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音韵美

《一箩麦二箩麦》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方言童谣,反应出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一边做动作一边来念儿歌,动作的加入使得童谣更富有趣味性,同时孩子们在唱诵过程中逐步地发现了童谣的音韵美。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也提出:幼儿要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而现在幼儿园中新市民孩子也较多,让他们适当地学习一些常熟方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常熟这个第二故乡,对常熟产生深厚的興趣,同时这也是对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传承。为了降低孩子们学习虞山童谣的难度,我精心准备了与其相配的课件,通过课件的图片以及动作的辅助较好地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激发他们学习童谣的热情。幼儿两两合作边念童谣边做相应的动作,在富有趣味性的合作中加深巩固对童谣的理解,整个活动过程比较流畅,学习效果较好,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不时看到他们拉着好朋友的手,玩起了这个有趣的童谣游戏,稚气的常熟乡音在活动室里此起彼伏,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让人倍感温馨。

(二)音乐活动中唱童谣提高幼儿语言的表现美

小班音乐《排排坐》:“排排坐呀,排排坐呀,吃果果,吃果果。你吃大苹果呀,我吃大苹果呀,真开心,真开心。”是我创编的一首常熟方言童谣歌曲,为了能够用幼儿所熟悉的歌曲“两只老虎”的节奏唱出来,我对儿歌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动,而意思不变,孩子们发现自己很喜欢的歌曲《两只老虎》还可以变成《排排坐》,并且还是用原汁原味的常熟话来唱,唱起来非常活泼有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投入,还不由自主地加上了动作,由此可见他们已经理解了童谣的意思,创编的动作也能较好地帮助他们记住童谣。自由游戏活动时,很多孩子三五成群,一边唱一边做“排排坐”、“吃果果”等动作,小脸上满是快乐。

(三)美术活动中画童谣提高幼儿语言表述的丰富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游汝杰教授提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要善待方言,努力构建双语和谐社会。童谣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如同一个纽带,与舞蹈、绘画等很多艺术都有很深的关联,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春二三月草青青》:“春二三月草青青,百花开放鸟齐鸣。萝卜开花白如银,菜花落地像黄金。”这首虞山童谣极具画面感,在唱诵的同时,脑海中似乎浮现出春天的美景,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林间鸣叫的小鸟等等,于是我将它设计成一节美术活动,让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富有美感的童谣。首先,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童谣《春二三月草青青》,然后引导他们用动作来表现童谣,这样是为了让他们充分感受童谣中的一个个画面,为他们接下来的绘画打好伏笔。果然,在我提出绘画要求后,孩子们欣然拿起手中的绘画棒,将他们心中那个美丽的春天呈现在纸上,有的画了一大片草地,上面还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有的画了几朵大大的花儿,分别涂上了漂亮的色彩;甜甜小朋友画了一只小鸟,虽然小鸟画得不太像,有些像小蜜蜂,但她开心地举起自己的图画给我们看,说:“我画的小鸟在叫呢。”悠悠小朋友画了几个大萝卜,最有趣的是,她还在萝卜身上画上了眼睛和嘴巴,看上去很是俏皮可爱。看着孩子们画的这些图画,我感觉到他们对童谣《春二三月草青青》的喜爱,也能品味出其中的美感。

二、游戏活动中编童谣——创新童谣之乐

幼儿园语言活动区角的设置与利用“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虞山童谣区”,让幼儿将自己所学会的虞山童谣和同伴一起交流、分享,并能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改编,孩子们对于创编童谣这一形式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童谣,同时发现还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加入童谣甚至完全创编一首新的童谣,这大大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孩子们常常三五成群,一起创编新的童谣,智慧的火花相互撞击,会迸发出更为璀灿的光芒。

如童谣《造六房》“提脚嬷嬷造房子,房子造拔啥人住?东间拔勒爷娘住,当中一间好婆住。”有的孩子发现这首童谣的名称是造六房,但童谣里只讲到两间房,于是,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如下创编:“提脚嬷嬷造房子,房子造拔啥人住?东间拔勒爷娘住,西间拔勒囡囡住,当中一间好婆住,书房间里好公住,还有两间放么事,笑眯堂堂大家住。”比如童谣《炒黄豆》“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个身。”幼儿特别喜欢这首童谣,因为它简短易记,而且还可以两两结伴做炒黄豆的动作,在玩这个游戏时,有的孩子把它改编成“炒,炒,炒蚕豆,炒好蚕豆翻个身。”因为他喜欢吃炒蚕豆,这样一改编,孩子们都纷纷加入,有的说:“炒,炒,炒鸡蛋,炒好鸡蛋翻个身。”有的说:“煎,煎,煎牛排,煎好牛排翻个身。”还有的孩子说:“炒黄豆,炒蚕豆,炒黑豆,炒花生,噼哩啪啦翻跟头。”

为了鼓励孩子们大胆创编虞山童谣,我还把他们创编的童谣仔细记录下来,经过整理修改,和孩子们一起朗诵并表演,及时捕捉孩子们创编童谣时的灵感,对他们的创编给予鼓励和肯定,还在年级组举办了“童谣擂台赛”,孩子们大胆地进行了展示,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也使得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童谣、编童谣的活动中去。

方言是我们的根,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方言是一种情结,维系着故土深情,是本土文化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沉淀。充分挖掘利用虞山童谣资源,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谣融入各活动中,让他們在念童谣、玩童谣、编童谣的过程中渐渐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感受家乡方言的独特魅力和韵味,萌发对家乡虞山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闰顺玲.从方言与普通话之争论语言文化的共存状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赖仲凯.泉州方言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保护和弘扬[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赵惠英.拥抱民间童谣,装点幼儿生活[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07).

[4]武风斌.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J].商情,2014(34).

[5]陈亚平.巧用儿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6]钱文娟.谣呀谣,让童心飞扬——运用童谣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

猜你喜欢

童谣方言语言
快乐童谣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