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三农”战略性问题探讨

2020-08-19任祎杰李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

任祎杰 李静

摘要:当代“三农”战略应当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建构改革路径,耦合问题机理探讨关键策略,结合理论创新与规划要求践行具体要务。设计出新阶段“三农”战略的内容和要求,农村金融需要发力、村镇产业需要融合、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成为3个改革深化的新方向。围绕解决既有问题提出振兴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三农”;战略性问题;农村金融;村产融合;农村人口教育

中图分类号:F303.3;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21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45

中国长期着眼于“三农”战略,在各个维度、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目前城乡二元对立现象逐步改善为一体治理化发展格局[‘,农业通过设施化、生态化、景观化开发较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尚未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新目标,农村金融需要发力、村镇产业需要融合、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成为改革深化的新方向。当代“三农”战略应当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建构改革路径,耦合问题机理探讨关键策略,结合理论创新与规划要求践行具体要务。本研究设计出新阶段“三农”战略的内容和要求,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解决既有问题提出振兴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1 当代农村战略性问题探讨

1.1 当代农村发展的思考路径及问题探讨——农村金融

目前,“三农”战略已然取得阶段性成就,改革工作演进至新周期,偏重城镇化管理模式的一体化现状仍需调整,因地制宜的战略方针需要去实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今后的工作应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并优化乡村振兴格局,实现统筹发展空间,优化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优质村落形态发展。该规划从空间维度上给出了当代农村战略性发展的思考路径,即从宏观布局、发展统筹、顶层设计、特色改造等方面给出了指导。然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和生态整治困难、各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都需要金融服务支撑。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处于传统保守的运作状态,在一定时间内较难快速跟上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在用户数据管理上无法快速实现技术标准,无法达到深化金融大数据、创新应用服务、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的现行标准。

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是推进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工具,是农村区域开展各类建设改造与开发规划的资本源头,也是鼓励当代农村多元化、生态化发展的保障。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承担着农村发展建设的职责,同时也是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功能机构。然而农村金融改革40年来,困扰农村金融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2]等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从供给侧结构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3]。

围绕农村金融的改革需求推进其升级发展,确保其为居民生活、产业升级、社会保障、扶贫攻坚、乡村治理、绿色转型、信用环境维护等多项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农村金融今后的升级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承担多部门联动衔接工作,确保供给产融不脱节,供给方式先进精准且有效[4]。②教育水平、政府支出、产业结构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目标存在高度一致性[5],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兼顾。③农村的治理工作需要一定的金融互助社类组织参与,是体现并实现有效的民事主体资格与信用管理的农村发展基点,是根植于乡村文化土壤中实现社会良治、善治的农村治理基础[6]。④结合大力加强“三农”绿色金融服务转型和深化的诉求,需要农村金融机构集群共同带动乡村企业服务、农业园区基地服务、农户创收服务和农村信贷服务[7]协同发展。

1.2 农村金融发展诉求及当代农村战略建议——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少诉求还需要去实现。十九大提出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8],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落实要求,无疑是对农村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配合农村承包土地分配政策及保障资产使用和运营,同时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规范。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还需要统筹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管理内容,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进来。目前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优质农特产品存在竞争优势,无论是农产品外贸还是跨境农产品电商都存在对金融的需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9],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1)农村关键性建设任务由国家金融机构主导,并负责标志性项目发展。打造由国家领导的战略主导带头项目,打造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品牌,明确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公共性价值和社会、生态效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广大群众的品牌路线。如增加金融普惠性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根据当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核心带设计与建设知名村落地标,并改善周边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2)农村发展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任务应由农村金融机构配合适度的激励政策推进落实。加强创新激励政策管理,鼓励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人才和团队参与,提升评价策略、治理手段、业务产品创新的专业度与广泛性;借助大数据智能技术实现农村发展与金融业务配合的精准服务;扩大农村创新金融业务规模,降低服务费用,增强普惠性优势,并重点围绕探索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本地文化与村落文明的项目加强农村金融的服务支撑,尤其重点培养新型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如针对职业培训、家庭建设、教育基金等信贷需求提供新农村生活信贷业务。

3)农村战略整体目标的实现应由支持村民自我发展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完善农村金融立法,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向专业化、多样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的規划,对当地规划有效地补充、支撑和服务;并针对当代农村问题,围绕发展诉求更新战略对策,确保农村金融的先进性,促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孵化本地特色产业链,保护村落文化和优化自律文明的农村共治式发展。

2 当代农业战略性问题探讨

2.1 当代农业发展的思考方向及问题探讨——村镇互动、产村融合难题

中国当前的农业发展存在产业自身突破的屏障,同时也需要应对农业工业化改造及现代企业治理竞争水平提升的难题,如探讨产城融合模式的有效路径,使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经营能力,加强产业链条上的创新。可同时实现互动、融合、高效、文明、特色化发展模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准确方向,区别于资本主义“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碎片化的抽象城市空间[10]。

目前,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凸显,需要处理和转化[11],集中化管理与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农业是可行的转变思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12],契合了十九大倡导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三重改革要求。因此需要从机制和运行形态上进行现代化升级,结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多元共效的思路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创新,如打造新型全域旅游产业,探讨和践行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模式,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及村镇间高效互动。产城融合策略的实施过程需要面临老旧园区的改造甚至是迁址的难题,因为目前“产城分离”“一股独大”是最普遍的现象,而更新功能与规划内容需要推进“多规融合”“城区联系”“网络社区”[13]等空间变革系列措施,实施融合再造,并针对环节问题去落实管理标准,确保区域内各资源调整到位,配合形成互利共生[14]的融合形态,围绕融合方案去调整管理系统、生态环境、土地安全、社区治理、区域发展、资源配置等对策,确保农业创新、集约、节约发展。

全域旅游将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其逻辑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培养游客文明和适度开发形成高品质的全域旅游业态,实现既有资源创造收益,又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效果,并纳人全部居民工作生活中,使其共同参与,以此确保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质量的同时形成社会共建共享的过程。村镇互动、产村融合还存在顶层设计上的战略难题。目前不少地区推出的规划策略实际上并未做到真正的全域概念,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多维度、全方位设计的问题,从参与到实现管理并未全部与企业结合、与居民合作,统筹全村资源和人力,而游客旅游全过程衔接断裂,社会管理水平也未跟进。因此,今后全域旅游改革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实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分类改革、旅游监管全覆盖等任务,提升治理水平,建立适度的规模经济秩序,确保特色、美丽乡村真正有序发展运行,而不是工业化的农业集聚地或是污染的旅游村落。另外还需分析目标实现所需的管理能力,如打造的新产业是否能够带动老产业转型,开发全域旅游时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否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创造力,来确保对特色物质与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2.2 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产业创新与当代农业战略建议

全域旅游是综合农业各产业链可旅游化开发的产品,开拓新经济,打造既能创造经济收益又能提升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产业创新,应当按照农业合理化、特色化以及农民主体化、农政公共化的原则,以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因此,全域旅游的重点在探索融合与互动的机制,结合各地特色的业态方案,耦合可运作的政策系统与“三农”资源,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去孵化并开发出可持续的新农产业,确保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技术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因地制宜的要求,并为竞争性资源形成有力保护与规范的秩序管理系统。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展了实践探索,保护村落文化有利于整治空心化,还能发展特色全域旅游经济[15],如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民当村打造出产村景融合的精品村规划[16],产业链与非产业链功能混合的小微制造业村镇[17],利用修缮古村落的契机将文化与党建相结合,借力景观与绿化方案实现与产业相融共生的效果,以此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扩大本地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实现本地小微企业集中集约发展[18]。浙江省瑞安市通过“产、村、人”融合立足生态特色,充分挖掘特色遗传基因,联动更多音乐美术、创意产业、高端商务、休闲度假产业发展[19]。从实际发展效果来看,这些获得“国家级生态村镇”称号的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远超过全国村镇的平均水平[20]。因为农业碎片化难以集中规模经营,也难以保证发展的健康持续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更不利于农村传统文化形态的保存和延续,所以融合共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出路,构建国家组合品牌系列,挖掘出差异化的特色,是开展全域旅游及产村融合发展模式的关键。因此,创新发展与改革工作应当朝着更加高效、文明、集约、节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改进。

1)打造全域新型旅游产村融合模式,丰富各地旅游资源。要配合名树、古建筑等特色风貌进行联合设计,形成现代文明统一的展示体验效果,提升当地在公共服务及多元业态发展方面的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提升竞争实力。然后延伸至科教文卫多领域,带动更多产村融合的产业出现,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全域旅游产学研模式。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村镇政府和村委会权责,给出合理的改善村内产业结构的方案。联合村镇力量共同发力推进产村融合化、全域旅游化发展,全面实现协同治理。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全域旅游网络综合平台系统,借助互联网去推进特色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展示和营销,挖掘社会人文角度的新体验价值。加强推广传播,增强公关效果,邀请各界专家点评与推荐,邀请网红、明星等参与讲解本地文化和旅游特色体验,丰富特色农业全域旅游视频内容,提升旅游项目的知识价值和厉史内涵。新型全域旅游产业务必树立村镇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凝聚合力,革新农民观念,改善农民行为,传递精英农民的先进生产观念[21],发挥乡贤作用,实现共治、共享、共建、融合的新兴经济发展效果。

3)推进农业差异化特色战略。在产品细节、文化包装、使用区别、体验效果上进行差异化特色提炼,挖掘古代历史人物故事来传播特有文化,如产品品味格调、食用讲究、搭配文化、烹饪技巧、季节方案等,这些特色内容还可以衍生出增值业务和更多的盈利空间;丰富景观表演等内容,形成分享传递、自助参与创作或文艺表演活动等一系列旅游内容,有利于主题宣传,也有利于主题体验园区及休闲设施的供应与消费,还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过剩的问题。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可以实现以养定种、粮改饲、种养加一体化、“互联网+农业”、PPP模式、循环农业等模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构建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维持“三农”稳定,实现社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状态[22]。

3 当代农民战略性问题探讨

3.1 当代农民战略性问题的思考逻辑及问题探讨——农村人口教育需求

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本身的价值维度是维护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福社[23]。从宏观层面上,农业“四化”对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具有明确标准,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给予每个农民個体进步发展的教育条件,可提升农民个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可维护地区发展平衡。目前中国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差距较大,是通过城乡间自由流动解决既有问题,还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创新能力,配合农村农业战略发展所需,都需要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因此,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人口教育。当代农民首先需要具有积极乐观而充满活力的劳动状态,其次在出现问题时需要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即通过学习和工作,在心智、态度、意识、觉悟、技能、素质方面获得进步提升。经过分析可知,目前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农村人口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坚持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当代农民只有实现知识富强才能真正打破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与保守性的二重性特征,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属于“中间阶级”范畴[24],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2点。

1)固有观念部分“原封不动”延续下来,导致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化解发展风险,解决发展问题。农村封建观念、不良习俗、民间赌博类活动以及不文明用语和家庭暴力等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还在持续,家庭暴力和其他农村恶习对农民阶级后代形成不良影响。新时代发展又容易造成农民代际观念断裂,有些新生代农民强烈的教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陷入困境。

2)教育资源不能与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对接。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与实际需求不对接,师资力量、学校综合水平、家庭重视程度、教育支出占比等方面短期内无法缩短与城市的差距,农村产业发展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的发展。

3.2 农民发展性诉求及当代农民战略建议

经济扶贫易,精神扶贫难,农村人口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较于产业及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周期往往更长、难度更大,要实现乡风文明还需要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进行优化。而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落户制度尚未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身份难以实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子女教育、工作机会、住房、社会保障权益及失地农民保障、收入水平提升等方面均表现出不足。目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仍存在一定困难。

创新发展与改革工作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重点围绕文明素质提升和自律、自省、自觉、自发学习等方面开展工作。相关部门也应提供并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尤其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发展中的困难或是生活中的困惑及问题等,及时给出解答并帮助解决。围绕心智、能力、结果等一系列的创新需求开展实践,在给予更多直接资源和产业机会之外,还需要配备推动力保障系统,在权益和激励上做好运筹与分配,做好创新结果、权益保障及战略主导等稀缺性激励资源的分配工作。满足农村人口教育需求,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是农民发展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拉动力,二者共同构成当代农民战略性富强的改造主体。

1)多重激励手段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先从最熟悉的领域开发潜能,提升自信心,提升创新创业实力,培养当地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社会家、农民活动家等,形成良性循环的共同协作进步的文化氛围,形成有效传递作用。促进农村人口雇佣制度转变,与时俱进地开发与仓]建适合教育体制,形成“三农”产学研模式为最佳。

2)丰富特色乡村社会活动,强化乡村归属感。针对产业链各类新兴业态给出支持政策,促进产业园区化打造,提高农村惠民政策力度、深度、广度、丰富度,进而做好培训惠民、教育惠民、医疗惠民、扶贫惠民、安居惠民和福利惠民等工作[22]。开展农村人口教育理念宣导、教育事业升级、教育服务改革工作,号召互联网平台开放给农村人口免费自助学习课程,提供网络培训和就业服务通道。

3)做足社会支持系统服务工作,加强党政教育领导作用。加强党政、历史、综合素质、科学知识、文化卫生方面的教育支持,优化社会整体环境,提高党政水平,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建设与农业形态科学现代化水平、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服务水平。马克思认为农民阶级的特性说明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之后毛泽东在研究了中国农民的特征后指出,固有的分散、散漫、文化素质低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的局限需要教育和引导,务必要以党政力量带动并结合政治与文化共同教育[23]去引导和进步。因此要加强党政带动,在普惠教育措施和供应等方面要做好战略部署,强调教育重心的优势资源倾斜,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量化对接,通过乡村治理工作落实社会与家庭环境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改造父母的教育观,完善农村子女教学的服务系统,深化各村落教育激励工作改革。

4)借势转变,做好创新创业激励引导。要注入外部力量和引入人才发展,针对当前出现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农民工回流趋势,留住优秀人才,重点针对那些自愿回流比重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学术界、社会发展的服务领域、精英教师带队的产学研模式上,打造国际乡村,引入国际人才服务本地发展,形成跨国农民教育产业体系和跨国农业精英人才集聚研发教育创新产业园。

5)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以优化农村环境、倡导文明风尚、提升生活质量、繁荣农村文化为重点,扎实开展乡村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鹏,金丽馥.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和谐一体[J].调研世界,2009(2):33-34.

[2]何广文,刘甜.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选择[J].学术界,2018(10):46-55.

[3]祝国平,郭连强.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问题、深层原因与战略重点[J].江汉论坛,2018(6):46-54.

[4]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扶贫金融与金融企业的使命担当[J].企业研究,2019(3):23-27.

[5]龙云飞,王舟,李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精准扶贫研究——以四川省21市州为样本[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6):123-128.

[6]游碧蓉,吴东阳.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农村合作金融的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6):35-40.

[7]廖子贞,蔡洋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商行发展绿色金融掣肘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4):67-68,93.

[8]姜松,喻卓.农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3):19-32.

[9]艾拉·卡茨纳尔逊.马克思主义与城市[M].王爱松,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10]李靖,刘圣中.“新三农”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J].理论导刊,2016(10):70-75.

[11]刘茂松.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EB/OL].http://ex.cssn.cn/gd/gd_rwhn/gd_ktsb/geddsjdjstdhngzlfz/201901/t20190122_4815248.shtmi,2019-01-22.

[12]卢燕,钟顺昌,栾秋琳.城市形成视角下中国远郊工业区功能重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4):95-103.

[13]宋博文.汽车工业产城融合区的现状及环境问题探讨[J].低碳世界,2019(6):290-291.

[14]唐杰彬,邓迎晓.基于产村景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精品村规划——以湖州市和孚镇民当村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议论文集[C].广东东莞: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7.

[15]许凯,杨寒.小微制造业村镇“产、村融合”空间模式研究——基于STING法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16(7):57-64,73.

[16]陈志明.产村融合匠心打造“特色小村”[J].江苏农村经济,2018(12):46-47.

[17]苏盈盈,王刚,陈云超.“产、村、人”融合探索瑞安乡村振兴路径[J].农村工作通讯,2019(11):60-62.

[18]葛毅,王小同,吴彬.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经济的互动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949-950.

[19]李天龙,闰欣.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农业信息传播体系研究[J].理论导刊,2017(12):56-61.

[20]温铁军.新时代下的中国三农战略[EB/OL].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1129101451538.html,2017-11-29.

[21]吴恒,马华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66-68.

[22]吴艳文,李蓓蓓.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民工回流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9(3):59-71.

[23]朱丹華,胡乾林.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5):15-16.

[24]张晓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简介:任祎杰(1994-),女,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电话)15830954801(电子信箱)yyccg-dgg7755@163.com;通信作者,李静(1976-),女,山西阳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事法律制度、法治观念培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电子信箱)jkqxyj@126.com。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三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