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口空间演变趋势研究

2020-08-19邹鹏王明杰吴思王欠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湖北省改革开放

邹鹏 王明杰 吴思 王欠

摘要:运用人口重心法和灰色系统模型,展开对湖北省40年来人口空间演变规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到2035年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计划生育和市场经济等国家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湖北省人口空间演变的最主要因素;②在2035年以前,湖北省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人口仍然向城市地区集聚,城镇化还将保持高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时期很难带来明显的乡村人口回流;③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口重心在持续向武汉方向移动,甚至到2035年,武汉将仍然保持对全省人口的强大吸引力,只是武汉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减弱,郊区人口增长将超过中心城区。结果②和结果③进一步佐证了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人口空间演变;灰色系统模型;人口重心;改革开放;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201-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43

人口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早在19世纪末,英国学者Ravenstein[1]就对人口迁移规律进行了总结。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关于人口空间演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一部分研究落脚于人口的流动和空间演变特征,如Lewis[2]提出了人口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Clark[3]最早从人口密度上探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规律,1Vloran[4]和Getis等[5]运用空间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人口空间集聚与扩散格局;在中国,葛美玲等[6]、刘德钦等[7]、施华萍等[8]、刘睿文等[9]对全国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段学军等[10]、李铁立等[川对区域人口分布进行了研究。还有一部分研究落脚于人口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如McGee[12]认为劳动力供需的空间差异是人口区际流动的根本原因,朱传耿等[13]、范红忠等[14]、沈续雷等[15]、王桂新等[16]、敖荣军等[17]、王璐玮等[18]分析了经济、环境、教育水平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然而,绝大多数论著都是研究过去及当前的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关于未来的人口空间演变趋势的研究尚不多见[19],尤其是以县级为预测单元来研究未来省域人口空间演变趋势的论作尚未可见。

在中国,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干预政策对人口的空间演变具有直接影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同时,市场经济政策全面激活了城乡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带动人口的空间再分布。如今,伴随着国家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城镇化发展逐步稳定,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人口自然增长与空间分布将可能呈现与改革开放之初截然相反的情况。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试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口空间演变的特征,并预测未来全省人口空间演变的趋势,以期为即将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引导入口合理流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湖北省域为研究范围,采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湖北省统计年鉴》(2007-2018年)中的分县常住人口统计数据。为了对人口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与表达,将历年人口统计数据统一到2010年湖北省县级行政区划空间单元上。2010年以来,湖北省县级行政区划单元为103个,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省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对于与2010年以來的行政区划不一致的行政单元,通过后续几年的人口数据构建GM(1,1)灰色模型计算并补全该行政单元调整前的人口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GM(1,1)模型 本研究不仅分析改革开放至今湖北省人口重心迁移的现实特征,还尝试通过对近40年的人口实际增长情况的分析,预测并研究未来全省的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重心演变特征。预测目标年与即将全面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年一致,即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由于原始数列较长,预测对象较多,并非每个县(市、区)的人口都有规律的增长趋势,因此本研究避开常规人口预测方法,选用GM(1,1)灰色模型作为预测方法,这是一种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将无序离散的原始序列转化为有序序列,而且预测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特征。对103个县(市、区)12年的人口数据分别构建GM(1,1)灰色模型进行人口预测,既能保证每个县(市、区)的人口数列有无规律都能适用该预测方法,又能保证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GM(1,1)模型建立有以下4个步骤。

1)x0(1),x0(2),……,x0(M)是所要预测的人口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作1次累加生成处理,即

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与原始人口数列相比,其随机性程度大大弱化,平稳性大大增加。

2)将新数列的变化趋势近似地用微分方程描述

其中,a、u为辨识参数,t为时间,辨识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

按照GM(1,1)灰色模型计算后,从103个县(市、区)的预测结果中随机选取16个进行模型检验。经检验,16个检验对象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1%,平均方差比(C)为0.29,平均小误差概率(P)为0.97(表1),对比灰色预测精度检验等级标准(表2)可知,预测模型较好,说明预测精度较高。

1.2.2 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界定 将2017年与1982年、2035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分别作对比,以全国1982-2017年总人口年均增长率。名。%为参照,通过对湖北省103个县(市、区)进行分类(表3),再参照湖北省人口增长变化区分(表4),分析改革开放至今以及未来湖北省各县(市、区)、主城区、武汉城市圈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人口增减变化。

1.2.3 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概念源于力学,由美国学者沃尔克于1874年首先提出。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它是一个考虑人口数量和空间距离的属性点,可提供某地区人口分布简明、准确的印象,能够说明地区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或中心区位。

假设某个区域由n个小单元构成,其中,第i个单元的地理中心坐标为(Xi,Yi),其所拥有的人口数为Pi,则该区域的人口重心可通过人口重心模型计算得出

式(6)中x和y为湖北省人口重心的经纬度坐标,第i个单元的地理中心坐标(Xi,Yi)采用该县级行政单元的县(市、区)政府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

2.1.1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增长特征 1982-1990年,全省人口增长了613.7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52%。各县(市、区)人口也都呈现增长态势,且年均增长率都高于0.40%。分析原因,尽管这期间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全面铺开,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超生现象仍然严重,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图1a可知,武汉、荆门、随州、襄阳、十堰等市的城区人口增长尤为显著,年均增长率都在1.60%以上。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起到了效果,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对人口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由图1b可知,1990-2000年,湖北省中东部人口仍然以增长为主,鄂西已经有部分县(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城区经济活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刺激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城市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

由图1c可知,2000-2010年是人口大衰减的时期,全省人口从2000年的5950.89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5723.77万人,净减少227.12万人。有74个县(市、区)人口为负增长。由图1c还可知,此阶段人口增长区更加集中到武汉、襄阳、宜昌、十堰、黄石、荆门等市的城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统计口径有变化,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比之前更加全面和严谨,使2010年人口规模比之前有较大规模的缩减;二是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拉开了城镇与乡村的人口规模差距,尤其是异地城镇化使湖北省成为人口净流出地之一。

由图1d可知,到2017年,全省人口为5902.00万人,基本恢复到2000年的规模,较1982年增加1121.4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0%。由图1d可知,鄂东、鄂北人口表现为增长态势,鄂西及江汉平原人口呈现衰减态势。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异地城镇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江汉平原剩余劳动力及鄂西山区贫困农民脱离土地向沿海转移。

纵观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涌入。湖北省分区域人口增长统计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1982-2017年,全省29个主城区总人口增加了近1倍,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85%。29个主城区占全省9.51%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省的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18.34%上升到2017年的28.23%;其中,武汉市7个主城区人口增长尤为明显,其人口增量占全省人口总增量的32.43%,年均增长率达2.28%。其他县(市、区)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82-2017年全省人口比重减少了9.89个百分点。从另一个层面看,在大武漢的带领下,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1982年,武汉城市圈人口规模略低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但是到了2017年,武汉城市圈人口增加了777.25万人,人口增量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口增量的2倍多。

2.1.2 未来人口增长特征 经预测,到2025年湖北省103个县(市、区)总人口为6184.11万人,到2035年将达到6689.18万人。从空间分布(图2)来看,人口减少的范围再一次扩大,除了鄂西和江汉平原,鄂东南和鄂北人口也呈下降态势。人口显著增长的地区仍然集中在城区,但是与2017年以前相比,增速略有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主城区人口增速下降明显,江夏、汉南、蔡甸和东西湖4个远城区成为人口显著增长区,这4个区2035年的总人口将达到516.34万人,是2017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50%,增速是7个主城区的2倍多。从另一个层面看,未来武汉城市圈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口增速还将下降,二者的人口规模差距将接近1000万人。

2.2 湖北省人口重心演变趋势

2.2.1 全省人口重心演变趋势 湖北省地理几何中心位于荆门市东宝区与掇刀区交界处附近(112°16′16.4382″E,30°58′31.0146″N)。1982-2035年湖北省人口重心分布及移动距离见表6,移动轨迹见图30由表6和图3可知,1982年湖北省人口重心位于地理几何中心以东45196m的天门市和京山市交界处附近,偏离地理几何中心较远,说明改革开放之初湖北省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重心偏向于武汉方向。1982-2017年,全省人口重心仍然向东移动,年均移动距离约314m,表明省域东部人口增长和集聚特征明显。2017-2035年,预测全省人口重心向东偏北的方向移动,年均移动距离422m,移动速度有所加快,表明省域人口向东偏北的区域集聚特征进一步加快。可见,长期以来,湖北省人口重心在持续地向武汉方向移动。

主要原因有,①地形条件是根本决定因素,鄂西山区自古就人口稀少,江汉平原物产富饶,更适合人口居住繁衍,因此,湖北省人类重心自古就偏向东部;②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必然是全省人口的主要承载地,而且武汉在全省突出的经济地位,对人口的吸引力也会更强;③未来随着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的日益完善,其对全国乃至世界人口的吸引力也会增强。因此,湖北省人口重心向武汉方向移动的趋势还将继续。

2.2.2 武汉城市圈人口重心演变趋势 武汉城市圈地理几何中心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北部(114°27′23.8206″E,30°28′30.6696″N),临近洪山区。武汉城市圈人口重心分布及移动距离见表7,移动轨迹见图4,由表7和图4可知,1982年武汉城市圈人口重心位于地理几何中心西北方向9762m的洪山区。1982-2000年,武汉城市圈人口重心向南偏东方向移动了1419m;2000-20110年,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到2017年又折向东部;2025和2035年,预测人口重心将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动。整体来看,武汉城市圈各个阶段人口重心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移动方向。

主要原因是,武汉本身就是城市圈的地理中心,其人口规模大,人口集聚程度高,因此武汉城市圈的人口重心必然落在武汉;只是受周边县(市、区)人口规模波动的影响,致使人口重心略有移动且移动方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1)人口增长和空间演变与政策紧密相关。尽管自然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湖北省人口东多西少的基本宏观格局,但纵观改革开放40年,计划生育和市场经济是影响湖北省人口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市场经济间接带来了人口空间位移及机械增长。

2)湖北省人口集聚特征与城镇化特征基本一致。①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湖北省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高速发展,2017年城镇化率已达59.3%;在城镇化率达70%之前,湖北省城镇化还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与预测的2025-2035年人口集聚趋势一致。②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到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质量提高,特大城市人口逐渐稳定,并显现郊区化特征。湖北省2035年的人口集聚特征正好印证了这一規律,到2035年,武汉人口规模趋于稳定,中心城区人口增速放缓,近郊地区人口增速明显加快,表明人口郊区化特征开始在武汉出现,但是中小城市的城区人口仍然以增长为主。

3)20年,湖北省乡村人口回流情况不明显。从预测来看,未来20年,湖北省人口仍然会向武汉城市圈及大中城市的城区集中,乡村振兴战略在近10年难以带来明显的乡村人口回流,正如计划生育政策在刚开始的几年里难以起到明显效果一样。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还需深入研究乡村人口振兴的政策措施。

4)武汉将仍然保持对全省人口的强大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乃至未来的20年,湖北省人口重心仍然向武汉方向移动,说明武汉的人口吸引力仍在增强,其占全省人口的比重还将持续上升。

3.2 讨论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是影响国家城镇化及人口空间演变的主要力量。因此,如果能够掌握40年来各空间单元的乡村人口数据,则可以更准确地论证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另外,研究的空间单元尺度越小,越能反映空间结构的细部特征[20]。本研究是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如果乡镇(街道)等更小空间尺度的相关数据可得,则能够反映人口空间演变更为明晰的特征和更深层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the royalstatistical society,1889,52(2):241-305.

[2]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labour [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3]CLARK C.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J].Journal of the royal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1951,114(4):490-496.

[4]MORAN P A P.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maps[J].Journal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B,1948(37):243-251.

[5]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distance statistic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06.

[6]葛美玲,封志明.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J].人口研究,2008(1):51-57.

[7]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29(7):76-79.

[8]施华萍,柯见洪,孙策.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9,58(1):1-8.

[9]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等.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171-1177.

[10]段学军,王书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地理学报,2008,28(2):139-144.

[11]李铁立,徐建华.“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4):402-408.

[12]MCGEE T G.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Third World:Exploration in search of a theory[M].London:G Bell&Sons Ltd,1971.

[13]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14]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J].预测,2003,22(6):28-32.

[15]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6):37-45.

[16]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32(5):2-13.

[17]敖荣军,蒋亮,张涛,等.湖北省县域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1):1672-11678.

[18]王璐玮,王苏鹏,陈杨,等.2001年以来江苏省城市间人口新迁移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12):91-98.

[19]王露,杨艳昭,封志明,等.基于分县尺度的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分布[J].地理研究,2014,33(2):310-322.

[20]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8):956-966.

收稿日期:2020-01-16

作者简介:邹鹏(1985-),男,湖北团风人,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主要从事区域与城乡规划研究,(电话)18627973585(电子信箱)512820935@qq.com;通信作者,王明杰,男,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电子信箱)wangmingjie414@163.com。

猜你喜欢

湖北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取缔1136座非法矿山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