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控制措施研究

2020-08-19林小卿

四川建材 2020年8期
关键词:调蓄径流雨水

林小卿

(漳州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

0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雨水径流、城市内涝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面临巨大挑战,难以支撑我国目前城市生态建设。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既可以保护城市原始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可以运用生态手段修复和恢复生态系统[1]。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控制地表雨水径流[2]。低影响开发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尽量保护当地的水文条件,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进行开发。结合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技术措施,科学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3]。

1 低影响开发

与“末端控制”的传统城市雨水控制技术相比,低影响开发尽量保护当地的水文条件,结合植被浅沟、绿色街道、雨水调蓄池、生态湿地等技术措施在雨水源头进行控制,减少市政管网压力,确保雨季或暴雨期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减少雨水径流污染[4]。

低影响开发技术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措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分为截污净化、渗透、径流贮存、径流峰值调节、生物滞留、过滤、低影响景观、生物净化设施、水力分离设施以及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5]。

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2.1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建设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项目,应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系统设计,使设计目标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指标要求,合理选择技术及设施,计算设施规模并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调整优化并确定最优方案。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应与道路交通、建筑、园林绿化、等专业相协调。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规划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规划思路

2.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控制措施

根据景观水体布局、绿地、湿地等场地条件,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典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包括场地、住宅区、流域等应用层次。场地项目主要包括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植物浅沟等技术措施。住宅区项目主要包括绿色停车场、绿色街道及公路、生态景观水体等技术措施。流域项目主要包括生态走廊、自然保护区、湿地等技术措施。

2.2.1 生物滞留措施

生物滞留设施常见设施形式多样,有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高位花坛、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适用区域广,在城市广场、街道、停车场、道路绿化带中,利用场地坡向、低洼区及具有自然集水条件的绿化区域处,结合耐水淹、耐旱植物,均可设置生物滞留池或下凹式绿地等设施。

2.2.2 透水性铺装措施

透水性铺装措施主要靠改变下垫面的径流系数,铺设过程中砖块之间相互衔接预留缝隙,地表雨水通过缝隙渗透,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鼓励采用透水性铺装、渗透管渠,以渗透技术为主措施,如采用多孔沥青、透水砖等。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控制和减少场地内不透水或透水性低的面积,降低水汇集流入硬质铺装通过管道直接排放概率。

2.2.3 多功能调蓄措施

相比传统的雨水调节池,多功能调蓄把排洪减涝、雨洪利用与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相结合,不仅有效缓解大雨带来的影响,同时保持景观水池自净能力,具有蓄水和景观的双重效果,是一类综合性的雨洪利用和城市治水设施,属于海绵城市中调蓄雨水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

3 实例研究

3.1 规划区雨水概况及存在问题

漳州地处九龙江平原,九龙江入海口上游,北溪则由北部绵延直下,市区内亦交织着丰富的水网。漳州境内流域面积7 586 km2,海域面积略大于陆域面积。

漳州市总体生态格局下形成了“一核两带八片多湖”的水系总体结构。漳州城区水网纵横,雨季期降雨量大,常伴有台风来袭,出现大量雨水径流、水质污染、部分排水管道堵塞造成内涝问题。

3.2 道路层面规划策略

根据城市道路潜在易涝点推导空间布局,结合道路周边土质、绿地率等条件,通过道路植物分区设计将道路雨水控制与道路景观相结合,确定适应场地的本土植物与设施空间布局,形成系统初步方案,利用雨洪模型模拟评估系统方案,调整优化系统方案。

如图2~3所示,道路规划中充分利用适合的植物,科学设计道路植物分区和道路多功能调蓄分区,有效解决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中道路层面的问题。

图2 道路植物分区示意图

图3 道路多功能调蓄分区示意图

3.3 城区层面规划策略

针对城市主要问题,其规划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格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筑设计、产业规模与类型,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网络渗透在城市的各个层面。

漳州中心主城区大多是高密度居住建筑用地的建成区,地势低、绿地率低、缺乏必要的排水设施,易形成内涝区。在金峰工业区、蓝田工业区工业用地重点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可采用植草砖、植草沟、透水装铺设等措施,地表雨水通过缝隙渗透,从而减少雨水径流。新规划地区,通过地形分析和实地调研,对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散源头及小规模源头可以降低暴雨污染程度,控制暴雨径流量,尽量使开发区域水文水资源保存原始状态。

作为城市最外层空间西溪公园,利用城区外围的自然山体、河流水系及滩涂湿地等良好的生态资源,构筑环城郊野公园环。通过道路交通、水系与绿地系统规划充分结合,以碧湖公园为核心,以九龙江西溪、北溪为纽带,以三湘江、九十九湾等内河为脉络,串联城市各片区的水网系统,在雨水收集处理方面成为连续的有机整体,塑造成城市的水系景观载体。城市内绿地率较高的公园用地,可采用生物滞留池等控制容积较大措施,使之具备容纳地径雨水的条件,缓解低影响开发受限区域的径流总量控制压力。在绿地率受限的商业用地,可采用下凹深度较大的雨水花坛或小规模的雨水湿地。最后城区雨水通过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坛或雨水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调蓄和转输,使雨水排放前得到充分净化,就近排入内河水系或湖泊水体,最后汇入九龙江西溪、北溪水体。水网绿化相互连通,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充分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其中之一具有较深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尚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在日后实践中结合地方实际,针对不同雨水控制措施,综合应用多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不断摸索、探讨绿色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新体制、新模式,以最大程度减少雨水径流目标。

[ID:009965]

猜你喜欢

调蓄径流雨水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调蓄池排空时间探讨
农事 雨水
调蓄设施布局设计模型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