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学者研究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2020-08-18顾大治孟庆贺虞茜茜

关键词:徽州村落传统

顾大治,孟庆贺,虞茜茜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000)

徽州传统村落是徽文化生存与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徽州地区近800年的时间跨越中,它见证并保留了地域的历史印迹与乡愁﹒自2003年以后,国家相继公布了7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徽州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达29个,涉及安徽的黄山市、宣城市以及江西婺源县等﹒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面广、数量多、价值高,吸引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聚焦在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整体视角上,对徽州传统村落相关研究内容展开梳理和总结:梳理该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专家;归纳该研究的时间阶段和整体情况;总结该研究的特点﹒

1 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1.1 文献数量分析

图1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文献数量趋势

从中国知网和超星文献数据库中筛选出与徽州传统村落相关的1 079篇文献和107本工程技术类著作,对这些数据按照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见图1),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最早开始于1957年,此后20余年文献数据空缺,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成果开始增加,这表明学术界开始关注徽州传统村落﹒从文献数量变化趋势看,1990年代之前发表了一些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成果,但数量不多;1990―2000年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属于发展期,国内学术界开始重新关注徽州传统的文献量到了3位数,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出现遍地开花的生态村落,一时掀起了徽州热的研究浪潮,研究成果也较之前有了很大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进入21世纪,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进入高潮,文献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态势,数量也由每年2位数上升﹒

1.2 代表性专家学者

进一步对文献资料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时间和关注内容为筛选指标,遴选出32个代表性专家学者(见图2)﹒可以看出,1950年代以刘敦桢、张仲一和胡悦谦为代表的学者发现徽州古民居和古村落价值,并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1960―1970年,受政治运动影响,城乡规划探索和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徽州传统村落研究也是如此;1980 年代,一大批学者专家再次关注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对民居、祠堂、园林、村落等开展了广泛研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1990年代以后,大量学者继往开来,继续扩展徽州传统村落研究﹒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依托地域资源,成立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基地(见表1)﹒

图2 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的代表性专家学者

表1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高校基地统计

1.3 代表性著作

通过梳理超星数据库资源,整理了12套徽州传统村落研究代表性著作(见表2),包括了个人专著和系列丛书﹒这些著作集中展现了徽州传统村落的重要研究成果内容,包含了对徽州建筑、徽州村落等详细的介绍和研究﹒

2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阶段划分与整体梳理

学者在研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时将其研究阶段划分为3个时期[2]﹒本文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徽州传统村落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将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时间阶段也分为3个时期(见图3),分别是第1时期:1990年之前;第2时期:1990―2000年;第3时期:2000年以后,并对每个时期研究观点和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2.1 起步期:1990年代之前

对徽州村落的关注与研究最早来源于2个方面,即徽州古建筑研究和徽州地区文化宗族制度研究﹒一方面利用田野调查对具体空间实体做微观研究;另一方面从文化本质上探究徽州建筑和村落的内涵﹒这一阶段是对徽州村落局部开展研究,是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起步期﹒

2.1.1 关注徽州建筑研究

徽州地区古建筑最早被学者关注,1953年刘敦桢在歙县西溪南乡实地调查了20余处明代民居和祠堂;1955年胡悦谦在绩溪县胡家村发现古村落遗址;此后学者多从实地调研出发,直观认识和研究徽州建筑,对徽州建筑的历史考证、空间形制、细部构件、风格与装饰、民居形态、类型特点等内容做实证研究(张仲一[3],程极悦、胡承恩[4],汪国瑜[5],姚光钰[6]和何红雨[7]),突出了对徽州建筑特征的现状发掘与记录﹒

表2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代表性著作

图3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时间阶段划分

2.1.2 关注徽州宗族文化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大量徽州民间契约资料的发现,以叶显恩等为代表的专家开始关注徽州宗族文化;20世纪80年代董卫等从宗族文化视角研究徽州村落﹒学者研究内容多聚焦于徽州宗族社会中土地制度、家法、徽商、风俗等对徽州村落形成发展、结构、形态、景观以及对建筑布局、设计的内在约束和外在表现(叶显恩[8],董卫[9],程极悦[10]和张十庆[11]),研究强调从地理文化视角剖析村落形成发展的内涵,揭示徽州传统村落建设的内在原因﹒

2.2 再关注期:1990―2000年

20世纪90年代,高校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进一步强化,研究形式不断丰富,如1992年东南大学组织学生完成了15个徽州传统村落的测绘工作;此外,安徽省内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等高校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徽州传统村落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形成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研究主题集中在对民居建筑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关注﹒

2.2.1 挖掘民居建筑价值

徽州传统建筑中民居建筑数量占绝大多数,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涉及其研究内容包括民居建筑的空间营造、结构形式、形态类型、风格美学、建筑技术、情感表达、细部装饰等(单德启[12],俞宏理[13],朱永春、潘国泰[14],吴永发[15]和程极悦[16]),完整建构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认知体系﹒

2.2.2认知村落人居环境

建筑一定存在于对应的地域和环境中,随着对徽州建筑深入研究,徽州村落人居花架也逐渐被关注,学者主要从徽州传统村落的环境结构、选址意向、形成演进、聚落景观、民俗文化、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韩冬青[17]、殷永达[18]、黄成林[19]、高曾伟[20]、刘沛林[21]、姚光钰等[22]和陈伟[23])﹒

2.3 繁荣期:2001年至今

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并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递宏村名列其中,由此徽州传统村落被公众广泛关注,大批学者积极投身其中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使得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体系更加完整,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手段更加多样﹒2000年以后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特征见图4﹒

2.3.1 研究体系:徽州村落认识体系建立

研究从开始研究徽州建筑要素,到如今对徽州村落中观乃至宏观研究,已形成完整的徽州村落认识体系,其内容包括徽州村落的生成演化、分布特点、空间形态与结构和景观风貌;徽州建筑的风格艺术、形态、天井空间、建筑技术和灰空间,街巷文化内涵、空间结构与形式;徽州水口园林、宅院园林、水系、园林要素、非物质文化等,建立了较完整的徽州村落人居环境认识研究体系﹒

图4 2000 年以后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特征

2.3.2 研究内容:“认知-保护-开发-管理”成果丰富

徽州村落研究最初以纪实性为主,强调对徽州村落的本体认知﹒2000年后资本力量开始注入历史遗产保护领域,徽州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研究相继开展,由此形成了保护-开发-管理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包括对徽州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及数据化、保护区划定、村落风貌和整体格局保护、街巷与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策略、基础设施改善、政策管控等﹒

2.3.3 研究手段:新方法和技术介入研究

传统徽州村落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2000年以后研究者借鉴国外经典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和应用于徽州村落研究,如利用对徽州村落的空间演化研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徽州村落研究中也涉及到大数据[24-26]、眼动分析[27]等新技术﹒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空间形态特征、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建筑热环境、村落复合环境等﹒

3 研究特点总结

3.1 研究更注重学科交叉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涉及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其中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为主要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的规划思想、空间形态与构成、村落结构、建筑技艺、村落保护与发展等;其他学科分别围绕村落历史演变、分布特点、艺术价值、开发策略、管理手段等﹒可以看出,各学科在开展研究工作中多以自身学科视角出发,学科交叉融合作用做的明显不够﹒村落是一个完整人居系统,只有借助多个学科视角才能剖析深刻﹒

3.2 研究内容类型更丰富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最初是对徽州建筑的发现和价值挖掘,1980年代以后,徽州地区被广为关注,研究对象不仅局限在徽州地区的建筑,而是拓展到园林景观、村落空间以及非物质文化等﹒2000年以后,学者开始关注徽州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同时引入信息技术,加强对村落的科学管理,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从研究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来看,研究内容逐渐从单一转向复合,研究深度也逐渐加强﹒

3.3 研究人员逐渐地域化

近年来,安徽省内高校利用地理区位条件,相继成立与徽州相关的研究基地,并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黄山学院等高校努力开展徽州村落的相关教学与实践﹒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本硕博培养方向上,均开展了相关培养计划,如本科生的传统村落测绘、毕业设计等;研究生开设了徽州传统聚落保护专业方向﹒同时安徽省积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高校成立研究基地﹒从近3年知网硕博论文来看,以徽州村落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安徽省内高校论文占到了近60%,研究人员的地域化特点逐渐表现出来﹒

3.4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徽州传统村落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应用在对传统村落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等的认知,包括文献法、访谈法、演绎法等,运用此类方法能够简单快速获得研究对象的材料,操作简单,但存在主观不足﹒对村落空间形态、环境评价、保护管理等方面多采用定量研究,包括空间句法、层次分析法、GIS等,通过获取村落基础数据资料,精准研究村落的特定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知网和超星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时间阶段及主要内容,从聚落生成演变、村落空间形态、徽州建筑特征、保护与发展、开发与管理5个方面概括了其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多学科交叉、内容类型丰富、研究人员地域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4个研究特点﹒可以看出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由外显特征深入到内在属性,逐渐形成了徽州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体系﹒文章期望通过梳理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现状参考﹒站在新时代起点上,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应响应国家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自身研究和实际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持续关注:

1)深入挖掘徽州古驿道、新安江流域等徽州线性文化遗产,以及徽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其文化和历史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坚持保护优先理念,形成点线面体联动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区﹒

2)徽州地区古村落众多,但当前研究数量有限,且多集中在知名度高的村落,如宏村、西递,研究村落的类型和数量上远远不足,对古村落之间的差异化研究明显不足﹒应该多发掘其他徽州村落的特点及价值,在乡村振兴大战略背景下,实现徽州地区古村落差异及特色发展﹒

3)将先进科学技术与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紧密结合,探讨大数据与互联网、3S、全景空间扫描、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徽州村落传统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徽州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