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管理中的应用

2020-08-18时庆芳石丽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0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通路

时庆芳,石丽君

(解放军第960医院泰安医疗区,山东 泰安)

0 引言

在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动静脉内瘘因为其使用方便、安全、血流丰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成为临床上透析治疗首选的绿色生命通道[1],但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和透析设备的不断更新,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动静脉内瘘在长期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并发症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导致患者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2]。因此,医务人员作为管理主导者,应积极探索提高动静脉内瘘管理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我院自2019年3月起围绕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管理问题,通过全面思考、分析,制定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门诊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nce hemodialysis,MHD)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18~79岁,平均(45.84±11.96)岁,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每周透析2~3次,每次4小时,均配合研究,无沟通障碍。

1.2 方法

1.2.1 成立管理小组,全面、系统管理血管通路问题:小组由通路医生、肾内科医生、血透室高年资护士组成,其中护士要求具备5年以上血液透析专科护理经验,护师以上职称,掌握血管通路管理等相关前沿进展,职责为:①组织讨论确定患者适合的穿刺方案,即绳梯穿刺法或扣眼穿刺法;②进行复杂血管的评估及穿刺;③负责培训、指导责任护士预见及处理透析过程中的穿刺问题;④与医生建立联络关系,及时反馈内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⑤协助完成内瘘并发症相关图片资料收集整理工作;⑥参与血管通路病例讨论与学术汇报。

1.2.2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医-护-患”联合管理模式:在血管通路的管理中,我院改进以往患者被动接受诊疗决策的模式,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形成“医-护-患”管理模式,三者共同制定内瘘使用方案,落实管理目标,定期组织联合查房和病例讨论,平时发现的内瘘使用问题,第一时间内完成传达与交流,及时改进,防患于未然,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1.2.3 加强培训,提升专科护理水平:护士作为动静脉内瘘穿刺者,其护理意识和操作水平对内瘘使用寿命及功能状态将产生直接影响。为提升护士专科水平,一方面组织护士参加科室培训或血管通路专项培训班,了解内瘘护理前沿知识;另一方面由通路医生进行授课培训,计划性地安排护士见习手术过程,直观了解手术方式、内瘘并发症处理及给患者带来的损害,使护士转变理念,自觉做好内瘘管理。

1.2.4 实施多样化宣教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①合理排班,落实责任制,提升即时教育效果:我科在安排患者透析时间和透析床位时,与责任护士班次相对固定,以保证护士及时掌握内瘘使用情况,达到护理的连续性;②定期召开肾友会及座谈会,提供医-护-患交流平台,及时了解、解决患者问题;③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血管通路相关知识、日常维护注意事项、自我监测方法等内容,简化知识传递和问题反馈途径,使沟通更及时、顺畅,同时为已出现的并发症达到好的预后效果提供保证。

1.3 评价指标

以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人文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①动脉瘤:穿刺点附近血管异常扩张,超过相邻正常血管内径3倍以上,且内径>2cm[3];②狭窄:超过周围正常血管管径50%伴以下情况如:内瘘自然血流量<500mL/min;不能满足透析处方所需血流量;透析静脉压升高,穿刺困难[3];③穿刺点渗血:不论动脉或静脉穿刺后于透析结束前出现穿刺点渗血;④感染:表现为瘘管局部红、肿、热、痛,全身表现可见寒战、发热,严重者血培养呈阳性,发生败血症[4]。

1.4 统计学方法

分别统计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两个时间段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狭窄、穿刺点渗血、感染的发生率,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个时间段内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动脉瘤、狭窄、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个时间段内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160)

3 讨论

3.1 全方位保护动静脉内瘘,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必然要求

自动静脉内瘘技术问世,60年来一直沿用至今[5],现已被肾病与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DOQI)[6]和国内首部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3]推荐为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通路,是最主要的长期血流通道[7],其功能、状态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8]。因此,当动静脉内瘘出现动脉瘤、狭窄、渗血、感染等并发症时,原有的功能必将受到影响,继而影响治疗效果,基于此我院采取文中介绍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透析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保证。

3.2 重视提高患者的参与度,是提升血管通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为门诊患者,居家时间较长,因此,对内瘘管理的有效性不但需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患者积极参与[9],患者参与到自己的诊疗决策中来,人格得到尊重,反馈得到重视,可以更加容易遵循治疗方案并获得满意的结果,这也与中国医院协会公布的“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10]的目标相契合。在我们提出的“医-护-患”联合管理模式中,医、护、患三方共同合作,围绕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管理方案,一方面,患者了解自身的诊疗决策,主动配合医生、护士完成既定方案的实施和并发症的积极干预与处理;另一方面,患者掌握内瘘护理相关知识、并发症早期表现,通过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加强与医生、护士的沟通交流,以达到全面、无缝隙管理血管通路的最终目的。

3.3 注重提升医护人员血管通路预先管理意识,从源头提高管理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透析护理模式由单纯的完成治疗向综合管理转化,血管通路作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科学建立与系统化维护的挑战日益增加,因此,为了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使患者在生命周期内拥有最长、最理想的生命线,应注重提升医护人员的预先管理意识,在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3-4期时,即应注意不要在患者的前臂或上臂进行输液、置管、PICC等有创操作,以免造成静脉内膜增生、狭窄或闭塞,必要时可佩戴提示手环,为后期建立动静脉内瘘提供良好基础。

血液透析患者需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重大的应激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在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1]。作为透析患者的直接护理者,我们应该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探索全新的护理模式,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全面管理,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通路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提高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率的研究
吻合口动脉端狭窄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效果
SphK/S1P信号通路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