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木爷爷“玩木头”爆红海内外

2020-08-17潇棋

北广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德文小孙子榫卯

潇棋

63岁的阿木爷爷火了。

不用钉子,不用螺丝,不用胶水,靠着一块木头,几样简单的工具,凭借锯、钻、刨、凿等手法,用榫卯手艺,一顿行云流水的操作后,木头内部就被分解成了各个部位,但这些部位依然彼此相连。一掰开,就成了一张凳子。一合上,还能当枕头!

他还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外加27道锁环环相扣,做成缩小版世博会中国馆。

制作“鲁班凳”和“缩小版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放在网络上后,上千万名的国外网友纷纷点赞留言:“实在是太神奇了!”“这又是什么Chinese功夫?”

这股热度也传到了国内,阿木爷爷连人带凳成了新晋网红———西瓜视频280万粉,youtube123万粉、海外总播放量2亿多次。他更被许多人称为“当代鲁班”“乘风破浪的宝藏爷爷”。

阿木爷爷,是王德文在西瓜视频上的名字。王德文,山东聊城人,现居广西梧州,是一位木工匠人。王德文个子不高,身材略胖。他说话语速有点快,带着聊城口音的音调。山东人直爽的性格和偶尔的一点幽默,让我们的对话充满趣味。

一身蓝布衫,一顶旧草帽,一副绳规尺墨,是他经常出现在视频中的模样。他和小孙子一起玩木艺时的情景,与梧州特有的乡野环境,自然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唯美的田园风光图画,能让人安静静地看上许久。

而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朴实的气质,是那双粗糙却灵巧的手,是精湛的技艺。他的专一专注,那认真的神情,在周围绿树溪流的衬托下,颇有点“见素而抱朴”“以天合天”的意境,让观看者恍然看到了中国古老的木匠工艺传奇。

【走红】

“我最满意的作品是鲁班凳”

2017年初,王德文的小孙子诞生了。他喜出望外,和老伴从聊城到千里之外的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陈塘帮忙。他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

王德文的儿子阿成,十多年前到桂林后,一直从事動画影视、自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阿成和梧州女孩春美结婚。两人一同创业,围绕中国农村题材,自己运作一个自媒体公众号。春美的家乡在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应叫村,正好位于美丽的蒙江边上。两人婚后不久便离开了桂林,定居陈塘镇。

虽已年过花甲,王德文依然有一颗好奇和学习的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一边带孙子,一边了解那些自己尚未了解的事,认识那些尚未认识的人,在太多时候都是一种乐趣,也是发现新奇的路径。他观察广西的亭子构造,研究这里的水车。“我发现北方和南方的木建筑各具特色。每次看到新鲜的,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我就上网去查,尝试做一些新的玩意儿。”

他也会利用闲暇时间,在儿子阿成制作的探寻美食视频中客串出演,但反响却是不大。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段制作鲁班凳的视频。“那段视频拍的有些笼统,观众想边看边学的,肯定看不明白。要不要也拍一下做鲁班凳的视频呢?”

他把自己这个想法跟儿子商量,父子俩一拍即合。王德文告诉儿子:“拍的时候,一定要拍清楚,特别是尺寸多少,如何锯、钻、凿等细节让网友们看清楚,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学。”

后来,花了大概5天的时间,王德文持一套中国传统木匠工具,经过锯、刨、钻、凿等工序,将一块平平无奇的大木块,“变”成了一张开合自如的“鲁班凳”。相传,这是2600年前战国时期鲁班发明的“鲁班凳”,又叫“鲁班枕”,绰号“瞎掰”。

让他和儿子没想到的是,视频一传上网,竟然一炮而红了。不仅在国内,连在国外都有了众多的忠实粉丝。

从此,王德文经常把做木工活儿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而欣赏王德文的手工成了许多粉丝每天的必修课。

只见他把木材往跟前一放,“哧啦、哧啦”有节奏地拉着锯,细碎的锯末在空中飞扬,像细碎的雪花。当他前一步后一步刨着凹凸不平的木料时,薄薄的刨花也是片片飞散起来,似乎带着清淡的木料的香。

等到把粗糙的圆圆的木材刨成了光滑的四方的木块,他在木板的一段找准位置,钉上一个小钉子,系上墨线,再拿着墨斗,把身子弯成90度,使脸部与木板持平,乜斜着双眼,把墨斗拉直,一弹,一道细细的黑线,醒目地出现了。

在诸多工艺里,王德文最爱的,是榫卯。一榫一卯,一转一折,暗藏奇妙玄机;一凸一凹,一阴一阳,彰显平衡共生。这一近乎失传的工艺,可以赋予木头最美的灵魂。“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作品是鲁班凳。”

难度高的,还有心型的“首饰盒”———把戒指藏在最里面,12道鲁班锁就成了层层机关的保险,没点技术,还真的打不开。

王德文家中有一大堆工具,各个型号的锯子、斧子、刨子、尺子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也有市面上买不到的工具。此时,王德文就得亲自制作。当时为做鲁班凳,他曾手工磨出一根锯片,最细的部分,只有0.3毫米。

制造中国馆模型所需的42根榫卯棱、4个榫卯柱,1个榫卯基,27道锁……筷子粗细的木条,指甲盖大小的卯件,都靠他纯手工慢慢打造。发布的视频只有5分钟,而制作中国馆模型的时间,却用了15天。

【难忘】

串百家门吃百家饭

王德文没有想到,年过花甲的自己就这样一下子出名了。面对“当代鲁班”的称呼,他的声音没有一点兴奋:“大家称呼是大家的称呼,我感觉远远不够。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干木工活多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还有许多老师傅比我更强。”

“我做木工已经49年了。做木工是自己的选择,也有家庭的原因。我9岁的时候,父亲因公在修井中触电身亡。当时我姐姐11岁,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我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多病,也不能常到生产队干活,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所以,我就辍学在家和我姐姐到生产队干活,到地里翻地瓜秧儿,找找草儿。大人干一天活儿记10个工分,一天挣1毛钱左右,小孩干一天8分。”

农村的生活养成了王德文踏实和吃苦耐劳的性格。13岁那一年,做木匠的二大爷来他家帮忙,更换屋子的木梁。“那时候,我家的锅盖坏了,我就请他帮忙做个锅盖,二大爷帮着做,我在旁边看,有时搭把手。看着他灵巧的手,几下子就做好的锅盖,我突然意识到学一门手艺挺好的。在农村,木工很受人们尊重和欢迎,他们凭着技术,通过手艺挣点钱补贴家用。”

学木工的想法就这样在他心里扎根了。只要村里哪有木匠打家具,他都会摸到别人家里去学习。后来,他开始跟着村子的木匠四处闯荡,串百家门、吃百家饭。

其间,王德文曾托人打听几位老师傅,想拜师学艺。但3年时间当学徒是白干活,没有工钱。

“不行,3年没工钱,那家里没收入怎么生活呢。”他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边干活,一边“偷师”,“别人干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回头,我就找一些废木料来练手。”

19岁时,木工手艺他就基本全会了,也彻底认识到木工该怎么干活儿。“我至今记得有一位老师傅说的话:做木工要手稳、眼稳、嘴稳,去人家做木工活,一定要认真做,不能乱拿,不能乱看,不能乱说。木材选用时尽量不选长木材,人们的钱也不丰裕,能省就省。”

空闲的时候,他也在家做家具,拉到市场去卖。“我们都会先到市场上去考察,看看什么样的家具好卖,质量好的打到什么程度,然后按照质量好的标准去做,做完后拉到市场去卖。受到大家好评后很开心。”

或许,年少的王德文拿起木工刀时,并未想过“择一事,终一生”。他只是凭一把锯、一支尺、一条线、一块木,靠着那股做木活的认真劲儿和技术,逐渐受到村民的认可。“在我20岁的时候,已经有活儿主动找上门。一天挣一两元钱,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当地,可以称得上是高薪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德文的技艺日臻成熟,手上也留下了许多“痕迹”。“2007年,一个下雪的冬天,我一人在家做马扎。记得那天特别冷,我的手都冻麻木了,不灵活了,一晃神,右手食指被电锯卸掉一块。”

王德文的儿子阿成對这件事印象也很深,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唏嘘。“由于天气太冷,手指割断后很长时间没有反应过味来。到现在,他的手指也处于残缺状态。”但这件事对王德文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做木工活儿的有几人没有受过一点伤呢!”

许多木工图纸早已失传,他就一次次试验摸索。“十几年前,我还小,我们村有一户人家找我父亲做一个龙头拐杖,要求非常精细。当时根本没有图纸,附近也找不到师傅会做,我父亲那些天就天天琢磨,终于用了半个月时间做好了。”在阿成眼中,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爱琢磨的人,更是一个勤快的人。“他天天早晨5点起床,鼓捣木工活儿,或者收拾家务。”

【灵感】

钻研木工技艺为乐

人生前半场,王德文靠着木匠手艺养家。人生后半场,他以钻研木工技艺为乐。

在许多人看来,一块木头上能玩出什么花样?手工木艺所需的基本工具无非是护具、打孔工具、切削工具、打磨工具这几种,只要掌握“锯刨凿斧钻”这几样技术,就可以开始木艺之路了。但是,只有内行人才明白,备齐这些木艺工具之后,想要做出好的木艺品,还需要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灵感。

“一件作品完不成,琢磨不透,常常半夜睡不着,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了。早晨是我最有灵感的时候,许多想不明白的地方早晨能想通。”

而要想激发灵感,就需要不被任何的界线局限了眼界和思维,无论是网络上的圈子,还是现实中的疆域。

梧州的天气和美、山水之乐,加上弄孙之喜,唤醒了王德文的童年记忆,也给他的木艺创造带来了新的方向。看着小孙子一点点长大,他满心欢喜,一下子变成了“宠孙狂魔”。王德文并不善于言辞,他擅长的,是把语言以及感情融入在一件件作品里。

他为小孙子做一个简易学步车,没有一点现代科技元素,他用双手细细摩挲它的纹理唤醒这块木头,把温暖放进去,护他蹒跚学步。遇见隔壁的孩子在玩拨浪鼓,他当即找来一根竹木,十几分钟的功夫,就变出一只青绿色的拨浪鼓,这是老人为孙子做的第一个玩具。还有,用几段木料,一根细绳,变出会“做体操”的小人儿;一抽绳便会飞上天空的竹蜻蜓;用几节竹筒做出手摇泡泡机;会走的小袋鼠、木质机器人……凡是小孙子想要的,他都能做。而那只竹木雕出的小船,翠绿的颜色,在小溪里漂荡,是小孙子的最爱。“我们一起把船放在小溪里,他乐得咯咯直笑,站在水里都不想上岸了。”

“主要是逗小孩子玩。我一边逗孩子玩,一边学习。逗孩子玩的小木人、小哨子,以前就会做,那时候也没时间去做。现在做这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充满喜悦,也给孩子带来快乐。”孩子干净的笑声,爷爷纯粹的匠心,让人仿佛又回到那单纯无忧的童年,唤起了尘封的记忆。

前几年小猪佩奇火的时候,小孙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也吵着要,他看了看,说了一句:“我给你做个高级的。”他用木头给孙子做了一个。他还给自己的小孙子做过“鲁班锁苹果”,看到视频,外国网友更是惊呆了:阿木爷爷的大脑,简直就是一台3D模拟器啊。

王德文不只是小孙子一个人的宝贝爷爷,更是全村的宝藏。他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做些诗情画意的小物件。鸟吃地里的庄稼,就做个“自动”驱鸟器。废竹筒、木头边角料,几块透明塑料纸,一个手作明灯,在夜晚熠熠生辉,点亮农家人的夜。小院太单调?那就造一个小桥流水。

最近,他徒手做拱桥的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4300万。不用钉不用角铁,全靠一门中国自古就有的榫卯结构技术拼接而成。带上小孙子,走小桥看流水,那座拱桥仿佛有了生命,温暖而快乐。

网友给阿木爷爷点赞:

@是桔子仙女呀:好厉害啊!!!

@玫开妍笑:从小有这么多爷爷亲手做的精致、独一无二的的玩具,孙子太幸福了!

@UncleDang:文化輸出的榜样!

@蜉蝣一生梦:好厉害,希望这些传统工艺能继续传承下去!

问:您是否准备让儿子孙子传承您的手艺呢?

答:我儿子木工手艺小的一般都会,我做木工活时,儿子也去画画线,凿凿。孙子若喜欢可以学学,但到上学的时候就应该去学校学习,做完功课喜欢学的话可以学。

【开心】

日子就像一首田园诗

在工作时,王德文有专注之享、收获之乐。住在乡野,溪中垂钓,杀鸡烹鹅是常事,而他却偏要把最平常不过的事,变出许多花样。

他把心中所想画在纸上,又用工具做出心中的模样。看,他进深山去找宝物了。这一次他找到了一个老竹根。只见他把竹根锯开两半,削掉两边多余的竹屑,做了一个手柄和盖子,把中间部分做成空心的,原来这做的是一个茶壶。茶壶的种类琳琅满目,有瓷器、木器、金器做的,用竹根做的确实很少见,真奇特!想象一下:倒入水的那刻,竹香混合着茶香,那香味让人如痴如醉。闲暇时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品茶,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他用竹子制一架水车,或扎一段花篱,再用随手可得的食材做出几道美食。最简单的一蔬一饭,一杯一箸,诠释了太多人梦想的诗意栖居。

老友到访了,王德文就在旷野中用一道辣子鸡,一条清蒸鱼,配上一壶酒,和着江边清风,山中朗月,一起和友人回首往事如梦,别有一番惬意。无怪乎有的网友评论道:“老爷子的日子就像一首田园诗。”“让我最高兴的,就是我们爷仨到附近的河里去抓鱼。我们住的地方有个小木屋,我父亲没事的时候就去钓钓鱼,和孩子一起下水抓鱼。”阿成说。

夏天到了,可恶的蚊子也跑出来了,王德文顿时想到要做个抓背挠痒痒的好工具。先是做好手柄,然后在上方做一个滚轮按摩,上下推动轮子转动,起到了按摩的作用。最后在下方刻一个八爪形状。这个工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不求人,当真是不求人呢!

记得有句话: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王德文用他的木艺,向人们展示着中华的传统技艺;用他的生活,向人们诠释着从容恬淡的生活美学;也通过视频,向快节奏生活里的人们展示,将一生付诸到一件事上究竟会有怎样的体验。

问:您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有些事情做的还远远不够。做木艺还需要向更多师傅去学习,做出新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木工活就是干到老学到老。有人问我是不是退休了?我笑笑,我是农民,没有退休这一说,只要拿得动就要去干。到不能干活的时候,人生就要结束了。

问:您认为什么是幸福?

答:我最大的幸福是身体好干点活儿,做有趣的事儿。身体不好干不动活儿,坐在那里多病多灾是非常难受的。

问: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现在火了,影响是有的,打算也是有的。但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少出差错。

【采访后记】

采访完王德文,看了阿木爷爷的许多视频,我感慨颇深。

从鲁班凳到榫卯结构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从苹果鲁班锁到木质小猪佩奇,王德文在一榫一卯中加入一些新元素,让传统工艺在互联网的大潮流里熠熠生辉。王德文走红海内外,不是偶然。民族的、传统的技艺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当这种生命力与新时代碰撞,必将绽放,唤醒更多人心中的那份美好。

如此,才是大美。

猜你喜欢

德文小孙子榫卯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下棋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里外都干净了
小孙子摔倒我没扶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榫卯构造在现代空间装饰中的创新应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