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脚下的造纸人家

2020-08-17李光

金秋 2020年8期
关键词:建昌张家孙子

◎文·图/李光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迄今已延续1900余年,在现代工业化纸张生产一统天下的今天,传统手工造纸业日渐式微,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秦岭脚下长安区北张村三组张逢学一家人,却仍守护在自家百年老纸坊里,从事手工楮(楮,俗称构树)皮纸制作。

80岁的张逢学出身造纸世家,9岁随父学艺,13岁独立操作,以天然楮皮做纸浆,抄制毛边纸,其技艺遵从家传古法,至今未变。据张逢学的儿子张建昌介绍,早先楮皮纸多用于木版印刷和中药、茶叶包装,在西北地区销量很大,开一池纸坊可以轻松养活全家。如今毛边纸主要作为书画用纸,这得益于楮皮纸良好的韧性和纸面漂亮的纤维纹路,在书画市场上独树一帜。

制作楮皮纸,须先将天然楮树皮蒸熟软化后浸泡在水里提取纤维,再经过洗瓤、捣浆、打飞、抄纸、贴纸、揭纸等10余道工序方能完成。一张纸从抄出到晾干需一整天时间,工序繁琐,产量很低,一家人忙碌一天仅能制作出300余张。天然楮皮制作的毛边纸纤维长,韧性强,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由于配方中加入了中药,即使在潮湿环境下也能保证纸张不霉不腐。

张家手工毛边纸销售方式为等客上门,客商以陕西本地为主,南方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也有较大需求。楮皮毛边纸卖5元一张,而市场上机制木浆毛边纸每张2元,部分再生纸仅卖七八毛,“东西好有啥用,市场认的是价格。”张逢学对此很无奈。好在张家有一批固定的老客户,每月2000张左右的销量维持住了一家人的生活。

手工抄纸需站在齐腰深的地坑中操作,地坑湿气对腿关节形成侵害。66年抄纸生涯让张逢学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每次出坑都需要儿孙们的帮助。

2014年6月,张建昌因突发脑梗导致身体右侧麻痹,虽经治疗后能够行走,却从此失去劳动能力,家里的活落在了父亲和妻子身上。

儿子张建昌生病第二年,张逢学招回了正在上技校的孙子张刚。纸坊里捣浆、切番等工序都是体力活,需要劳力,家中唯一能顶缺的只有孙子,那一年张刚17岁。从2015年起,张逢学将主要精力放在向孙子传授技艺上,由于没有文字可循,传艺全凭口授和实际操作,抄纸时摆帘的力度和出水时机直接影响到纸张的厚度和均度,需长时间反复练习,形成固定的手感。张逢学认为学手艺除了勤奋还需要一点天分,孙子张刚做得不错,已经掌握了手工造纸的几处关键技术,可以独立操作。

张刚愿意投身家族事业,张建昌既欣慰又忧虑,“咱这作坊靠市场生存,没有福利,没有医保,没有养老,因病停工没人给你发一分钱,楮皮和水、电费都在涨,纸却压着不敢涨,现在还能维持,以后的事情说不来。”他很羡慕在单位上班的人,日子过的踏实。

当过3年兵的张逢学是家中的“指导员”,孩子们有消极动摇念头时他会及时召开家庭会议,“端正思想”。纸坊从太爷爷辈传下来,不仅是张家的饭碗,也见证了北张村过去的造纸业历史,张家的造纸技术原汁原味,数代不变,他坚信纯天然手工纸不仅不会被淘汰,将来还会成为珍稀品种。

2009年,张家的楮皮造纸作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逢学视这一荣誉如生命,定下家规:原料不变,工序不变,全程手工。虽已耄耋,仍带领儿孙竭力维持纸坊,用双手和汗水传承这份老手艺。

猜你喜欢

建昌张家孙子
“霸王”不在家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分及其调控
张家塬村村歌
秀秀台
孙子壵
神秘的符号
孙子垚
孙子垚
神秘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