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黑点叶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0-08-17刘佳依罗广军

现代园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发育期羽化黑点

刘佳依,于 硕,罗广军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

杨黑点叶蜂(Pristiphora conjugata Dahlb),属膜翅目叶蜂科,是杨树人工林及苗圃中猖獗发生的食叶性害虫。有关资料记载20 世纪70~80 年代在内蒙古昭乌达盛地区严重发生,20 世纪90 年代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危害严重。近年来,延边大学农学院教学试验基地15 年生左右“三北一号”人工杨树林遭到该虫严重的危害,受害率达100%。幼虫取食叶片,由叶缘成排向内蚕食,受害叶片仅剩叶柄,被害严重的杨树整株叶片被吃光,为给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自2019 年3 月~10 月对其生物学特性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标准树设置

1.1.1 试验地点。延边大学农学院马蹄山后“三北一号”杨树林。

1.1.2 标准树设置。采用对角线法,选择5 个点,每点2株目标树。

1.2 试验方法

采用室内饲养与室外定点定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2.1 室外试验。野外试验每周进行2 次,根据前2 年的初步观察,对越冬态、成虫、卵、幼虫及发育期蛹所在部位,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取样,制作标本和进行室内饲养,同时对野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记录。

1.2.2 室内饲养。将野外采回的茧放到室温条件下,使其羽化,然后采用玻璃器皿纱网封口的方法,放入新鲜的杨树枝条供成虫产卵,待卵孵化,将幼虫移到培养皿中饲养,培养皿内供饲养幼虫的杨树叶片用脱脂棉包裹叶柄进行保湿,根据情况每天换叶1~2 次,并详细观察记录其蜕皮、取食、化蛹、羽化、产卵等整个发育阶段的时间和各种现象,与室外观察的情况相比较,同时制作各虫态标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史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研究得表1。

表1 杨黑点叶蜂生活史表

由表1 可知,杨黑点叶蜂在延边地区1 年发生4代;第1 代4 月下旬~6 月中旬,第2 代5 月下旬~7 月上旬,第3 代6 月下旬~8 月上旬,第4 代7 月下旬~8月末;5 月上旬~9 月中旬为为害期;发育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2.2 生活习性

2.2.1 幼虫。观察发现,幼虫在蜕皮前不进食,行动缓慢;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卵壳上的黏液,而后在卵鞘附近或沿着叶缘排成一列取食,取食时尾部翘起;幼龄幼虫从下往上蚕食叶片,蜕皮后先取食蜕下的皮,每蜕1 次皮食量都会增大,遇惊尾即上举,以示警戒;老熟幼虫分散取食,食量很大,有假死性,9 月中旬第4 代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8~15cm 土壤中作茧越冬。

2.2.2 成虫。杨黑点叶蜂成虫,每雌产卵最多258 粒,最少58 粒,平均176 粒。杨黑点叶蜂,成虫寿命一般较短,仅为3 天左右,产卵后1 天即死亡,这与陈长涛(1985)的报道一致。室内、外观察结果为:初羽化成虫体弱,短距离迁飞到邻树上;成虫无假死性和趋光性;成虫羽化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1天后即可产卵,产卵时雌虫体竖立在杨树顶端嫩叶边缘用足抱握住叶片两侧,将产卵器插入叶片边缘的组织内,将卵产于叶片背面表皮下叶脉(特别是主脉)两侧,单粒散产,产卵部位可见卵形的隆起,每次产卵1粒,产完1 粒卵后稍向前移动,再产另1 粒,每产1 粒需要2~3min,卵整齐排列在叶尖部或叶缘。

3 结论

杨黑点叶蜂在延边地区1 年发生4 代;第1 代4月下旬~6 月中旬,第2 代5 月下旬~7 月上旬,第3 代6 月下旬~8 月上旬,第4 代7 月下旬~8 月末;5 月上旬~9 月中旬为为害期;发育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雄性蜕皮4 次,雌性蜕皮5 次;每雌最大产卵量为258粒,最小产卵量为58 粒,平均产卵量为176 粒;成虫寿命一般较短,仅为3 天左右,产卵后1 天即死亡。成虫喜光,雨天不活动,阴天少活动,晴天10:00~16:00 较活跃,在林缘处及林间活动,其飞翔能力较弱。

猜你喜欢

发育期羽化黑点
悼留民兄
白菜长黑点还能吃吗?
茄子四种『黑点子』病巧防治
不同海拔高度松褐天牛羽化规律观察初报
救命的黑点
门源县油菜花期预测研究
阿勒泰市农作物播种期和发育期天数特征分析
2016—2017年徐州市冬小麦发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白纸上的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