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初探

2020-08-16吴榕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5期

吴榕

摘    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保护好河湖水系的深度与宽度,才能强化海绵城市的排洪防涝能力,同样只有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才能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采用的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有效性较差,基本无法增强区域水系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故而有关部门要建立以水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坚持源头渗蓄、过程漫流、末端弹性适应、翻新基础设施等方式实现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目标。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河湖水系;源头减排;水生态空间修复

1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重要和优选的方案,它能有效减轻雨水径流带来的污染,减少雨洪给市政管道带来的排洪压力,进而促进城市水环境的提升,提高城市水安全格局,助力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系的生态建设不仅是海绵城市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黑臭水体治理中,水生态系统建设重点是构建污水净化功能生态系统,强调具有净化功能的本土水生植物,提高人居环境,实现城市防洪排涝功能。

2  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便是把水当作主线,侧重于在规划和建设城市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由于河湖水系和湿地坑塘所引发的严重水域萎缩、内涝和面源污染加剧的问题等,以此来实现对水良性循环的维护和城市生态安全的保护,以此有效实现城市的最终目标——绿色生态发展。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强化对河湖水系健康的维持非常有必要。

(1)河湖水系是城市海绵体得以完整构成的重要框架结构,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各个系统串联起来,以此促进海绵城市的完整形成,如城市小区、道路、绿地以及建筑等。(2)河湖水系是城市雨洪水径流得以实现囤蓄、排放以及循环利用的主要路径与场所,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地表水的汇流和地下径流的循环利用,其本身具备非常鲜明的吐纳快速和调蓄容量非常大的特点,是海绵城市各项基本功能实现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如: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循环利用以及排放等。(3)科学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河湖水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水安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重要途径,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便是确保城市河湖水系的完整健康、水流的畅通、生态的多样性以及水质的良好,同时也是建设的重要的保障和目标。

3  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初探

3.1  源头减排

源头控制系统是雨水径流进入城市水循环系统后的第一道处理系统,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水体的水质改善应以污染源控制为根本,充分考虑目标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差异巨大;针对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差异进行目标值的设定,能够较为经济地、合理地完成控源指标解析。完善的源头控制系统将有效削减入河的城市面源污染物,同时实现水体收纳污染负荷的总量和浓度控制,并起到延缓径流时间、减少中小降雨条件下径流水量的功能,对城市水环境系统、水生态系统均有提升改善的作用。

源头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在居住小区、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场所建设低影响开发建设,控制一定的降雨深度。在源头端对雨水径流控制,合理利用场地竖向,让雨水径流在通过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过程中,进行下渗、净化、存蓄等以降低径流的SS,并可以减少径流峰值。对城市规划公园绿地,采用雨水花园概念,通过收集来自地表、道路以及大多数屋顶的雨水,并明确每一处汇水区域的汇水数量数据,在提出相关预处理、衔接溢流等相关保障的基础上,进行土壤改良、地形控制、平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将更多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合到雨水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去,尽可能多的让周边的雨水汇入雨水花园的绿地建设中去,不断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已建城区,根据小区实际问题,如积水、绿地景观品质不高、缺少停车空间等,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改造;在设施选择方面,应本着“灰绿结合、问题优先”的理念,完成灰色基础设施改造和绿色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对新区应实施目标导向规划管控,以低影响开发设施为基础设计规划方案,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LID设施的建设,以有效地达到目标径流总流控制率。

3.2  实现对严重污染水体的修复

本身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减少、内源污染治理以及外源污染截导的原则,通过治理力度的增加,来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尽快修复。在控源截污工程的帮助下实现对陆域污染物的有效拦截;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水源涵养和水域自净能力的显著有效提高,如人工湿地、水生物的人工种植、河滩地的自然恢复以及生态浮岛等;通过综合整治入河的排污口,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以此促进入河污染量的极大削减,并且通過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治理,正常发挥“城市之肾”的功能。

3.3  隔离监控重要区域

将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隔离并采用7×24式实时监控措施,有利于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调整水文情势,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第一,有关人员要对抗冲性能较差、河流深度较大的地区,或者水流湍急的凹岸、受船行影响较深的崩岸,开展防护措施,比如设置警示标志、加大监管力度等;第二,为了提高监控质量,工作人员需要综合分析不同水体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布设监控点与监控断面,确保监控位置能够接收全部监控信息,同时提高漏洞检查水平,避免影响实时监控效果;第三,对河湖水系的海绵体、水域岸线用途等影响因素加强管控,这是维护城市水文环境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评价海绵城市河湖水系排蓄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

3.4  水生态空间修复

水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使得海绵城市的河道渠化,失去了其应有的自净能力与生境营造功能,修复生态环境成为保障城市水体安全与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一,修复水生态空间,有关人员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对已经渠化的河道生态进行修复,可用手法有重塑健康自然弯曲生态河岸线、增加河道断面面积等;第二,恢复自然浅滩、漫滩的功能,人工打造生物多样性较强的水生态环境,确保河流在给定范围内发生冲淤变化,为形成自然河流形态提供支持。某海绵城市在此方面为其他城市做出了杰出贡献,该城市借助上述手法构建了集浅谈、人造岛屿、洼塘于一体的自然演替空间,同时打造了亲水平台与环形滨水绿廊,既实现了修复生态的目的,又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

4  结语

海绵城市是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将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以此来合理地利用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确保城市可以如海绵一般,把自然灾害对环境变化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水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与改善。文章从现有河湖水域海绵体的有效保护、受损河湖水域海绵体的大力修复以及城市河湖水系海绵体的适度拓建等方面提出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婧.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8(6):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