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

2020-08-16侯文俊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5期
关键词:特性结构

摘    要:中国数千年历史诞生了一个庞大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建筑艺术,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是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数以万计的工匠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与现代力学和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一致的。由于大力发展城市化,古老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被边缘化,所以必须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本文就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

1  中国木构古建筑材料选择

1.1  选择木材原因

首先,“木”在古代寓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其中渗透出生命的力量。古人多居住在这种有生命的环境下,实现彼此共成长,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住木质建筑内。第二,运用建筑设计理念分析,老子提出建筑就是为人类居住所用,要合理布局其空间环境,做到阴阳五行之间相协调,土木作为中性材料,对人类居住最佳。第三,立足于现代研究方面,木材可将人置身于自然中,木材具有温暖、柔和特性,放松心境。第四,从木材选择来看,节俭是我国传统美德,而木材恰与这一美德相符合,因而建筑之中选择木材便是必然。

1.2  木材特性

建筑木材普遍运用针叶树和落叶树,针叶树因高大平直、强度高、不易变形的特性而用于承重,落叶树因矮小、密度大、加工困難的特性而用于装修。木材易腐蚀和毁于火,古代柱根往往埋于地表之下,因不通风而出现腐烂。后来为解决这一问题也进行改良,将柱根置于础石之上,但效果差强人意。木材易毁于火这是无法改变的特性,古代人们会在建筑中设置鸦吻代表人们消除火灾的希冀。

2  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构造

2.1  木构架的基本形式

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即木架构,在建筑过程中坚持对称性原则,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抬梁式产生于西周,架构形式向柱子的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而后在柱上架横梁,横向仿将柱的上端连接,最上面的梁位于屋脊瓜柱上,相邻两个屋架之间,每层梁的外侧端架搓,架椽之于两层擦,承受屋顶的重量,形成屋顶凹面的骨架。同时横向各福排架相连,使房屋更具稳定性,将形成的室内空间称之为“间”,一个建筑往往由两间甚至更多间构成。穿斗式亦是进深方向立柱,但柱之间间隙很小,横向木梁不再使用,以竖向木柱代替,使用檩柱支撑体系,有疏密之分,不同密度的檩柱作用不同。穿斗式构造可使构架更稳定,抵抗地震台风,但却不能用来建设大型殿宇。井干式结构商朝就已经存在,使用原木或切割木料横截面后,逐层叠合,转角处木材端部相交,形成房屋的四面墙,在墙的左右两侧竖立着矮柱和承脊檩构成的房屋维护墙壁,这种结构可以直接建在地面上。

2.2  地基与基础

在原始社会中,扁卵石是用来扩大立柱基础的,木柱埋在较浅的地方,单柱由上部与梁等构件连接形成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夏、商、西周时期,立柱不再是深埋,开始采用浅埋方式。清朝按檩的数量指定埋头深,利用荷载条件确定地基的深度。组成台基础石材的主要构件为“柱顶石、阶条石、角柱岩”。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和复合台基等,大型建筑中使用须弥座台基。根据基材的不同部位来选择不同的石材构件,通常情况是在台基中部安装踏垛石、石材或砖块包在台基的角落处,放置方形截面的埋头石柱石,并沿平台边缘放置条形阶条石、压面石和阶沿石,柱脚处置于柱顶石、柱础或碟石,用于支撑所有的重量且保护好柱子不受损伤。

2.3  榫卯

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之间的连接为独特的榫卯形式,其侧向减推力效果好。在构件适当位置处制作出“卯”,从木构上切下插入“卯”的部分称为“榫”。常用榫卯有直榫和燕尾榫,直榫端呈长方形,明清时期雀替或替木排列在下方,主要是体现审美性。燕尾榫亦是大头榫、银徒榫,它们更常见于柱子顶部。根窄于端部,上部大于下部,可很好的防止脱落。但根部截面抗剪强度较小,带袖肩可以增加大榫的根部截面尺寸,使连接的更加稳固。

2.4  斗拱

斗拱最早的形态是商朝擎檐柱,从唐朝到元朝,柱顶部由斗拱支撑的梁通常插入斗拱中并与梁架形成整体,结构与前面和两侧的横梁结合,形成了一个“井”字形的结构,其中“斗拱”成为一个交叉处加固节点,使建筑更稳固。明清时期开始用大、小额仿和随梁枋,而由于斗拱面积渐小,距离缩小,呈现出很强的美感。作用是垂直荷载传递,在一定荷载下会激发斗拱会的塑性,帮助房屋减震,相较于榫卯结构作用更好。

2.5  侧脚与生起

侧脚是在安装屋檐外柱时,柱脚向外侧偏移,柱顶向内侧偏移的适度倾斜,前后外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一,两山山柱向内倾斜千分之八,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所倾斜,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升起是柱子是从明间两侧升起的,中间的两根柱子没有立起来,第二根柱子高两寸,其余的柱子都是从外侧开始依次向内递减,这样能够实现可檐口和屋脊上翻的曲线,审美性大大提升。侧脚与生起在明清之时就停止使用。

3  木构古建筑的结构作用分析

古木构建筑整体结构的框架与现代建筑中的壁架、框架和刚性框架相同。如果有地震发生时会出现地震波,首先是垂直的振动波,这首先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状态,当水平波出现时,它们在更大的区域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者说旋转地震波,对深度小、不规则布置的房屋表现出强大的破坏力。

建筑布局的纵横比显示了架构是怎样抵抗横向地震力,古木建筑所有的长与宽比例均设置在1:1.5,规则的结构规划以及合理的比例,造就了一个很好的抗震条件。建筑的形状越趋近于规则的矩形,内部的强度就会加大,发生平面扭转的可能性越小。弯曲时,每根柱子上会承受相同的力,铺作层和屋盖是不受力的,它们将大部分力分配到山面柱体和柱体之间的墙体上。木材即使在短暂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消失时,由于其物理弹性而产生的变形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古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十分注重力学与构造之间的合理,无论是构件布置还是节点设置,都精心设计构造。

4  总结

我国木构建筑在经过长久的发展,其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在抵抗各种自然灾害方面也越来越有效,如今不再只是追求功能,还与艺术更好的结合。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 王井利,王丙达.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木构古建筑寿命预测模型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9(2):214~215.

[2] 闵子琪,刘思佳.中国传统木构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延续与改良[J].绿色环保建材,2018(3):185.

[3] 张雪.木构古建筑柱架层的加固抗震保护试验研究[J]. 科技通报,2018(2):192~195+201.

[4] 淳庆,潘建伍,董运宏.南方地区古建筑木结构的整体性残损点指标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6):76~83.

作者简介:

侯文俊(1966—)男,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民族:汉, 职称:中级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程技术。

猜你喜欢

特性结构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