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2020-08-16刘春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互联网+

刘春媚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高职院校需要把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集聚合力,通过教师能力建设、课程及平台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等路径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实践,形成 “课程思政”建设的“互联网+”的新范式。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070-02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抓手。课堂教学作为引导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如何将“互联网+”元素引进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推动作用,唱响网上主旋律,促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最大化、最优化,是一项现实和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

所有的课程都富含思政元素,教师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价值导向、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看问题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都属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要在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要素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育才和育人更好统一。

加大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力度。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出本专业对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更多思政元素,不同类的课程,其思政元素是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达到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综合素养课程重在对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的渗透,在根植理想信念中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重在产业、行业、职业、专业、企业“五业”中提炼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重点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课程思政体系化的建设,就是要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形成课程教学目标链,将目标具体落实形成标准链,建立网络、实践基地、文化环境等教学保障链推动落实。

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涵的了解,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尤其提升非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知,增强责任感,从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同时,教师要跟随时代进步,把握时代要求,投入更大的精力共同开发与研究多元课程,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同频共振才更有利于为“课程思政”建设添砖加瓦。

二、精准提升教师的关键能力

“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无论教育教学的方式怎么变革,教师的育人地位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性工程。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育德能力和运用互联网的施教能力。

(一)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包括育德意识、育德察觉能力和教师自身的道德示范能力。一是育德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善于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与价值引领的交融点,善于寻找价值引领的资源和时机,并以学生可知、可感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二是育德察觉能力,就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行为错误隐藏的思想根源,有针对性地选择育德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纠偏的能力。三是教师自身的示范带动能力,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俗话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榜样”,这个榜样就是体现在政治立场、学术道德、课堂教学、品德素养、日常生活、言行举止等方面,教师浓厚深沉的家国情怀,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都是对学生无形的感召。专业教师要坚持教育他人先受教育的理念,通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常态化的学习,帮助专业教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使专业教师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提高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注重自身素质的养成与不断进步,这是专业课教师胜任“课程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自觉对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对照“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在修身方面做表率,用堂堂正正的人格去感染學生、赢得学生,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在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的良性互动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境界[1],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提升教师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和知识的传统边界,教育信息数据海量输出,教育空间转换为全方位、流动平的领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接受各类信息的时间更自由、速度更快、空间更广泛[2]。“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洞悉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规则,把握网络思想时效性强、平等性高、多样性广等显著特点[3],对教育的内容、环境创设进行创新,让互联网这个育人工作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教师要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制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新媒体终端等载体,采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用学生的话语体系将学生的身边事、身边人转化为网络教育的生动教材。三是互联网提供的开放、共享、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和独立权,从而使教育主客体的地位趋于平等,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群体的新鲜思想动态。设计契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网络互动模式,将传统的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师生共同开展主流价值观的学习,教师主动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三、精准施策确保全员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是落实学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要求高校党委要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在建设格局、协同机制、激励评价上下功夫。

(一)构建“一体化”建设格局

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学院党委亲自推动建设,加强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咨询论证、业务指导、人才培训等工作。学院信息中心负责统筹教育信息化总体设计、建设、运维,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智慧校园、智慧教室,营造泛在的学习环境。教务处负责推动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4],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组织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智慧课堂精品建设立项。教师发展中心利用讲座、实践研修、教学比赛、示范课程展示交流等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和育人水平。党委组织部推动教师党支部抓“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三会一课”的载体创新,将课程思政改革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形成党委主导抓顶层设计、支部主责抓品牌带动、部门主推抓典型示范、教师主建抓课程落地的建设格局[5]。

(二)完善“常态化”协同机制

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育人新生态,需要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教育和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各要素互为支撑,协同并进,形成多方协同制度化、常态化。一是科研协同,可以通过跨学科、跨部门以科研立项的方式,协同突破研究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难点问题,形成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的项目研究成果;二是教研协同,建立相互听课、评课制度,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定期沟通教研制度,发挥好思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实践活动协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协同组织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使三者在网络空间、课堂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实现有效合作,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

(三)形成“体系化”评价制度

学院要依据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立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按照价值观的塑造,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设计、教师授课等的教学评价制度。通过定期听课、学生座谈会、教学检查、教学平台运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跟踪了解“课程思政”推进落实情况,健全督查制度。把信息化推动“课程思政”创新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育德能力和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推优的重要指标。基于上下级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四个维度,构建“正面激励与负面惩戒结合”“共性與个性并蓄”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全课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人民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J].北京教育德育,2018(6).

[2]冯刚.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中国教师,2018(7).

[3]谢俊,徐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思维及其实践路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4]李艺英,于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访谈录[J].北京教育(高校版)德育,2019(6).

[5]孙之光.强化高校院系党组织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8(24).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互联网+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