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湄流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2020-08-16陈胜良胡维娜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旅游业流域区域

陈胜良 胡维娜

旅游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是无国界的共同产业。澜湄相关国家和地区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共同携手进一步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存在一定的时空环境。现有合作框架内,共同行动的合作效应相对有限。澜湄流域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并将共同旅游计划纳入各国总体发展战略的有效机制。本文以目前澜湄流域的旅游合作现状及问题为焦点,在分析这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探讨未来澜湄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引言

建立澜湄流域旅游合作机制,是落实澜湄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以及历次外长会议精神的重要主题,是充实区域旅游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探索,也是在澜湄旅游合作中进一步建立有效沟通网络,解决旅游者选择性和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之间的矛盾,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在澜湄流域跨国界流动的关键。

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为解决区域内共同面临的发展和减贫问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但区域旅游合作中利益如何协调和冲突如何解决始终成为难点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越来越密切,而现在研究成果对欠发达的澜湄流域旅游合作关注较少。澜湄流域旅游合作已经渐进开启制度化探索进程,但现有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澜湄流域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当前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澜湄流域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并将共同旅游计划纳入各国总体发展战略的机制体制。本研究在旅游业竞争力指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澜湄各国(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并重点从组织与动力机制、决策与协调机制和规制与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澜湄流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结构和对策建议。

一、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主要包括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理论、博弈论(Game Theory)、波特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现代区位理论、合作理论、共生理论等,从整个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研究

在这方面,学者们有很多阐述。例如,区域旅游合作是为了使各参与主体都能获取竞争优势(Araujo&Bramwell,1990);当遇到个体无法解决的“资源的相互依赖性”问题时,合作成为必然(Slin& Beason,1901);跨区域间竞争对区域内部门联合产生推动作用(Twan、Benett,2000);旅游产业自身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引发合作的动因(Saxena,2005);资源的互补性是产生合作动力的源泉,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是区域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等(李树民,2005)。竞争是促进旅游空间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竞争与合作互相制约、合作是旅游空间和谐的必然规律。当然,还有学者强调:政府调控、重大事件等外部动力能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对区域旅游合作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推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产生(朱元秀、伍艳玮,2009)。

(二)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研究

学者们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在结构形态上,主要包括从区域发展角度提出的“点-轴”发展模式、单核辐射模式、双核联动模式、核心邊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杨荣斌,2005);二是在市场要素上,主要包括从市场要素角度总结了互换市场模式、“产品-市场”共享模式、要素协同模式和一体化发展等模式(朱斌、王学典,2016);三是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中国的学者从丝路旅游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梁雪松,2007)。

(三)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案例研究

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主要围绕行政区域(王维超,2017)、交通线路(梁雪松等,2010)、旅游资源(王庆斌、杨效忠、屈桂春,2008)和地缘区域(Constantia & Nicolette,2006)展开研究。中国学者以研究东部沿海区域或发展相对成熟的旅游区居多,中西部等欠发达区域旅游发展研究近几年也在增多。国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以微观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在跨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方面,国外以欧盟、东南亚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东北亚地区大旅游合作较多。国外学者以理论和规划研究为主,跨国区域间的旅游合作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而国内学者对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间的旅游合作研究较多,一般以国内区域间合作和国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主,但对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研究相对较少,整体分析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的情况也相对较少。

总的来看,在现在的研究成果中,如何协调区域旅游的合作中利益、如何解决冲突是难点问题,对此进行探讨的学者也比较少。有的学者强调建立合作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的重要性,但具体如何操作却很少涉及。因此,这仍是一个亟待加强研究的课题。尤其对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合作以及对澜湄流域开展旅游合作的研究较少涉及。因此,本次的研究任务,无论是探索相对欠发达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还是促进澜湄流域旅游一体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研究空间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澜湄流域旅游的合作现状

自古以来,澜湄流域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就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澜湄流域旅游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从合作现状来看,其主要有3个特点。

(一)区域旅游合作越来越受到澜湄各国高度重视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使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在内的东盟各国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寻找其他外汇收入来源,其中,旅游业被视为重点产业。如图1所示,尤其受1997年前后的亚洲金融风波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的影响,澜湄各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跳空下行,澜湄各国更加重视本地区的旅游合作,更加认识到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对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近20年来,澜湄流域国家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消除贫困仍然是该地区最大的挑战之一。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衡量,目前该区域极端贫困人口的百分比仍然达到5%左右,具体如表1所示。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则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5.3%,这意味着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柬埔寨赤贫人口仍然达到3 700万左右。广西和云南位于中国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中,云南和广西都位列其中。截至2017年底,广西还有贫困人口26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5.7%,云南还有贫困人口332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9.9%。由于面对减贫和发展这一共同的重大挑战,澜湄流域各国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的关键推动作用。

(二)区域旅游带动澜湄各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各国政策不断开放以及对旅游业的重视,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澜湄流域国家和地区国際旅游入境人数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图2)。2017年,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广西和中国云南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分别达到560万人次、326万人次、344万人次、3 559万人次、1 292万人次、512万人次和668万人次,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64%、152%、371%、144%、205%、155%和169%。2008-2017年,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广西和中国云南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年均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1.6%、11.5%、28.4%、10.8%、14.1%、11.1%和11.7%。泰国的旅游业发展较早,是澜湄流域旅游入境人数规模最大的国家;越南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旅游入境人数规模排在第二位。

柬埔寨的旅游业已经是第二大支柱产业。2018年,其国际游客数量达到62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43.75亿美元,旅游业收入占了该国GDP的17.8%。老挝的旅游业是与矿业、电力一起,排在前三位的产业,也是老挝增长最快的行业。2018年,老挝国际旅游数量达到41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为8.11亿美元,占该国GDP的4.5%。在缅甸,2018年入境缅甸的国际游客达到35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为16.51亿美元。虽然旅游业收入仅占GDP的2.3%左右,但增长的速度很快,2006-2018年的旅游业收入增长了10倍,期间年平均增幅达到18.7%。泰国旅游业是泰国的主要经济部门之一。2018年,国际游客人数增加到3 828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580.76亿美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5%。2018年,越南国际游客数量超过1 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为274.31亿美元,旅游业收入占GDP的11.2%。旅游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而且旅游业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2001-2018年,旅游业收入年增幅平均值为18.3%。2018年,广西海外游客人数为562万人次,同比增长9.7%。2018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 151.51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占GDP比重37.4%。2017年,云南海外游客人数为700万人次,同比增长5%。2018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 358.69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GDP比重50.3%。图3是2018年澜湄流域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

(三)澜湄流域国家和地区互为主要游客来源地

1.柬埔寨

近年来,来自西方和东亚国家的游客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018年620万人次国际游客中,中国、越南、老挝、泰国、韩国等是游客主要来源国。2018年来自中国(不包括港澳台)、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入境总人数超过300万次,占总入境人数的63%以上,其中,中国游客约200万人次,同比增长67.2%,占柬埔寨国际游客的32.6%。

2.老挝

2017年,入境老挝的国际游客中,法国、西班牙、美国、中国、意大利是排名前5的游客来源国;来自中国(未含港澳台)、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的入境总人数超过118.3万次,占总入境人数的36.3%。

3.缅甸

2018年,进入缅甸的国外旅客达到355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3.15%,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持边境通行证入境。2018年在持签证进入缅甸的139.8万国外旅客中,来自中国、泰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人数列前5位,其中中国达到33.3万人次,泰国为29.人次,日本10.4万人次。从澜湄国家看,除中国和泰国是缅甸的主要客源国以外,越南2018年入境缅甸旅客有所减少,但仍达到5.33万人次。泰国、中国和越南占了48.5%。

4.泰国

2017年,赴泰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同比增长8.8%,达到创纪录的3 54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1.7%至1.82万亿泰铢。入境游客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和柬老缅越等CLMV国家以及印度、韩国、俄罗斯。中国是泰国最大入境游客来源国,2017年入境人数增加了12%,入境游人数达到980万人次,占入境游总数的27.7%。

5.越南

2018年,亚洲的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3.7%,达到1 21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共4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9%;泰国游客量达34.93万人次,增长15.8%;中国和泰国就占了亚洲游客的44%。柬埔寨和老挝两个邻国的游客数量与201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8%和15.2%。

6.中国广西

2018年,入境广西过夜游客人数中,除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同胞外,游客数量居前5位的来源地虽然分别是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但其中越南人数最多,达到53.3万人次,同比增长9.97%。而且澜湄五国中除越南外,泰国11.09万人次、缅甸2.03万人次、柬埔寨1.92万人次、老挝1.77万人次,分别增长10.07%、1.79%、43.89%和21.74%,澜湄五国入境广西的过夜游客人数达到70.13万人次,占全年总数的12.5%。

7.中国云南

2017年,云南省外国旅游者达507.52万人次,其中,亚洲游客为371.92万人次,占72.3%。

另外,澜湄流域仅泰国游客就达到59.33万人次,在所有外国游客来源国中排名第1。

澜湄流域国家和地区互为游客主要来源地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入境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国际游客中,来自澜湄流域国家的游客占了主要的部分,其中,这一比例在老挝更是高达87.1%,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越南分别达到59%、48.5%、38.5%和41%。

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同时,泰国一直是赴老挝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继中国之后到越南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样,泰国是缅甸最大的国际游客来源国,是云南最大的国际游客来源国;越南已经成为柬埔寨、老挝的第二大旅游客源市场,成为中国广西最大的国际旅游来源国。当然,从数据也可以看出,柬埔寨和缅甸目前还没有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客源市场,除了越南和泰国以外,其他国家也没有成为广西和云南的主要客源市场。

(四)澜湄流域旅游合作已经渐进开启制度化探索进程

澜湄国家入境游客,多是通过邻国过境,因此,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各国开发旅游市场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各国政府和旅游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旅游合作,区域性的合作框架已经在双边和多边的基础上开启制度化探索的进程。

1.双边合作机制

以联合行动计划为主的双边协议,是澜湄各国政府之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形式。尽管各国之间签署的双边合作协议在合作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根据所有协议,相关方面都同意在旅游政策、旅游产品、旅游信息以及和旅游从业者培训等方面相互支持,愿意在平等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双方旅游业的长期合作提供有利条件,具体如表3所示。

从有关方面的信息综合来看,澜湄各国相互签订的双边旅游合作协定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同时,除了“联合行动计划”“旅游合作协定”以外,部分国家之间还签订了如谅解备忘录等一些更详细的指导性文件,以进一步推动双边协定的落实。這些文件的签署使双方在旅游合作和交流方面的内容更加具体。其中,越南、泰国旅游部门相继与中国部分省市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且经常在中国各地举行论坛、会议和对话会等活动,以促进各项协议落地实施。虽然双边合作作为传统的国际合作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多边国际合作条约和准则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双边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双边合作往往是在多边合作的框架内才能有效进行。

2.东盟框架合作机制

1976年,东盟成立旅游小组委员会,1981年开始举办东盟旅游论坛。1992年,东盟首次推出“访问东盟年”活动。由于东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2002年举行的第八届东盟峰会上通过了“东盟旅游协议”(ATA),倡导各方尽量减少对旅游和旅游服务贸易的限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互补性。2004年,东盟旅游部长通过“加强东盟旅游合作万象宣言”,呼吁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了实现东盟共同体的总体目标,东盟旅游论坛先后于2009年、2016年发布了《东盟旅游业战略计划(2011-2015年)》和《东盟旅游业战略计划(2016-2025年)》,为促进东盟旅游业一体化提出了全面详细的举措。东盟还重点倡导两项政策:一是说服所有东盟成员国对东盟各国公民实行“东盟签证”免签政策;二是在其成员国中实行“开放天空”航空政策。这都有利于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东盟合作框架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作为这个区域最主要的客源市场,并不是东盟成员国,因此,仅是东盟内部的措施难以产生有效的影响力。

3.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GMS)自1992年正式建立以来,旅游业就被视为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1996年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把“以昆明市为中心、连接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国家的南北旅游走廊建设”确定为旅游合作的优先项目。199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工作组第八次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市举行,目的是推动次区域旅游开发合作优先项目实施。2002年,次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规划框架正式制定并通过。2005年,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旅游管理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共同制订了旅游业长期发展战略。200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2005-2015年)》发布;2011年,这一战略框架下7项核心目标被重新整合为3项;2017年2月,老挝同意加入湄公河上游次区域和跨境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2017年,第22届GMS部长级会议批准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战略(2016-202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倡导成立并承担居中协调作用,具体由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工作组和湄公河旅游协调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监督和实施。20多年来,该机制运行相对活跃,围绕促进澜湄旅游便利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在机制赋权、能力建设和内外协调等问题上面临挑战,尤其在旅游合作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的制度性执行机制建设。

4.柬老缅越(CLMV)合作机制

2012年9月,胡志明市国际旅游博览会(ITE 2012)举办期间,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CLMV)举行四国旅游部长会议并签署了《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旅游合作行动计划(2013-2015年)》。2015年7月,在内比都举行的第三届柬老缅越旅游部长会议及第二届伊洛瓦底-湄南河-湄公河经济合作战略旅游部长会议,旨在促进与会国间旅游合作,增加游客数量,并解决旅游业领域存在的问题。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四国旅游主管部门将紧密加强合作,力争把四国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统一旅游目的地。2017年2月,老挝与柬埔寨、缅甸和越南(CLMV)的旅游官员在万象市开会讨论CLMV国家区域旅游产品未来的发展。2019年6月,四国旅游部长级会议第5次会议上,通过了《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旅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1年)》。柬、老、缅、越四国都意识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了CLMV合作机制,该机制涉及的相关国家基本上属于东盟最不发达国家,因此,共同行动的合作效应相对有限。综上所述,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解决区域内共同面临的发展和减贫问题,澜湄流域相关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且在区域旅游的带动下,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各国都在寻求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推进旅游合作,渐进开启制度化探索进程,但区域性的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关于澜湄流域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世界旅游论坛(WEF)制定了旅游业竞争力指數(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 Index,TTCI)。这个指数从商业环境、政策、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源、文化和自然资源等4个方面14项指标对每个国家进行评分。根据《旅游与旅游竞争力报告(2019年)》,2018年,中国、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分别排在全球第13名、31名、63名、97名和98名,缅甸不在竞争报告之列。

由表4可知,柬埔寨在旅游发展优先度、价格竞争力、安全和安保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商务旅行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泰国在自然资源、旅游基础设施、价格竞争力、航空运输设施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但在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差距。越南在旅游发展优先度、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相对较好,但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相对较差。中国在人力资源、商业环境、信息技术、价格竞争力、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与商务旅行等方面得分较高,但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得分较低。

旅游业竞争力指数(TTCI)可以作为了解各国在全球旅游业的地位以及变化的重要参考。为了更全面了解各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及合作机遇,在此基础上,采用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图4)作为框架,从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支持性及相关产业、政府和机制等方面,对澜湄各国(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这是综合分析澜湄旅游水平的基础。生产要素条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主要指市场对所在国家或地区有关区域旅游的需求;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主要指区域旅游企业相关情况;支持性及相关产业指旅游相关支撑性行业的发展情况;政府指政府对区域旅游合作提供的发展环境;机遇指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发展机会。

从各国的综合分析的结果看,在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澜湄流域国家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历史和文化等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且多样化;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领域都在加大投入,但基础设施仍然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在需求条件方面:旅游市场需求增长较快;中国成为重要游客来源国;但近年来受国际贸易争端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旅游企业快速发展,但总体缺乏区域性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在支持性及相关产业方面:餐饮、住宿业发展较好,但区域内发展质量和水平差距较大。在政府和政策支持方面:相关国家和地区政府都把旅游业视为最重要经济产业之一,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积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部分国家政府和政策的执行能力仍十分薄弱。在发展机遇方面:旅游业的亚洲世纪已经开启;澜湄各国与中国文化相通,位置相邻,旅游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全面对接具有便利的条件。

四、澜湄流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来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都在加大投入,但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发展差距较大,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铁路建设总体速度滞缓,公路建设也不尽完善。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景区景点建设也不完备,景区标识或信息指示数量少,还有通讯信号覆盖等问题,可能给游客带来各种问题,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尤其游客人数和酒店的迅速增加暴露了这一区域在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方面的不足。

(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各国政府都在宣称积极合作,但目前实质性的协同发展举措仍然不多。澜湄区域旅游也缺乏整体性的规划文件,也没有有效的专门机构统筹澜湄区域旅游的发展,各国和各地区“行政区旅游经济”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澜湄区域旅游整体优势的发挥。虽然部分国家之间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但企业需要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区域内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性,导致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特别是发展较好的旅游企业,存在不愿意与发展不好的企业进行横向合作的现象。

(三)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强

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协调,各国各自规划自己的旅游资源,即使存在一些区域合作的现象,整体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澜湄各国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区域性的旅游产品几乎没有,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

(四)旅游整体品牌凝聚力度不够

区域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区域整体旅游品牌的打造及营销推广。目前,除各国对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做了大量旅游营销外,澜湄区域性的旅游品牌并没有形成,更没有整体性的宣传推广行动,旅游企业更是“各自为政”。区域整体性旅游品牌凝聚及营销推广的缺乏,可能进一步加剧区域内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影响区域旅游整体规模效应的发挥。

(五)旅游产品设计创新相对滞后

由于发展区位的特殊性,澜湄多国旅游依然以资源性为主,旅游资源总体属于低度开发状态,旅游产品形式多年保持不变,产品更新速度较慢。根据现代旅游需求的新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设计重视不够。

(六)旅游服务品质保障需要改进

澜湄各国都制定了一些关于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近年来区域内已发生多起游客大巴翻车、出海翻船、溺水等伤亡事故,部分国家还屡有“飞车党”抢劫、“黑导游”“黑船”等事件被媒体报道。随着游客的日益增长,暴露出不少旅游服务品质不高、旅游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某些景点已经被“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出现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缺乏合格的旅游业从业者以及旅游管理,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品质。

五、澜湄流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结构

合作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所有合作主体及合作行为各环节,也包含合作主体共同达成的相关规制措施等。从机制作用范围看,澜湄流域旅游合作机制属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采用多边协调合作方式形成的旅游行业合作机制。如前所述,澜湄相关国家和地区都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对照旅游合作模型的八大要素,结合区域内旅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澜湄流域旅游合作需要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并将共同旅游计划纳入各国总体发展战略的机制体制。本研究提出重点从组织与动力机制、决策与协调机制和规制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完善澜湄流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结构(图5)。

(一)组织与动力机制

通過旅游业的发展解决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是澜湄流域旅游合作的原动力。但合作机制能否可持续运行,关键还取决于有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离不开各国政府的组织促进作用,如表5所示。一是发挥各国政府作为市场运行的外引力。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区域旅游发展,推动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制定区域旅游合作政策,推动旅游发展配套建设。二是要深挖旅游市场消费和需求的拉动力,在保持国内旅游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促进入境旅游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是支撑各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板块,只有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出入境国际旅游发展。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澜湄各国及相关地区入境旅游人数总体都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这既是开展旅游合作的目的,也是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完善旅游产品和资源有效供给的推动力,顺应旅游消费向特色化、高端化升级的趋势,推动各国国内旅游产品及资源高品位、高质量开发,推动区域性旅游产品及资源开发。

(二)商讨与协调机制

合作机制有效运行,需要发挥所有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功能,尤其面对矛盾和问题时,更需要建立区域内多主体参与酝酿、讨论、决策以及利益均衡的综合协调机制。如表6所示,一是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行业协调组织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通过共建澜湄流域旅游合作中心等专业协调机构,定期召开澜湄流域旅游协调会议,确保局部和整体的协调发展。为此,要支持澜湄旅游合作中涉及的各行各业成立行业组织,积极发挥其作用。二是突出差异特色的协同互补,在突出各国各国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各自规划的对接,积极推进区域旅游联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三是开展利益均衡的互助扶持,通过设立澜湄流域旅游合作专项基金和澜湄旅游调节资金,建立区域利益均衡机制。四是推进旅游信息的数据共享。建立澜湄流域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澜湄流域旅游大数据,提高澜湄流域旅游竞争力。

(三)保障与规制机制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障和规制是确保澜湄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表7所示。一是强化旅游发展基础,在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努力改善交通环境“快进慢游”的通达性,同时,大力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支持。二是加强遗产廊道保护。澜湄流域各国共有76处世界遗产点,占亚洲和太平洋世界遗产总数的28.4%。澜湄各国关于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总体上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需要澜湄各国通力合作,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和管理,包括组织旅游和文化领域及其他关联领域的专家对廊道遗产保护进行评估、论证及监督等。三是共建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澜湄流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包括加强国家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交通衔接以及交通建设技术交流和人才支持;推进澜湄流域旅游服务协调合作,包括旅游服务设施的联动建设和旅游服务人才的联合培养。四是完善旅游政策法规。各国共同营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成立旅游服务标准委员会,协商制订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的行动计划,制定统一的旅游安全保护标准体系,加强危机管理系统建设;借鉴欧盟的发展经验,建立区域性的旅游法律保障机制,并增强法规的公平性,减少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消除签证和货币限制,为旅游便利化创造条件。

六、关于深化澜湄流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制定澜湄流域旅游合作统一规划。重点解决澜湄旅游总体形象的打造、旅游资源和产品合作开发、区域性的旅游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完善、区域旅游联合营销的开展以及区域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和旅游重大项目联合开发等问题。二是加强澜湄流域旅游市场主体建设。各国可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共同孵化跨区域的大型旅游集团;鼓励大型旅游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产业布局;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在同类企业中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实现横向一体化发展壮大。三是加强澜湄流域旅游资源整合。以世界遗产廊道的文化特色为基础,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澜湄流域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主推不同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澜湄社区旅游合作开发。四是加强澜湄流域旅游品牌建设,包括共同开展澜湄区域旅游品牌建设与推广,打造遗产廊道旅游精品等。五是构建澜湄流域旅游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旅游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预定和支付等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效率,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六是构建澜湄流域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澜湄流域要树立“大交通”的理念,真正构建区域性的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道路建设,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便捷的道路连接,加快铁路干线的建设进度,加强区域内机场和航线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专线交通等。

七、结语

旅游业是推动澜湄流域经济成长和贫困减缓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作为促进跨境区域合作的重要引擎,已经成为澜湄相关国家和地区优先合作的重要领域。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区域的包容性以及可持续性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开放的空间、开放的边界、开放的道路、开放的水域、开放的贸易、开放的心和开放的思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澜湄流域旅游合作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空间和现实意义。澜湄相关国家和地区只有发挥各自竞争优势,开放包容、携手合作,才能实现“畅游澜湄”的目标,澜湄流域旅游合作也将共同打造更加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单位:1.广西财经学院;2.中国-中南半岛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旅游业流域区域
压油沟小流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