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经验及我国最新进展

2020-08-15郝毅孙雨

世界知识 2020年15期
关键词:零售跨境货币

郝毅?孙雨

世界各国央行很早就开始关注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相关技术,不同国家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计划的背景和目的不尽相同。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经历了“广泛关注—个别研究—加快推进”的过程。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现有法定货币形成了竞争,私人数字货币扮演着央行数字货币项目推动者和应用场景、底层技术试验者的角色。

伴随着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其背后的分布式账簿、数字合约等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可以提高现有支付结算体系的结算效率、增加交易透明度,让交易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这被视为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但私人数字货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高度匿名性特征也成了不法分子洗钱、避税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渠道;缺乏信用价值基础导致其币值大幅波动,既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也使其无法行使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因此,私人数字货币的推广使用在监管、市场秩序、投资者保护、反洗钱等领域给全球央行和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些诸多潜在的风险使各国央行逐渐意识到,唯有发行央行的数字货币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法定货币的市场定位。

在中國很多商超都开通了扫码自助结账服务。图为江苏省太仓市一大型卖场自助收银台。

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是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关注方向

央行数字货币在金融场景的应用主要分为零售和批发两类。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央行数字货币发挥的作用也有较大不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Retail CBDC)是指应用于日常交易的数字货币。在零售场景中,央行数字货币主要行使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在消费者维度,央行数字货币与现有的电子货币(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使用感受类似。在政府角度,推广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构建统一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减少纸币运营成本,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高市场微观主体交易数据搜集维度的能力等。对于小额结算系统并不足够发达的经济体来说,发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提高法定货币的使用频率,扩大普惠金融受众面,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聚焦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代表性国家包括中国和瑞典。

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Wholesale CDBC)只用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大额转账使用。在批发场景中,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主要行使“信息载体”职能,将票据信息加载到数字货币上,利用数字货币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大幅提高信息之间的传递、交换效率。它主要应用于跨境支付、金融市场清算等领域,试图解决当前银行体系清算效率低下、占用资金过多的痛点。聚焦于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代表国家为加拿大、新加坡等。

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上走在世界前列

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中,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发中的数字人民币(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DC/EP),将重点关注数字货币的电子形式和支付工具作用。DC/EP将采取“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投放结构,中国人民银行是数字货币的发行机构,商业银行是数字货币的运营机构。

从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到实际研发,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在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的技术基础、金融环境和制度因素。

第一,我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十分发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换的技术基础较好。以微信、支付宝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极大便利消费者日常使用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金融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国外“现金—银行账户—信用卡账户”这一路径,而是部分跳过了信用卡账户阶段,直接进入电子账户阶段,形成了电子化的支付清算体系,这一体系可以在数字货币环境下进行使用。在针对脸书拟推出的数字货币天秤币的听证会上,脸书总裁扎克伯格多次提到,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美国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这足见我国电子支付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最大限度兼容和复用现有支付体系”的原因。

第二,作为运营机构,商业银行庞大的客户群和数量巨大的线下网点有助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使用。在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宣传。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形成了数量巨大的线下网点,如果在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中能够将这些线下网点合理利用,既可以方便、直观地向消费者展示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又可以更好地向无账户人群,尤其是处于偏远山区等地的人们进行宣传,利用DC/EP为其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第三,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更能从增进全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推广。数字货币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是闭环整个数字经济的重要元素。这决定了DC/EP的研发和推广要以全社会的福利增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非商业利益,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依赖商业银行共同研发、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的根本原因和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电子支付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微信、支付宝两强争锋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支付市场存在支付壁垒(微信的生态中,无法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反之,亦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消费者需要安装多个APP)。因此,如果没有作为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牺牲短期利益推广DC/EP,很可能出现运营机构为了短期利益与微信、支付宝结成联盟,巩固现有支付格局,让打破交易壁垒、推广数字化时代福利之路变得更加艰辛。

此外,DC/EP作为数字时代新型货币形式,监管部门如何做好监管、规避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此,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创新,监管一定要把稳方向,控住风险。一方面,要更加关注数字货币使用的安全性与风险的防范,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价格波动性较大,存在明显的投机属性,不可能成为法定货币,要全面禁止其交易;另一方面,鉴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基石的数字货币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重点,要抓紧研究制定适合包括数字货币在内的金融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鼓励创新的同时能有效引导其发展方向,抢占未来制高点。

“双离线”支付打造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广阔应用场景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应该注意到,应用场景的拓展也是循序渐进的,应该遵循“境内个人零售—跨境个人零售—跨境贸易和金融结算”的路径,这三个阶段存在内部的逻辑联系。在投放之初,DC/EP将在国内零售支付场景中应用,作为M0(流通中的现金)的替代。DC/EP将同现金、电子货币等其他零售工具并存,一同完善社会支付体系。在DC/EP的交易场景中,将不存在支付壁垒,消费者不需要安装多个支付软件。尤其是DC/EP的“双离线”支付功能,在没有网络覆盖的场景下,可以像现金那样完成交易。此外,DC/EP不需要开立账户,具备一定的匿名性特征,可较好地服务于没有开立账户的人群。同时,对于消费者,相较于纸币,DC/EP具有高防伪技术、不易被盗取、携带方便等优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DC/EP节省了现金的储存、运输成本,可以减少柜台和ATM机数量。

随着DC/EP在国内个人零售场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C/EP也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跨境场景之中。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每年因为旅游导致的跨境个人零售场景不断丰富,跨境个人结算、清算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在我国消费者去国外旅游购物时,使用DC/EP将极大简化汇兑过程。在人民币接受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消费者可以直接使用DC/EP进行交易结算,这样既能享受电子支付的便捷,又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带来的潜在危险。而在人民币接受程度稍低的区域,DC/EP的使用可以减少汇兑次数和成本,减轻当地清算银行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国外游客到中国旅游购物时,使用DC/EP可以帮助国外旅游者提升购物感受。传统的境外个人来华支付方式包括银行卡、外币现金、旅行支票等,这些支付方式在安全性、交易便捷程度等方面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DC/EP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携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DC/EP的可控匿名特征,也符合境外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诉求。随着DC/EP的个人跨境场景应用的不断扩大,DC/EP还将提高跨境资金循环效率,有助于打通人民币环流通道。

最后,随着DC/EP跨境个人零售场景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境外使用DC/EP的消费者和对应商户不断增加,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产生了跨境结算需求。此时,DC/EP的使用场景最终、也必然性地扩展到跨境支付领域,用作人民币与外币的结算清算。这是目前各界关注的焦点领域。跨境支付市场是一个每年120万亿美元规模的大市场。目前,跨境支付市场依赖于美国的SWIFT系统。该系统基于传统的银行间账户,一笔跨境转账从发起到完成需要经过链条上每一个节点,存在信息传递效率差、清算需要时间长、流动性占用多等缺点。而以DC/EP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使用,可以便利客戶交易结算,节约汇兑成本,分散交易风险。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场景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是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国家所看重的。新加坡就在其央行数字货币项目报告中,表达了其希望借助央行数字货币成为数字时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想法。未来,央行数字货币将成为跨境支付场景中的基础设施,我国DC/EP应该广泛参与该领域的跨境合作,巩固我国在支付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全球跨境支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作者郝毅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孙雨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助理)

猜你喜欢

零售跨境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