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

2020-08-15章志萍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军事医学医务人员跨文化

韩 叶,章志萍

(1.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外语教研室,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国际行动与交流教研室,上海 200433)

2019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版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对外建设性军事关系,形成全方位跨领域多层次军事外交新格局。”[1]截至2019年7月,和中国开展军事交往的国家已达到150多个。这种“全方位”“跨领域”和“多层次”军事外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军队的国际灾难救援和人道主义医疗援助行动。在这方面,中国海军的“和谐使命”任务是最典型的代表,“和平方舟”医院船是中国海军执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援助、重大灾难应急救援和对外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等任务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海上“生命之舟”和“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1-2]。医院船所开展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援助具有“多元化、对象复杂、环境陌生、政治外交影响大”等特点[3]。因此,针对执行军事医疗外交任务医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军事医疗外交的视角对军队医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基于现实情况对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做出思考。

1 军事医疗外交中的跨文化能力

文化因素是医疗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之间的卫生实践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连续性特征[4]。医学中,对于文化因素的重视主要集中于信仰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了解影响求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的文化因素对于健康结果至关重要。作为“医生治疗‘异国文化’人群的必备技巧(健康领域的文化能力),不仅包含对不同患者需求的认识,也需要具备对医学本身的文化实践的认识(包括文化实践的偏见性、假设性和制度价值观)”[5]。在上世纪70年代,文化能力培训被正式并入医学教育[6],涵盖文化敏感度、多元文化论和跨文化主义。研究发现,医疗人员缺乏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技巧可能会导致导诊、门诊和护理效率低下,影响任务顺利完成[5]。

军队跨文化能力涵盖“关于其他文化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了解事实”,而程序性知识既不是指“解决问题”,也不是指“抽象思维”,而是指“如何完成一项具体的行动”,对“区域、政治和/或语言的熟悉”,对行动成功开展具有价值性[7]。以美军为例,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使美军深刻意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需要达到四大预期目标,其中两个是发展与目标语国家相关的文化能力和了解目标语国家区域变化的动态性。前者涵盖文化现象、目标语国家的艺术和学术成就、目标语国家的价值和态度、习俗和传统,以及社会成员结构、目标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情境中主要任务和关键性的历史事件,需要的技能包括:描述、区别、列举、解释。后者包括地理知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当代社会政治机构、经济和流行文化;目标语国家的军队作用和使命[8]。

基于上述梳理,军事医疗外交中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总结为在跨文化接触中,将文化、阶级、种族、种族背景、价值观、宗教等知识整合和转化为标准、政策、做法和态度,能够为来自不同文化的患者提供合理的服务,将背景知识和文化意识转化为健康和心理干预措施的能力,从而在跨文化接触中支持和维持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

2 医院船医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及需求

2.1 缺乏系统的语言培训尤其是缺乏小语种培训中国海军医院船的航迹遍布3大洋6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语言能力影响医务人员门诊和护理的质量和效率,语言障碍增加门诊工作和护理的难度[9-11]。然而,军队医务人员在执行任务之前并未接受系统的培训,这导致在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时应对能力不足。如“和谐使命-2017”任务中,到访国家中民众使用当地语言(斯瓦西里语)、葡萄牙语和法语居多。语言障碍影响临床诊疗的效率,制约学术文化交流[12-13],因此亟需对执行任务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语言培训,尤其是小语种培训。

2.2 提高跨文化能力需求迫切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是完成繁重医务任务的保证[14]。尽管医院船在预检分诊处可能会有志愿者、翻译等辅助工作人员,但是在问诊和临床治疗中,提高医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仍非常必要。海外患者全部为初次就诊患者,人数较多,需要医务人员重新了解病史,工作量大。在临床手术和康复方面,语言不通等客观障碍可能会导致由于观察不善而引发的术后并发症得不到及时的处置[15]。

在临床护理方面,唐洪钦[16]、王芳[17]等对军事医疗外交中护理人才的跨文化能力进行调研。研究显示,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医院船护理人员需求最高的三项内容。护理人员的跨文化护理水平不高,因而其对跨文化护理需求较高[17]。

2.3 培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尽管目前卫勤任务的岗前培训中增加一些跨文化内容,然而医患关系中的文化能力培养在军队医学教育中仍缺乏立体性、系统性。在执行任务期间,满负荷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工作后还要进行自学,学习内容多为简单的日常用语,较少涉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知识,而文化背景知识在医患沟通中可以转化为健康和心理干预能力,进而影响军事医疗外交中医务人员所代表的国家形象。

3 对策与建议

3.1 制定军队医学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8]提出:“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11月27日全军院校长集训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在制定培养方向和指南时需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9]。培养具有出色跨文化能力的军队医学人才离不开高瞻远瞩、统筹协调的宏观政策。因此,构建自上而下的跨文化能力教学体系极为重要,要针对军队医学院校明确宏观的培养方向和指南,同时在培养方向和指南中需要澄清概念,制定框架,在军队医学院校和医院的教学和培训中明确军事医疗外交中需要达到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要求水平。另外,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整合国内外的宝贵资源,使学术研究和海外文化实践互相服务。执行海外任务的人员跨文化接触为国内学术研究人员提供案例素材,同时,国内学术界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军海外军事医疗交往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方案[20]。

3.2 医学院校因地制宜 储备和采用多元化师资队伍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应融合教学、科研和实战人才,为军事医学人才提供立体式的语言和文化体验,从而使语言与文化能力的培养能够聚焦实战[8]。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储备和采用多元化师资队伍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医院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结合军事、医学和外交等学科,成立跨文化能力的教学研究小组,提高学科专业化内涵建设,深入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目标语国家的政治背景、军队礼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非语言交际知识,培养军事医疗外交正确的态度和情感。②将参加过海外行动的人员纳入多元化师资队伍。经验丰富的海外行动人员也可以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以海军军医大学为例,本校及附属医院常年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曾经执行“和谐使命”、维和和其他医疗救援任务的翻译、医生、护士有过跨文化接触的体验和实践经验,可以请其总结和分享心得。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海军军医大学为例,除了承担培养我国海军医学人才的任务,本校外训系(现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和外训大队)自1961年开始就承担医学专业外训任务,是全军军事医学外国留学生培训基地之一,为世界多国军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卫生专业人才。这些外军医学留学生具有语言、国家文化、健康信仰、宗教信仰、教育等方面的宝贵知识,若将其纳入多元化师资队伍有助于提高受训人员对目标国家的语言技能、文化能力和区域知识的理解。

3.3 针对任务开展基于“双向融合”的培训神经科学观点认为,神经突触改变和行为改变是并行的。情感和认知的提高使跨文化接触中的行为更加得体有效,开展跨文化学习的目的是理解进而改变跨文化接触中的态度和行为。在跨文化能力的教育中可以基于“双向融合”理念开展跨文化课程和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1]。“双向融合”指学习者在适应信息环境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技术化思维方式,决定学生未来学习中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对社会时代发展的接受能力[22]。结合技术与教育,利用慕课、微课、私播课等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跨文化教学模式,针对文化在军事医疗外交中的应用,可以制作成案例进行微课短片,呈现军事医疗外交中具有冲突性的场景或者阐述某一文化现象在军事外交中的意义。课堂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以文化为重点的阅读材料,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游戏、汇报,课后开展书面的反思写作(Reflexive Writing)练习。

3.4 培养跨文化辩证思考能力培训者结合任务对随舰医务人员开展常规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涉外礼仪,到访国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外事政策、外事纪律、涉外礼仪和外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针对项目的文化敏感性教学中,培训者不是把观点强加给受训的医务人员,而是通过提供跨文化视角来强化受训者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使其深入了解别国的文化知识以及行为方式。受训者加强对本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自我认识,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同的医学观念、价值观和信仰,培养跨文化接触中的辩证思考能力。例如,对到访国的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解读的培训中,培训者需了解不同文化对于中药、饮酒、等级观念、死亡和宗教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道歉、面子以及肢体语言等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正确的理解对于跨文化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跨文化能力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低效率则使工作量加倍,甚至引发矛盾和冲突。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需明白文化不等同于“种族、民族和语言”的概念,受训的医务人员要认识到患者的困难可能与经济和环境的平等性及社会不公平性有关[23]。

3.5 设置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测试目标对执行海外任务的医务人员进行跨文化能力的测试,设置具体测试指标,开发测评量表,建设测评体系。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对象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当地习俗和传统、地缘政治历史、宗教的作用、如何获得认可和信任、如何保持中立(避免刻板印象和歧视)、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阶段如何顺利合作以及如何避免令人尴尬的或者有潜在危险的情形等。

4 结 论

军事医疗外交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是跨文化学科中的一个崭新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这一研究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跨文化能力是军队医学人才个人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军事医学人才的公共外交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使参与军事外交及医学交流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救护中成为对外交往中的友好使节[24],护航“一带一路”建设,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军事医学医务人员跨文化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形势下创办军事医学英文期刊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和能力塑造
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防原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让基层医务人员重拾改革信心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