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叶之间

2020-08-15张翼

建筑技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尺度建筑师卫生间

张翼

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1 叶片聚落

1 “老树难”

在深圳市深南大道与南山大道交叉口的西南隅,有一片不大的绿地。仅1 000余m2的地方,却能得大叶榕、香樟、木棉等多种乔木混植杂,枝下高度均在3m开外,有古木交柯之势。其中大叶榕和木棉都是落叶乔木,大叶榕春芽青嫩,木棉寒期更不叶而花,岭南四季常青,能有这么多彩的季相变化,则更不易。造园家计诚在《园冶》里感叹“老树难”,这样的自然之趣,于明清造园尚数可遇而不可求,出现在大都市的腹地,就更不是“难得”二字道得尽的,应该算“缘分”。

像这样的都市绿舟,当然是要守护好的。然而,城市的需求总是不断扩张并且无孔不入——这里需要建一座16个厕位、带母婴室和管理用房的公共卫生间。我们不在这里争论该不该在这么难得的环境里建一座卫生间,如厕与栖荫都是市民的需求,没有哪个是更正义的。路人喜欢那些交柯的大树,而城市管理则需要那块“地”。

因此,界工作室接手的并不是一块1 200m2的土地,而是一对两难的矛盾。当然,如果建筑师肯取舍,原本也不是非要面对矛盾,只不过建筑师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种贪婪——不甘心取舍,总想两全。话说回来,矛盾也有矛盾的好处,人在进退维谷之余,矛盾也能帮人决定一些事情。建筑师做设计,本质上不就是做决定么?好的建筑师往往并不担心“自由度不够”,反而会困扰于可能性太多。

2 “吝啬鬼”

“一棵树也不砍”,是建筑师自己写进任务书里的条文,这一条让场地的面积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场地让设计的可能性变少了,也可能没有了。拦住去路的不止是眼前林立的枝干,更有脚下不可见的根系。建筑师只能像个“吝啬鬼”一样对每一寸可建的土地锱铢必较。一番“巧取豪夺”之后,最终从场地里抠出来的那些范围恰如蚕食桑叶,既不规则,也不完整,好在面积上勉强达标了。

既然“一棵树也不砍”,那就只能接受现实,走一步看一步吧。这么古怪和离散的形状,会是一座什么样的卫生间呢?

2 总平面图

3 片叶园与背后的深南大道

业主: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管理局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红花园社区公园

建筑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界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傅卓恒

设计团队:傅卓恒、刘国麟、李志鹏、常馨艺、高爱军、唐勇、张梅松、黄宏聚、宁彦才、陈高云、邓赞、周凡

总建筑面积:150m2

设计时间:2018

建成时间:2020

摄影/图片版权:傅卓恒/界工作室

4 树冠

5 树位与树根

6 基础与树根

7 首层平面图

当下建筑讨论的风尚,热衷于讨论“城市”“人本”“环境”之类的话题,但是对着规划总图指点江山总显得有点浮夸和虚弱。真正跟那几棵树短兵相接的人,或许根本看不见城市,也没工夫宣扬人本主义。顶在建筑师脸上的问题要具体得多——该怎么上厕所。这种极限的条件,反而逼迫建筑师去参悟某些更本质的问题。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样阐释大学的本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一个对建筑师而言非常有用的道理:大学不是大楼,厕所当然也不必是一座两开间的房子。梅校长要做的是照顾好他请来的大师们,而建筑师要做的其实就是收纳好那16个厕位、母婴设施和管理空间。抛开对“大楼”的执念,任务变成了在那片“蚕食”出的范围内布置16个厕位及相关的种种。

最终,场地中的功能被拆成了离散的四组:2个蹲位和5个小便池被归在一组,形成男厕;8个蹲位被归在一组,形成女厕;无障碍洗手间(多功能间)与管理空间被归为一组;母婴设施则单成一组。经由这种庖丁解牛式的拆解,条件竟也显得不那么局促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称4m2以上的私人卫生间为“犯罪”,诚不吾欺。公共卫生间需要的面积自然大些,但谁能想到,当这四个被“打包成组”的单体落进场地里时,竟能如此游刃有余。为了最大限度地化简基础,规避建筑基础与根系的“碰撞”,每个单体的屋顶都仅由两根柱子支撑,这样屋顶结构就必然需要通过悬挑来实现——无论是基于悬挑性能,还是考虑消减梁架结构截面尺寸,钢结构都是必然的选择。基础圈梁的设置是为了在尽可能减少埋深的前提下提高双柱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圈梁顶面也为竖向幕墙提供了构造交接面。每个单体不止庇护了那些必要的功能,还各自利用两端屋顶的悬挑为市民提供了两个尺度宜人的半户外公共空间。

随着化整为零的策略迎刃而解的不止是内部空间,还有外部的体量。35m2的女厕单元、18m2的男厕单元、16m2的无障碍卫生间及管理用房单元(各8m2)和7.5m2的母婴单元,在尺度上形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变化,这样的体量变化让建筑群看起来格外生动。

更重要的是,体量上的梯度变化并不是来自苦心孤诣的外形推敲,而是经由收纳不同数量和内容的功能后的妙手偶得。只要看起来有趣,体验者或许并不在意那些形式在动机上的差别,但对建筑师而言,“求出来”的形式总比虚起眼睛“拍脑袋”得来的形状更让人笃定和踏实。

其实,这种由功能求出形式的策略当然堪称“妙手”,但凭此获得的优越形式却绝非“偶得”——比如那个对卫生间指标斤斤计较的柯布西耶,总是紧紧包裹如厕功能从而求得卫生间的最小形式,而由此得到的极具雕塑感的“建筑物体”,一直是他空间构成中最具活力的元素。

8 场地施工现场:树荫下的8 根立柱

9 一叶双柱

10 柯布的毛纺厂洗手间

11 东南向外观

12 东北向外观

13 剖面:挑檐在主干分叉之下

14 柯布西耶:模度人

3 “借天工”

同样,建筑的高度也是由“一棵树也不砍”的执念求出来的。3m出头的最大檐口高度紧紧卡住了场地内大乔木的枝下高度,在这样的净空前提下,不适合容纳太大的高差变化。因此,平缓的单坡屋顶也成为必然。

坡底处檐口标高在2.7m左右,这提供了一种非常宜人的亲切尺度。作为参考,柯布西耶在关于建筑尺度的经典著作《模度》里,把最理想的建筑净高定在2.26m,这是一个6英尺高(约1.83m)的成年男人将手臂举高所达到的高度。其实这样的尺度感受也不是非有大师理论的担保才能论证——栖身树下的人从不会觉得压抑,中国造园中的廊、亭檐口也总是有意被压低,以此为居游其间的园主人提供更亲切宜人的空间体验,而日本茶亭的尺度则往往仅供容膝。

与平面的经营位置同理,这种被树枝逼出来的高度并不局促,反而将人与建筑间的尺度关系还原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正是这块场地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里,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来的尺度几乎被广厦林立的城市尺度瓦解殆尽了,若真的把这四叶扁舟投入都市汪洋,它们的尺度或许会有些争议,但场地中的林带刚好隔绝了周遭的都市面貌,令此地环境超然世外,给了游人重新校对尺度标准的机会。

计诚艳羡老树,绝不止于山林意象,大树的荫泽涉及方方面面。岭南一带的酷暑烈日,需要在屋面做法中留出比较厚的构造空间来满足隔热,一方面飙升造价,另一方面也让原本轻灵的叶片形屋顶显得笨拙。场地中那几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可谓得天独厚,那本来就是天成的遮阴屋顶,郑元勋在《影园自记》里就直接将这样的大树称作“半天亭”。建筑师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惠赐——既然有“半天亭”遮阴,那么只需要覆以单板屋面为建筑挡雨就可以了。此处“借”天之工,是非常机敏的巧法。其实在设计方案推敲过程中,曾一度为了消减预算而选择了膜结构屋面。如此一来,屋面做法与自然遮阴的互补配合将更加极致,屋顶的形式表现也更轻,更吻合叶片的柔软意象,且造价低廉。但本是可以“夺”天之工的做法,未能执行这个版本的设计,算是个遗憾吧。

屋顶既得其轻巧,建筑师又顺水推舟地将四周檐口与竖向幕墙脱开了。屋顶与幕墙各自为政,不仅“放飞”了屋顶的形式,更令2.4m高的标准平板幕墙单元得以通过沿平面形式的简单密接来实现竖向围护。在践行了现代建筑语汇中令建筑要素独立表现的经典方法之外,这种做法最主要的收益其实是在完成度上——化简工艺,是建筑师为策应完成度所能提供的最有力保障了吧。不去交接,恰是现代建筑师处理交接关系的基本功。同理,以折线拟合曲线形式的做法,也是出于对化简工艺的考虑。建筑师在这里的表现,沉着且扎实。

15 实施大样:屋顶为钛锌板立边咬合系统,吊顶为1.5mm 厚铝单板干挂系统

16 片叶单元的屋顶与围护的脱开做法

17 片叶单元的屋顶与围护脱开后的室内效果

18 金贝尔美术馆屋顶与围护的脱开做法

19 片叶园内院

20 场地初始状态与建成后的对比

4 季孟闻

最后谈谈这个叶片的形状。在一片树影阴翳的场地上散漫经营几片树叶形的建筑,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这种轻描淡写的具象形式,几乎让我们忘了建筑师当初抱持着“一棵树也不砍”的执念在场地上苦心孤诣地抠划可建范围的艰难历程——这是整个设计的胜负手,方法精准,分析性极强。此后的一系列操作都可以认为是水到渠成的。许多建筑师都十分迷恋这种分析性,并因此将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鲜明地呈现在建筑的外观形式上。这样获得的形式一方面具备更容易获得同行好感的抽象特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建筑师本人基于“方法趣味”的炫技心理。在行家争锋的舞台上,用看起来高级一些的“方法趣味”来抵制饱受微词的“形式趣味”,反倒是一种更浅近的抉择。

再回头看看建筑师对叶片形式的选择,就多了几分不同寻常。建筑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用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笔带过,这里不止展现了在策略执行上的游刃有余,也流露出某些在当下尤为难得的淡泊与从容。

“一棵树也不砍”,这个设计的一切都缘此一念而生。回到那片古木交柯的场地,建筑师对那些顽强的、繁盛于现代大都市中的自然之趣,表现出了一种本能的执着。但这种执着,与西方人因热爱大自然而疏离人间烟火的态度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从不因热衷自然之趣而放弃人工的便捷,就如明代大文人王世贞对陈继儒的感慨:“山居之迹於寂也,市居之迹於喧也,惟园居在季孟闻耳。”童寯先生由此而将中国园林称作“城市山林”,这是中国文化里从未殆尽的生活理想。

这或许也是建筑师在这次设计中的理想,他们乐此不疲地周旋于季孟之间,在山林之趣与如厕之便间寻求两全的可能性。于是,这四叶悄悄藏栖于树下的公共卫生间,被他们称作“片叶园”。

猜你喜欢

尺度建筑师卫生间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一家公司的卫生间能有多惊艳
小小建筑师
我帮你上卫生间
低碳达人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跳完了吗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