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视角下传统建筑构成要素层级差异研究*
——以明清都城为例

2020-08-15牛婷婷赵俊然李睿斌

建筑技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脉层级屋顶

牛婷婷 赵俊然 李睿斌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文脉”一词源自英文词汇“Context”,原指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亦指事物发生及发展的具体环境条件。由此,“文脉”的概念可引申出两个层次的内涵,即文脉的“共时性(Synchronic)”与“历时性(Diachronic)”,它们分别指文脉所具有的横向与纵向的时空关联。若将文脉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范畴,可得出“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城市历史发展中与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社会文化之间的动态与内在联系的总和[1]。在文脉的“历时性”特征下,城市文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态性与延续性,通过融合新的技术与新的文化,城市文脉始终处于吐故纳新、自我更替的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会保留城市文脉的优秀成分,使其具备传承的意义[2]。

将此理论引申于中国古代城市中可发现,沈阳、北京、南京三座城市是仅有的将明清时期都城文脉特征保存至今的城市,它们具有相对完整的传统城市肌理以及丰富的建筑遗产,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鼎盛状态,社会统治相对稳定,都城的布局与职能逐渐趋向完善,建筑工艺受到技术进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走向成熟。

因此,提取三座城市中能够反映城市文脉特征的传统建筑要素,结合相关统计学方法定量及定性分析,可以探究在不同的运作背景下三座城市的传统建筑要素反映的城市文脉差异。

1 城市建筑样本选取

自辽代开始,沈阳的城市结构即以今历史城区为核心发展区域,后金在沈阳建立政权后,城市逐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方城格局,受到汉族的营建理念与儒家文化的礼制观念影响,沈阳采取内、外城的布局形式,展现了严格的等级分划制度。近代,沈阳作为日战时期重要场所和奉系军阀首府,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城市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以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中心的拼贴式特色,建筑类型丰富但艺术特色不突出[3]。受板块式城市空间布局影响,沈阳盛京城地区以古代建筑、近代公馆和公共建筑为主,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奉系政权的核心承载空间,也是现存唯一的传统风貌历史街区(图1)。

北京是历史上的六朝都城,也是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的城市样貌是由辽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元朝的蒙古、明朝的汉、清朝的满等诸多民族汇集、交融形成的。这个由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建造的都城,格外注重儒家的“礼”制,并在“礼”的规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间。北京的传统建筑根据建筑类型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分布在今二环路(原北京城城墙)以内的旧城区域(图2)。旧城历史街区共计33片,文化积淀深厚,是古都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庞大的故宫建筑群外还有大量的皇家建筑、民居四合院、庙宇园林、城池等[4]。

1 沈阳地区街区及建筑样本分布

2 北京地区街区及建筑样本分布

3 南京地区街区及建筑样本分布

南京城大规模的营建活动始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从中都迁至南京,在旧城以东的位置建造宫城,以此为城市中心。南京城地势尤为独特,综合了丘陵山岗、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及江河沿岸等多种地貌,水系丰富且复杂,因此造就了南京古城“山川形胜”的城市环境,城市轮廓为典型的不规则形,其格局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可谓独具匠心[5]。近几十年来南京城市的快速扩张对旧城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保存的传统建筑集中在以明故宫为中心的周边片区和城南片区(图3),建筑类型以体现宗教和世俗文化的寺庙、园林和民居为主[6]。

基于城市文脉与传统建筑的重要联系,在选择建筑样本时,除了以“传统风貌”“明清时期”为关键词外,考虑到遗产的原真性,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也可作为优先选择的建筑样本,且应与历史街区有较大关联[7]。建筑类型应最大程度地涵盖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居住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每个城市的建筑样本从“建筑规模”“建筑类型”“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匹配对应,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表1)。

表1 沈阳、北京、南京地区建筑样本信息对照表

2 要素指标的计算

采用词频搜索与文献阅读的方式搜集与城市文脉相关的信息,总结建筑要素指标表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指标项进行统计筛选。获取了包括“基地条件”“建筑形式”“结构体系”“被动设计”“建筑背景”等15项要素指标,再结合建筑样本的实际调研将对应的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表2)。

要素指标的计算主要依据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它是用于分析数据和建立数理模型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共变异数矩阵进行特征分解,得出数据的主成分和它们的特征值[8]。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个测量数据进行最大方差法计算,将体现传统建筑要素的众多指标(相关变量)转化为数量较少的几个成分组团(主成分),再结合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特征值进行层级排序。

根据统计结果,在每座城市中提取6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各自包含了15个要素指标的部分指标项,且从主成分1至主成分6对于城市文脉影响的重要级依次降低(表3)。

3 要素指标的层级内容

沈阳传统建筑要素的主成分1反映了建筑的“通风/采光”“构图”“民族风俗”和“屋顶色彩”四方面内容,表现为“设置内院”“轴线型构图”“宗教性风俗”和“灰青色屋顶为主”;主成分2反映了建筑“墙体色彩”“屋顶造型”和“材料构成”三方面内容,表现为“双坡屋顶为主”“青砖色墙体”和“砖木混合材料构成”;主成分3反映了建筑“装饰细部”和“建筑风格”两方面内容,表现为“丰富的装饰细部”和“汉族传统官式风格”;主成分4反映“建筑年代”和“门头窗楣”两方面内容,表现为“清代”和“少且简约的门头雕饰”;主成分5反映建筑“结构形式”和“朝向”两方面内容,表现为“抬梁式结构与砖木结构”和“坐北朝南”;主成分6反映建筑的“地形”和“水文”,表现为“平地”“无水”。

表2 要素指标数字化结果

表3 各城市旋转成分矩阵

北京传统建筑要素的主成分1反映建筑的“通风/采光”“构图”“民族风俗”和“屋顶造型”四方面内容,表现为“设置内院”“轴线型构图”“宗教性、民俗性风俗”和“四坡屋顶”;主成分2反映建筑的“装饰细部”“屋顶色彩”和“墙体色彩”三方面内容,表现为“丰富的装饰细部”“金色屋顶为主”和“红色、青砖色墙体”;主成分3反映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两方面,表现为“抬梁式结构”和“汉族官式风格”;主成分4反映建筑的“建筑年代”和“材料构成”,主要表现为“明清时期”和“木材料为主”;主成分5反映建筑的“门头窗楣”和“朝向”,表现为“少且简约的门头雕饰”和“坐北朝南”;主成分6反映建筑的“水文”和“地形”,表现为“近水、远水”和“平地”。

南京传统建筑要素的主成分1反映了建筑“通风/采光”“构图”“门头窗楣”和“墙体色彩”四方面,形式为“设置内院或天井”“轴线型构图”“精致的门头雕饰”和“白色墙体为主”;主成分2反映建筑“水文”“民族风俗”和“地形特征”,表现为“平地、坡地”“近水、邻水”和“民俗性为主的风俗”;主成分3反映“建筑风格”和“装饰细部”,表现为“江南地域风格”和“丰富的装饰细部”;主成分4反映“建筑年代”和“结构形式”两方面,表现形式为“明清时期”和“抬梁式、穿斗式结构混合”;主成分5建筑的“屋顶造型”和“材料构成”,表现为“四坡、双坡并存”“砖木混合”;主成分6建筑的“朝向”和“屋顶色彩”,表现形式为“坐北朝南”和“青灰色屋顶”。

从各主成分组团的内容及表现看,传统建筑要素的组团排序是有差异的,这也反映出传统建筑要素对城市文脉传承的影响程度。

4 要素指标的层级差异分析

分析三座城市传统建筑要素的主成分及其表现形式(表4),可以清晰看到三座城市的传统建筑要素在组团中的分布与排序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在层级1中,虽然具体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但“通风/采光”“构图”这两个要素指标均位于排序1、2的位置,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营造理念的普世性影响;在层级4中,“建筑年代”这一要素指标也在三座城市中占据了相同的位置,一方面看,建筑案例的选择集中在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符合文脉传承的“共时性”特征,另一方面看,其在整体排序中位于中间的位置,并不是对城市文脉传承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也符合文脉传承的“历时性”特征。沈阳和北京作为北方都城的代表,在地理、气候、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所以从建筑要素指标的层级划分及排序中能看到更多的相同之处,比如在层级1中有3个要素的指标排序是相同的,在层级5中有1个要素的指标排序相同,在层级2、层级3中各有1个要素的指标排序相同,在层级6中有2个要素的指标排序相同。而南京作为南方城市且是明朝都城,与北方两座城市指标要素的排序差异较大,这也反映出传统建筑对城市文脉的影响。

在层级1中,三座城市的相似度很高,差异表现在“屋顶色彩”“屋顶造型”“门头窗楣”和“墙体色彩”方面。从建筑样本所反映的参照看,沈阳地区的屋顶色彩虽然以青灰色居多,但其余彩色瓦均为早期满族皇家建筑中“黄琉璃瓦青绿剪边”做法,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9];北京地区屋顶造型为四坡形式,依据建筑的等级,绝大多数为重檐式样,甚至拥有最高等级的“庑殿顶”,表现形式十分突出;而南京地区墙体色彩多为展现江南水乡意象的白色,是道家、儒家思想在中国美学的具体展现,更是江南地区城市建筑意象的符号[10],且因江南地区工艺水平较高,其门头雕饰更为精美细腻[11]。此外,“通风/采光”指标项在三座城市中层级最高,但侧重点不一致。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在设置内院时将采光作为设计重点,庭院尺度较大;而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炎热,除了考虑内院的采光作用外,还需考虑通风作用,庭院尺度相对较小,密度高的建筑(如民居)还会设天井以便通风。

表4 三座城市传统建筑要素差异排序

在层级2中,各城市体现出的差异性较强。京沈二地的差异分别表现在“装饰细部”“屋顶色彩”“屋顶造型”和“材料构成”上。沈阳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甚至皇家建筑中也常见,除了受等级制约的影响,硬山式也是满族早期建筑使用的屋顶式样。材料上除宫殿建筑外,其余多为砖木混合,砖石的比例稍大,这不仅与清代砖石建筑普遍发展有关,还与辽沈地区生产粘土可就地取材有关。北京传统建筑的装饰融合满、汉、蒙等多民族的文化,加上等级、工艺水平之高,呈现出其他地区少有的富丽堂皇。屋顶多以金色、青色琉璃瓦为主,反映出很强的都城城市色彩。南京地区的差异则更加明显,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形特征”“水文”要素层级较高,建筑不仅因地势高低而随宜布置,而且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城垣的建造也是因地制宜,体现出《管子》“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思想[12]。在民俗方面也展现了当地的特色风俗,如“秦淮灯会”“上巳节”“昆曲”“云锦”等。

在层级3中,各城市层级又有所相似,但表现各不相同。沈阳、南京两地的指标均受“装饰细部”和“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北方宫殿、寺观的风格特征,装饰上以“龙凤”“梵文”“瑞兽”“如意”“花卉”“净瓶”等圆雕与高浮雕为主,彩画多为和玺、旋子中的“金琢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样式[13];而南京则体现出寺庙、园林、民居的风格特征,装饰上以精美的“花鸟虫鱼”“自然山水”为主题雕刻,彩画多为旋子与苏式式样。北京地区的差异体现在“结构形式”上,受建筑等级和规模的影响,结构多以木构抬梁式为主。

在层级4中,各城市的差异分别表现在“门头窗楣”“材料构成”和“结构形式”上。沈阳地区含门头装饰的建筑较少,特色也并不明显,因此层级较低;北京地区的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与其他两座城市相比木材质的占比最高,但特征有所减弱;南京地区采用穿斗式结构的建筑比其他两座城市多,对应的特征值也最高(0.766),但整体仍以抬梁式为主,且穿斗式并非地方性的独有特征,因此其指标层级有所降低。

在层级5中,京沈两地的差异体现在“结构形式”和“门头窗楣”上。沈阳地区的结构形式多为抬梁式与砖木结构,是清朝普遍的结构形式,地方特色较低;而北京地区体现门头特色的建筑样本数量较少,仅表现在四合院、府邸等密度较高的建筑群体之中,相较其他层级指标重要性较低;南京地区的屋顶造型多以歇山、卷棚歇山、攒尖等四坡面形式与硬山双坡面形式为主,建筑类型多为民间式样,因此屋顶等级不高,以砖木材料为主,特色不明显,重要性较低。

在层级6中,京沈两地的层级指标项一致,说明建筑布局受“地形特征”“水文”的影响最低,两地的城市自然风貌特征并不明显,旧城区主要为广阔的平原,水系分布十分薄弱,城市形制的确立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城制度,影响建筑布局的因素更多表现在城市功能或礼制思想上;而南京地区的“朝向”“屋顶色彩”指标项排在最后,多表现传统建筑的普遍方位与民间建筑中的屋顶色彩,其特性在所有层级中表现最低。

综上所述,各层级所体现出的指标差异性体现了各城市文脉发展侧重点的不同。沈阳、北京的传统建筑要素在各层级中均有较强的相似性,相同指标在各层级的排序差异较小,展现出北方都城在文化、风俗及自然气候方面的近似性,其差异重点呈现在两者民族文化的发展背景上以及都城迁移后城内建筑等级的变化。沈阳是清初都城所在,城市中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建筑的数量与规模尤为突出,建筑在形式、色彩、装饰上展现了早期满族文化与都城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尤其是“屋顶色彩”这一指标要素排序在“屋顶造型”之前,并高出一个层级,凸显了民族文化对城市文脉的影响。清世祖迁都北京后,继承了明朝的宫城建筑,在长时间的统治中满族文化被高度汉化,建筑的“装饰”“色彩”“规模”“文化”多体现汉族的传统内容。同时,北京作为清朝的皇权中心,高等级的建筑数量在不断增多,建筑之间的等级关系不断强化,“屋顶造型”“装饰细部”“屋顶色彩”“墙体色彩”等均分布在层级1和层级2中,建筑中金色、红色的比例更高,城市色彩上较沈阳更加丰富,等级也更高。南京与北京、沈阳相比差异较大,其“地形特征”“水文”“门头装饰”和“墙体色彩”指标所在的层级更高。南京城在建城之初就因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受到明太祖的青睐,但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多,皇家建筑逐渐衰败,地方性民间建筑日趋兴盛。同时,南京作为江南学子聚集之地,儒家、道家思想所形成的美学观也在建筑上有所体现,城市色彩多表现为青灰色、白色,精美的门头装饰也反映出江南地区的地方工艺水平,城市的地域化程度更加显著。

4 结语

本文结合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式得出了城市传统建筑构成要素的层级关系,反映出不同要素对城市文脉传承的影响,并通过每座城市不同层级中各要素指标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不同城市的文脉特征差异。总体而言,沈阳与北京的特征相似度较高,主要差异表现在“色彩”“装饰”“文化”中,满汉两族的差异与变化,呈现出两者在城市文脉上的继承与延续;而南京更多体现在因自然因素所表现出顺应自然的城市、建筑布局以及道家、儒家思想文化对建筑的美学观。选取传统建筑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可加深对城市本身及文化的深层解读,提升城市辨识度,对改善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境也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图表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文脉层级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层级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屋顶的雪(外四首)
2014—2016贵州英语学考、高考学生认知水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