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之味”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20-08-14喻春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2期
关键词:对话个性情景

喻春玲

【摘要】语文教学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承载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而充满“语文之味”的阅读教学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本文试图结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语文之味”的阅读教学方法指导方面做出一些思考和探索。本文阐述的“语文之味”阅读教学策略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从而让学生产生继续阅读、探究作品的欲望,获得积极有益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语文之味   阅读教学   个性   情景   对话

“语文之味”阅读教学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融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其本质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从而让学生产生继续阅读、探究作品的欲望,获得积极有益的情感体验。这是与当前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致的。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希图从“语文之味”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去探索研究。

一、“语文之味”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式化、标准化的现象,这严重侵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脱离了教学本质。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参”和一成不变的“经验”,缺乏教学研究与思考。阅读教学 “模式化”倾向日趋严重,强调答案的“正确性”,不允许学生发表自我见解与感受,一味灌输标准答案,传授答题套路。其次,当前阅读教学极少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精神教育,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语文教育呈现出的是潜移默化式的特点,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另外,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钱理群教授把语文教育称为以“立人”为中心的“打精神底子”的教育,他说:“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要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的欲求,所有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可以概括为‘青春的精神。它既符合于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健全生命的基础。”

“语文之味”阅读教学正是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这种教学契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性发展特征,尊重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当然,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既能体现在整本书的个性阅读中,也能体现在指导阅读名篇中,还能用于阅读技巧指导的教学。

二、“语文之味”阅读教学需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②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强调知识本位,注重“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大多数时候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现代教育改革要求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语文之味”体现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其能够自主地、生动地发展自我。在教授《藤野先生》时,笔者把这篇文章的阅读话题定为“成长”,笔者和学生们共同配合,主要看到了鲁迅先生思想上的成长,找到了弃医从文的原因。在学习中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鲁迅先生思想上成长也体现在,起初对他人关怀的不屑一顾到对藤野先生关怀的感激感恩,这种转变同样是思想逐步成熟的表现。学生在笔者没有涉及的内容中得到新的感悟,对笔者来说也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笔者趁机抛出了“成长”话题,要求学生在课下去查找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找到鲁迅先生成长的轨迹。课后笔者和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一起探讨了《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热风》等,让学生得出结论,鲁迅最开始对所有青年人都好,因为他一度信奉进化论,认为后来的总会超过先前的,可是生活经历使他明白现实不是那么回事,青年也有好有坏。在家境衰败的过程中,鲁迅尝尽别人的白眼,明白人情冷暖。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鲁迅思想更加深刻等等。

这节课里既展现了笔者灵活变通的能力,也呈现了学生面对笔者有疑惑时会主动地参与探索,双方从中受益的教学相长的场景。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释放出内在的能量,让他们从静听模式中走出,在课堂上“活”起来。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和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构者。

三、“语文之味”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调动阅读的积极情感

兴趣和认知、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里……儿童边认识边干,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就体验得越深,他的求知欲、学习劲头就越强烈。”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情感,可以激发他们在往后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语文之味阅读教学,不反对教学技巧的指导。当然此种指导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举一反三。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文体知识只列出定义,举出例子,很多同学的理解只能似是而非,为了让学生心领神会,除了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理解外,用比喻的方式来举例,既能让课堂氛围活跃,又能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学生对于白描的理解,可以说是抓耳挠腮,始终不得要领,于是我把白描和浓墨重彩的描寫放在一起,当时就打了个比方,说到,白描其实就是女子的素颜,清汤挂“面”,没有任何修饰。 浓墨重彩相当于涂脂抹粉,粉底,描眉,眼线,腮红,唇妆等等修饰,在文章中就会出现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等等。说完,再进行判断,班里同学几乎能异口同声正确判断出白描。而对于体裁的理解,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经常是疑问重重,为了让他们有个直观感受,我便戏谑地说,说明文其实大多像直男,表达方式不会拐弯抹角,特点可以一眼看穿。然后抛出问题,你们觉得抒情散文像什么呢?这个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想要表达自己的见解。没想到的是,平时沉默寡言的舒同学立即回应了,她表示,散文应该是暖男,可以有细腻的内心,感情充沛。本班学生在舒同学的带动下,对这两种文体的特点进行较为准确地把握。

“对‘智趣的热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语文的教学何尝不是这样?笔者认为,提炼阅读技巧时教师引导的趣味,让学生产生乐学好学的情感体验,由此学会技巧,并能举一反三,这就是“语文之味”的体现。

(二)引发阅读的个性体验

笔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阅读要求,培养他们健康独立的人格,从而对学生个性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个性阅读不是随心所欲的阅读,而是满足学生阅读个性需求以及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语文之味体现在:学生先依靠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感悟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最终,学生由此感受出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言以蔽之,语文之味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时,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能力水平来引导学生完成不同阅读任务。对于阅读面广、分析能力稍强的同学,笔者注重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作品,让他们从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等角度分析作品内容或作品人物性格,让他们最终形成有自己独到观点的论文。擅长用简洁、直观方式表现阅读感受的同学,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鹦鹉螺号路线图或者画出鹦鹉螺号遭遇的几次袭击的情景,采用文画结合的方式做成书签;引导学生抓住鹦鹉螺号的特征画出内部结构,做成电影海报;还可以布置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章节做成连环画的形式等等,这些放在宣传栏供大家欣赏、讨论。

在阅读小组讨论阶段,笔者组织学生画鹦鹉螺号的复原图,分析“鹦鹉螺号”和海底隧道的描写,探讨尼摩船长对待科技分享的部分、长须鲸和抹香鲸的篇章、解救印度采珠人的篇章、土著人的篇章等等,正是多次的探讨,深入分析文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论文写作的抓手。

成果展示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物的同学得出结论:尼摩船长对于土著的同情是确实存在的。在《神秘岛》结尾里揭秘了尼摩原为印度达卡王子,当时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达卡王子也是反殖民起义的领袖。起义失败后达卡对人类社会与文明绝望,化名为尼摩消失在大海中。

对于采珠人,和尼摩同为印度人,在地理板块上同属于印度洋板块,且同为亚洲人,在地理位置上会有亲近与认同,加上对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心,尼摩才会施予援手。

而对于巴布亚人呢?他们既不是尼摩船长的旧族,托雷斯海峡离印度也非常遥远,在地理位置上尼摩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的地域认同。同时,巴布亚人极其落后的科技水平让尼摩船长有了一种优越感,一种高级文明对原始文明的优越,这与当时的时代思想有巨大关联。当时世界强国到处殖民,在强者眼中,较弱小的国家是“愚蠢”“低级”的,虽然尼摩本是印度人,但是巨大的科技差距还是使尼摩轻视巴布亚甚至其他土著人,对他们抱着不屑的态度,这是当时法国多次大事件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当时各国人的主要思想,凡尔纳受到时代的影响,没有跳脱出这个框架,因此他笔下的尼摩、阿龙纳斯等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想法。

尼摩对印度采珠人是狭隘的,地域性的同情心,他像超人一般突然出现,帮助他解决鲨鱼,还给予采珠人财富。但是,这终究也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心,而非设身处地的同理心。这使得尼摩等人只能够对采珠人进行施舍与“拯救”,却无法真正与他们同苦乐,感受到他们的内心。这是时代的局限造成的,凡尔纳的时代殖民盛行,他本人虽然反对殖民,但是因为身处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也只能以高高在上的同情心来对弱小者施予“关怀”。

尼摩的行为只能使采珠人对他感激涕零,而无法走进弱者的内心,真正去了解他们的苦楚。只有在同情中以同理心思考,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与悲哀,真正去关爱他人。

对待弱小者,我们不可学施舍“嗟来之食”中的同情缺乏尊重,也不能怀有尼摩船长那样的“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应持有“平起平坐”的关爱之态度。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同情心对生物链影响的同学得出结论:尼摩船长对于抹香鲸的偏见,则是带着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尼摩船长先是因为出于对长须鲸的同情而制止尼德的捕杀行为,又因为抹香鲸的外表丑陋和对长须鲸的保护意识从而残忍地杀害抹香鲸,仅仅是出于人类惯有的直观判断,而忽视了给自然界带来的影响。长须鲸的天敌绝不止抹香鲸,而这一次的屠杀,对于所谓“让长须鲸安全下来”的理念也完全只是杯水车薪,长须鲸也并不可能因为这一次屠杀而摆脱天敌的追捕。

尼摩船长的行为其实也会破坏生物链,他捕杀抹香鲸,那么长须鲸就会大量繁殖,然后生物链处在长须鲸下方的生物就会锐减,然后一环扣一环,再下方的生物增多,结果就是生产者受到影响。好的,再往上看,抹香鲸减少了,那么上层的消费者没有食物来源也会相继减少,一环扣一环,最后那条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就有大麻烦了。那么海洋的食物网也会改变,然后会影响到陆生生物,这其实就是一个可怕的“蝴蝶效应”,最后的最后,就是生物圈受到伤害。

同时,适者生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之中,生物会得到不同程度进化,捕杀与被捕,对于生物本身来说并非毫无益处。

人类用所谓同情心过多地干涉自然的规律终究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曾下令猎杀自然公园里所有的狼,為的是保护鹿群,但是鹿群在没有狼的情况下,日益懒惰,老病常见,过度的繁衍使草坪变成荒漠。一切都是源于人类的同情心,同情心源于人类自认为处在生物链最高层,根据喜恶来决定生物的生死。

阅读节展示活动中,学生论文、书签、宣传海报、文化衫等等阅读成果的展示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围观,并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此次活动后,校园里引发了阅读名著的热潮,笔者趁热打铁,组织了年级的名著名篇阅读竞赛活动,并组织部分学生继续讨论,做好阅读记录,合著论文。令人欣喜的是,论文和阅读记录表分别在2018学年“明日之星”广州市中小学生阅读系列活动之初中学生深度阅读之旅展评活动获得二等奖和“十佳阅读表”奖项。

心理学认为,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的结合,对阅读行为起到了最佳的推动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学生共同参与整本书阅读的讨论,让学生更加钦佩和信任教师,使得学生在完成阅读成果时有了外加动机。而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用创意成果替代读后感,促使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时充满了兴趣,让他们有了继续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欲望,有了将凡尔纳和其他科幻作家进行对比的想法。学生因此学会了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逐步感受了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笔者也在阅读教学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丰富阅读交流的方式

1.读者与作者对话:交流共鸣 情味醇厚

池田大作说,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你读,你听,你是用心去感受;你说,你写,你是捧出了一颗感受生活的心。读时,感同身受,同课文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便可以复原作者想要勾勒出的那些生活场景,呈现作者想要诉说的难忘情志,展示作者想要表达的独特见解,用共鸣之心,学习大家之作,呈现自己独有的生活情趣。

学生在阅读文章《昆明的雨》时,“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既有描写,又有情感的渗透,还暗含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季的赞叹和欣喜之情。作者这种含而不露的情感是通过写景状物体现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的初中生,很难理解汪曾祺先生的深切感受。于是笔者要求学生设想与课文中的汪先生进行交流:汪先生离开昆明四十年,现在答应接受你的采访,请根据原文,写出你向汪先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回答。大多数学生的同理心较强,不再是单纯地分析写景状物,而是把作者当作朋友,拉拉家常。原先的冥思苦想变成了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有学生问道,汪先生记着昆明的菌子,昆明的果,是不是汪先生很爱吃?而这些东西味道也不错?有同学问道,1944年左右的中国应该还是战火纷飞,汪先生过了四十年,还能想起昆明生活的细节,是不是昆明的生活不是那么让人难受,而是有些惬意?收到了一个个向汪先生的提问,笔者要求学生回到文章,找出原句去体会昆明的菌子和杨梅的味道,要求学生去感受文中昆明生活是否有战火纷飞的痕迹。学生们一一找寻后,大多能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昆明的雨,菌子,杨梅实质上是用来表达对昆明至深至切的情感。深处乱世仍然能够淡然,其实是作者心态平和、宁静的表现。教师趁热打铁,当堂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广州的……》,并提示,学习汪先生写昆明的方式,广州的山水,广州的建筑,广州的美食,种种都应渗透作者的情感,要把广州当作一个人来写,书写广州,更像是和广州对话。课后收到的文章,不乏佳作,节选祝同学笔下的广州:“广州是一个古朴与繁华并肩的城市。在那些令人仰望的高楼大厦中,也坐落着一些别有韵味的楼房,人们称之为西关大屋,西关大屋,生来低调灰白的墙砖就是他的外套,屋顶没有过多的装饰,不像北京故宫里的。腾龙飞凤大红大黄。若说故宫是一位头插金步摇的端庄女子,那么西关大屋就是一位聘婷秀雅的大家闺秀,不张扬却又让人难忘,若说住在里面的人或许是这样,不张不扬,有的虽是富贵人家,却与平民同住一條街,同赏一片景。”读过此篇,一个温情脉脉、婀娜多姿的广州缓缓向读者走来。完成创作后,本班同学热情不减,将自己的作品,配图专门出了一期“我眼中的广州”为主题的黑板报。学生们还将作品拍照发到了QQ相册,师生乐此不疲地在相册里点赞,评论。

“我”和汪曾祺先生拉家常,“我”学汪曾祺先生写文章,让学生采用与作者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昆明的雨》的主题和行文特点。

“语文之味”阅读教学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感而发,自主地完成后续的语文活动,自觉地进入多彩的语文天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醇厚的情味。

2.读者与读者对话:大胆质疑,乐学善学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领会和理解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正确。“语文之味”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的同时也要善于向同伴学习。

笔者教授《马说》时,在点拨完字词后,没有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文章讲解,而是让每个学生先根据文章内容设疑提问,再将问题抛出来,让组与组之间互相质疑,共同讨论。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否太过主观?还有学生问,为什么说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笔者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他们查阅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学生通过了解韩愈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马说》时的背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千里马需伯乐辨别,人才同样也需伯乐的识别和推荐;有学生对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句存在疑问,认为千里马的待遇不如普通马,所以说与常马等不可得。听到这个结论,其他小组成员跃跃欲试,有学生表示是因为吃不饱,待遇差,才美不外见,所以比不上普通马。有学生联系背景资料,做出了补充,认为千里马在无人赏识,没有有利的客观条件下,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地步,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互相质疑、释疑,把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一一解决了。笔者只是在学生遇到难题时,适当引导思考的方向。结束质疑后,由学生将《马说》的重难点进行总结。笔者只进行补充。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使学生乐学、善学,离开教师也能学。”“语文之味”阅读教学体现在引导学生由教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3.师生之间的对话:情景再现,其味无穷

乔治·布莱说,“‘阅读过程乃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 的过程,而设置具体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遁入主体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学情必须一致,教师要依托教材、钻研学情,创设有“语文之味”的情境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品味语文之美。此时的“语文之味”便是情境再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在学习《周亚夫军细柳》一课时,笔者提前让本班学生分小组把该文改成了话剧形式,表演的同学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并根据文段中的细节描写,揣摩周亚夫、天子、军中的将士等人的性格特征。笔者要求参与的学生先在大脑呈现当时的场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再分角色朗读,根据他们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程度来分配角色。等到学习课文时,同学们的出色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要求加入班级戏剧社,参加名著名篇的改编或表演活动。此种形式的情境教学对文言文学习和名著名篇学习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设置具体的情景不仅能“入”乎其内,遁入主体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出”乎其外,“语文之味”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写作时将情感诉于笔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 例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学生对此篇的阅读兴致并不高。笔者想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学习文章之后,布置了个延伸训练:带上VR眼镜,“我”进入大观园,面对贾府应接不暇的人和场景时,“我”会有哪些表现?平日默默无闻的潘同学首先提出,贾府里的人会不会还一直笑个不停。本班部分学生属于一点就“燃”的个性,纷纷热心地帮忙解答。遇到到这个契机,笔者随即提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如将想法写出来:以“我”进大观园为主线,看着贾府上上下下的表现,“我”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此次的写作训练,大家全情投入,查阅贾府上下的各种资料,在一周的时间里,呈现出不少精彩之作。

事后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建议笔者在自读课文后不妨多采用此种形式,让他们获得阅读的成就感。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课上的情境再现还不过瘾,自己制作了“我在贾府的朋友圈”。学生首先分析了自己的性格,接着翻查原著,在网上查找和《红楼梦》相关的文章,结合贾府上下的性格特征,分别列出了在贾府可能交上的朋友,模仿贾府众人进行朋友圈点赞,留言。

一次情境再现的赏析课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教师要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也就是可以通过设置具體的情景,让学生既能学习到新的知识,领悟知识习得的趣味,又能将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到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之味”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指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产生继续阅读、探究作品的欲望,获得积极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达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在“语文之味”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共享成长!

【注释】

[1]钱理群. 语文教育门外谈[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箴言[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2).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王飞. 关于语文味的思考[J].  语文教学通讯, 2009,(12B).

[2]郑英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回归[J]. 中学语文:下旬,2012,(10).

[3]程少堂. “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3,(2).

[4]郑颖,陈水明. 例谈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味的凸显[J]. 文学教育(下),2014,(9).

[5]薛芳芳. 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儿[J]. 新课程·上旬,2015,(3):74.

[6]刘晓斌. 让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本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5):14-15.

[7]马彩萍,孙永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语文味[J]. 课外语文,2017,(003):154.

[8]杨旦红. 回归语文本色,追寻课堂“语文味”[J]. 考试周刊,2017,(8):17-18.

猜你喜欢

对话个性情景
楼梯间 要小心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轻松模仿,开口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