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分析

2020-08-14陈建宏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马克思

陈建宏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立足于全球史观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因、目的及趋势探究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人类从局部的、孤立的民族历史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必然性。本文将分析该理论对当代社会具有的价值与方法论意义,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今世界未来发展趋势、指导和提升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当代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预测,是我们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在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科学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将其作为理论指南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分析全球化之下的现实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出路,对于推动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依循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原理,主动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彰显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伟大的时代价值。

一、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球性视野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走向全球化,各个民族融为一体。一个民族的发展不可能会脱离全球化的趋势,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就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将发展版图扩张到全球。对中国而言就是要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积极投入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浪潮中,同时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趋利避害,科学选择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与途径。例如马克思或许并没有预料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横空出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进程的展开,却符合马克思所阐释的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这就是马克思真理学说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所在。因此反过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将会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及其宝贵的见解与视野,使我们在此进程中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供了战略性指导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使得其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不仅要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二百多年完成的产业革命,而且还要迎接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任重道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指导,马克思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张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实质上就是指落后的国家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从而规避它们曾经走过的弯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指导。

三、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中的一员,最终都要融入世界历史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个人及其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以世界历史眼光来看待全球化扩展的问题,看待自身和别国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政策,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之中。首先,需要全面理解科技创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要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与国家之间建立起发展技术与成果自由流动与共享的全新机制,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看,我们必须提高吸收科学技术的能力和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全面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出现,使我们以前从不敢想象的物质生产系统智能化甚至是无人化成为现实。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和吸取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并且实现个体与类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知识生产效率的提高,扩大科技和文化创新的规模,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最后是对人才竞争的理解。信息化的发展使个体与类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够得以实现,个人的知识创造也可以直接转化成全人类的知识财富。我们必须意识到我国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严重不足,提高我们对人才竞争的认识,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优势,更好地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辩证地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开放性的心态来思考提高国家自身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的政策,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中的竞争力。

四、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方法论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二者关系至关重要。全球化与民族化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要看到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性。全球化不能脱离民族化并且需要通过民族化来表现出自己。民族化也不能脱离全球化,民族化之中贯彻着全球化的内容。其次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别、矛盾与对立。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就是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的发展也就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全球性的扩展,我们必须重视全球化对民族化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化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应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以世界历史的视野与眼光,将人类主体与民族主体统一起来,将自己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发展经验结合起来,从我国国情出发,實事求是,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6.

[2]潘凯南,徐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11(06):42-48.

[3]林妍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J].新西部,2018(32):3-4.

[4]段光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8(04):25-32.

[5]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5):29-34.

[6]刘新成.努力推进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新时代的学习与实践[J].民主,2018(09):8-10.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