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创”音乐教学主张的器乐辅助教学研究

2020-08-14张定远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器乐教学辅助

张定远

摘 要:解读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的“感创”教学主张,并对“感创”教学主张的“器乐辅助教学”的背景意义、常见问题和教学实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感创”;器乐教学;辅助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是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可是,走进音乐课堂我们仍发现诸多不足,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设计简单枯燥、创意性教学意识欠缺等问题尤其普遍,以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音乐学习没有期待、没有自主展演的能力和兴趣。究其根本,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多关注对音乐的“感受、感知”,冷落或忽视了“创造、创意”的意识和引导,这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创造性教学要求是不符的。因此,我们倡导将“创”融于音乐教学各个“感”的环节,将只重视“感受感知”的音乐教学融进“创新展示和创意表达”,并提出“感创”音乐教学的新主张。

关于“感创”,我们有如下考量:“感”是指“感情、感韵、感意”,“创”是指“创真、创善、创美”。因为,音乐因聆听产生情,继而体验韵,进而升华为意,这三个层面实则是从低到高的审美,最后达成创造“真”“善”“美”,这是美育之魂。音乐中的“情、韵、意”必须充分感知才能产生创造。

“感创”音乐教学主张一经提出,我们就对其内涵、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的标准等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并构建了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音乐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以回归音乐教育的本质。本文仅针对基于“感创”音乐教学的“器乐辅助教学”专题进行阐述。

一、为什么要进行“器乐辅助教学”

2016年,教育部首次对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进行艺术学业质量测评,主要通过测评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唱歌技能的情况,来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最终结果是音乐鉴赏方面,学生普遍表现不错,但唱歌的音准情况则令人十分担忧。

唱歌跑调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先从音乐课程变革的历程谈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几次变革,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应该说更多关注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强调享受学习过程,许多老师害怕知识技能的训练因不可避免的枯燥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教学中不得不淡化双基教学,不教识谱,学生不识谱,对于音准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再加上课时的不足,稳定的音高感难以建立。

重要的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却是“我们的唱歌教学存在问题”。学唱一首歌曲,我们习惯将歌曲肢解成一段一段,把节奏、重点、难点等一一分解,学生对整首歌曲没有建立完整的初步印象,支离破碎占据了学生的最初记忆,怎么可能不走音?还有,老师对学生的音准问题不敏感、不关注、不解决等问题不在少数。当然,这些也不能全怪老师,因为老师常常被要求用丰富的手段和方式教学。如果课堂引进小乐器,显然对我们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而且,小乐器的合理运用,即便对歌唱音准疏于掌控,学生在课堂上建立音准概念的机会和条件也是优于没有乐器的。

在艺术教育地位一再提高、高水平艺术团队数量和质量迅速提升的今天,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音乐教育的任务必须转向“普及”了,使义务教学阶段的学生都能享受同等艺术教育的权利。如何实现“面向全体、面向人人”?唯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是可行之道。于是,班级合唱、班级舞蹈等应运而生,这些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途径,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版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段要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参与演奏活动;中高段要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主动地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因此,器乐引进课堂、以器乐为载体辅助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门乐器”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当仁不让、在所不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外已经有些同行做了并且有一定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路径是可行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争取把别人已经研究的领域做得更深更透,对别人没有研究的领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二、“器乐辅助教学”的常见问题

走进小学器乐课堂不难发现,有的老师把“器乐辅助教学”上成了纯粹的器乐课,直接导致课时不够、兴趣抹杀;有的老师的确把器乐作为载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器乐教学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一)乐器演奏技巧训练成为“拦路虎”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本来可以很快通过“听唱法”学会歌曲演唱,而且已经演唱得相当不错,老师却不给学生演唱机会,强行要学生从头到尾地演奏;或者,课堂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乐器的演奏,甚至用院校专业的方法要求学生,比如指法、手型等等,結果是自己一身汗、学生不买账,最后的结论是“这个乐器不适合进课堂”;更有甚者,将乐器学习跟教材脱节,一节音乐课,一节器乐课,最后教材完不成、乐器学习效果不明显,得不偿失。

(二)“器乐辅助教学”辅助效果不佳

乐器的演奏,既没有解决学生的音准难点,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声部感,而是简单地吹奏旋律,或者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目标、没有任何选择(吹奏内容)地吹奏乐器,因此,器乐辅助教学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三)“器乐辅助教学”的辅助功能挖掘不够

乐器引进课堂,它的辅助作用无处不在。从教学设计来讲,无论课前导入、课中新授和课后练习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从教学目标来讲,无论音乐技能学习、品性养成和高阶思维训练等也都是润物无声。很多老师只是在开头或结尾用一下乐器,即自认为是实施“器乐辅助教学”,这是极其片面的。

三、“器乐辅助教学”的“感创”教学建议

将乐器引进课堂显然对学生音乐能力的习得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是仅靠有限的课时似乎很难达成器乐学习目标,所以,让学生对学习乐器感兴趣并产生持续学习的愿望显得尤其重要。“感创”音乐教学倡导学生在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演奏。例如,学生在口风琴演奏中,除了常规的顺指、穿指、扩指等演奏指法外,也允许学生出现“一指禅”;演奏时,除了常规的连奏外,同样允许并鼓励学生尝试以个性化的断奏、吐音等方法带来不同的音效。有了自由编创和演奏的空间,学生不为技法所困,将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对音乐的表现便会获得更多的方式、方法。因为允许各种创造性演奏的出现,使合作学习成为常态,更难能可贵的是,班级乐队应运而生,舞台表演不再只属于部分艺术特长生。部分环节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解决音准环节适时介入乐器

以常见的音准问题为例,一首歌曲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出现音准问题,通常是一到两个难点,我们可以针对难点音准借助乐器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比如:师生接龙的演奏,无论师奏什么,学生都接难点音程;再比如,唱奏结合的练习,学生演唱简单的旋律,难点音程吹奏。用不同的形式反复从听觉上解决音准,当然要随时关注学生演奏的音量和气息,确保不影响乐器的音色和音质。这样的环节,因为参与,所以不走神;因为有趣,所以会用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与学的创意,“感创”的教学主张得以实施,教学自然会取得预期甚至超预期的效果。

(二)学唱歌曲环节合理利用乐器

我们经常为唱歌教学的学唱环节头疼,要么觉得无从下手、要么无事可干。常见现象是:一首歌学完,跟着音乐会唱,没有音乐不会唱;大家一起会唱,单独一个人又不会唱。乐器引进课堂,我们可以有更多手段、更多有创意性的方法学唱歌曲。

陈大伟先生的“有效教学基本路径”提出了“先学后教,自学领先——不会才教,以教导学——注重优化,体验成功”。简言之就是“自学—导学—展示”三步曲。一首新的歌曲,通过聆听有了整体印象后,我们可以用乐器分组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能力偏弱的学生,既有演唱的自学、也有演奏的自学。自学的过程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这个环节,乐器可以发挥极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器乐辅助教学”的优势。第二个环节:导学,其实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就是要教对学生有挑战性的东西。不会才教,教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音准问题、音色问题、表现问题,而这些恰恰又可以通过乐器辅助解决。

(三)表现歌曲环节充分展示乐器

表现歌曲其实就是刚刚三步曲中的展示环节,这个环节我们常用的是歌伴舞,最多就是加点无音高打击乐。乐器引进课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呈现立体的歌曲展示。二声部的演唱有难度,演奏就相对轻松,而且无论乐器演奏程度深浅都可进行。有能力的演奏主旋律,次之的配上有旋律感的第二声部,再次之的配上和声功能的进行,实在不行,就吹一个音,配上不同的节奏。总之,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是完全可以落地、生根的。这样的环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参与和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是自身认识力量的一種外化的表达和实现,并且是在和同伴、和老师对话中内化的经验完善和改造,是一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学生在表现过程中创意无限、百花齐放,充分表达了“感创”音乐教学的实效。

实践证明,“器乐辅助教学”面向人人,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另一方面,学生手中多了一样“玩具”,手、眼、口、心得以配合,感知音乐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器乐引进课堂,学生表达音乐的手段更加多样,对音乐的创造表现更有新意,不失为“感创”音乐教学主张的良好途径。

猜你喜欢

器乐教学辅助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三种药膳茶饮 辅助减重不易胖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音乐院校器乐教学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