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2020-08-13吉四梅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牡丹亭

摘  要:《牡丹亭》在我國文学戏曲史上拥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其也是作者“至情”文学观的体现,总计有五十五出,算得上篇幅宏大。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对其剧情结构和思想进行孜孜不倦的分析和揣摩,这些评价有褒有贬,一些人认为其结构较为松散,未充分围绕中心来展开叙述,但更多人认为其结构拥有许多精妙之笔,充分表达了其思想。本文基于此,先概述《牡丹亭》创作背景,然后分析其剧情结构,最后研究其思想表达,给相关研究学者以参考。

关键词:牡丹亭;剧情结构;思想表达

作者简介:吉四梅(1977.10-),女,汉,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引言: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宝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经历文化的更迭仍为大家所喜爱。其作品大致的剧情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相识、相知、相恋、相守的过程,当然,循着这一主线,作者在剧情上还设置了许多外力来阻扰两人的爱情,让情节波澜起伏牵动人心,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都凸显出汤显祖娴熟的情节构思能力,且这些剧情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有对真情的推崇,也有对封建的反抗。

一、《牡丹亭》创作背景

《牡丹亭》一共有五十五出,主要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其和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想是联系紧密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其才从同时代的爱情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传承多年的经典。

谈到《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就需要从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入手。当时,明王朝在逐步步向衰落,儒学这一两千年的社会思想基础,变得日益固执迂腐,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人性追求。特别是女性,在当时受到极为严厉的约束。就《从杂记》中记载:“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来看,当时妇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压力。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16世纪,新商业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儒家的声音,例如反对迷信正统思想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在文学上,也出现了市井人物主角的文学作品,而汤显祖的《牡丹亭》,正塑造出了背叛礼教的形象,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给予妇女表达自己的权力,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这也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牡丹亭》剧情结构探究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开端、承接、转折和收煞。其剧情最妙之处在于从生到死,自死而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杜丽娘“情”的追求和性格的变化[1]。循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探究。

第一出到第八出是“开端”,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作品中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点名了全剧主要矛盾。从杜丽娘接触到的父母、丫鬟、老师来看,他们都是十分疼爱杜丽娘的,表面并没有显著的矛盾。但杜丽娘在官邸生活三年,却不知道家中还有后花园,白天午睡的时候也受到了父亲的责骂。严厉的父亲、慈爱的母亲、迂腐的师傅和稚气的春香,杜丽娘在家中感受不到自由,处处都是束缚和阻隔。从这个柔弱顺从的姑娘身上,似乎能看出一丝反抗的表现,如师傅依注解经使她不满,还主动询问花园的事情,都能表现这一点。这一部分在阐述人物关系以外,还说明了男女主人公之后要做的行为,一个外出干谒,一个去游园。

第九出到第二十出是“承接”,这一部分主要是矛盾的发展和激发,串联着“开端”和“转折”,以“惊梦”引出女主人公伤情到病倒到病逝的过程。在第九出的时候,因为陈最良说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发了杜丽娘的情肠,她打算去游园,因而引出了戏剧高潮,也就是第十出的惊梦。杜丽娘在梦中和书生温存,但却被母亲惊醒,由此,冲突变得明朗化,情感的追求和家庭的约束禁锢,让杜丽娘感到苦痛,其反抗的力度逐步增加。后面,杜丽娘独自去花园,想要重温旧梦,但却未能如愿,看到梅树心生死意,透露出死亡的线索。由此,自生而死拉开序幕。第二十出的时候,杜丽娘死亡,杜宝来不及送女儿回乡进行安葬,于是建立梅花庵,让石道姑和陈最良看守,这就为后面男女主人的相遇留下了机会。可以说,这一部分集中体现了戏剧冲突,“情”的追求引发对“理”束缚的反抗,杜丽娘之死小收煞。

第二十一出到三十五出是“转折”,这一部分为情节转折,矛盾的转变。汤显祖大力渲染杜丽娘对“情”的不懈追求,自死之生。虽然死而复生并不是实际场景会出现的状况,但却体现了文学的艺术性。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有几点,一是冥府,深入刻画杜丽娘执着的“情”,和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反称出现实的残酷和冷冰冰。一是梅花庵,柳梦梅拾画、叫画,到杜丽娘出现和其温存,男女主人公情欲满足。之后,转折顿现,柳梦梅打开棺材,杜丽娘由死复生,两个人成为夫妻。这也引出了后续情节,陈最良去向杜宝告状,杜宝移镇,夫妻夜走临安,柳梦梅去找杜父,杜母返回和杜丽娘相认等一系列剧情。

第三十六到五十五出是“收煞”,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矛盾。各种线索融汇在一起,然后走向圆满的终结。转折刻画杜柳两人的情感执着,对情感的追求。且从第三十六出开始,矛盾变为了男女主人公和杜宝、皇帝等封建势力代表之间的斗争。在这最后的“收煞”中,柳梦梅高中,杜父不认杜丽娘,皇帝召集众人来到金銮殿上,由此,戏剧冲突集中于此处到达又一高潮。杜丽娘和杜父间的矛盾,柳梦梅和杜父间的矛盾,陈最良和柳梦梅间的矛盾激烈交战着,然后一一解决。戏曲的结尾称为“收煞”,其是剧情的最后部分,这一部分是表现作品思想的关键环节,往往需要高超的技艺,否则很难写好。《牡丹亭》虽然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和普通的戏曲文学作品有所不同,一般的戏曲在收尾的时候是连贯的欢喜剧情,从而步向团圆,而《牡丹亭》却经历了诸多矛盾交锋,因而,最后的团圆显得更为来之不易和宝贵,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三、《牡丹亭》思想表达分析

明代统治阶级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还编写了《女戒》来倡导“女德”,强调女子的贞节。就相关明代史书记载,当时有许多妇女为节烈殉死,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精神和肉体摧残是十分严酷的。在此背景下,《牡丹亭》中反映的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和反抗,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正因为作者思想的进步性,反礼教创作动机明确,剧本的思想表达更加深刻。作者着重通过“情”和“理”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剧情,“情”就是人们的真实情感,在《牡丹亭》中就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自由追求;“理”是程朱理学封建观念,在《牡丹亭》中家长专横和封建教义对青年男女的身心约束。从《牡丹亭》思想表达入手,分为三部分。

其一,这一部分是表现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束缚。杜丽娘出生在官宦世家,物质上是十分充裕的,也受到父母的疼爱。但一场梦却激发了杜丽娘的“情”和“欲”,其希望获得自由,希望从封建束缚中脱出。对于婚配问题,杜宝这一封建代表人物形象百般阻扰,让杜丽娘感到痛苦和孤独,自小被严格管教的杜丽娘在面对内心的自由渴求时,是十分矛盾的,其向往着爱情,向往着自由,由此,矛盾顿生。杜丽娘面对着一边是血缘亲情,一边是自由追求,其矛盾冲击着她的精神,血缘关系虽温情,但对杜丽娘精神的压抑却更为残酷,这也是上面剧情“承接”中杜丽娘死亡的原因。可以说,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导致的,也是当时时代的投影,汤显祖基于自身生活体验,揭露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毁,表达其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

其二,这一部分表现的是“情”可以超越生死,在真诚的情感面前,死亡也不会成为阻碍,这作者安排杜丽娘自死之生剧情的原因所在。杜丽娘死后,阴间判官对其是宽容和理解的,他给予杜丽娘自由,让其回去寻梦,和现实封建礼教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是一种反封建礼教的意象。杜丽娘获得自由后,积极追求爱情,也充分凸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鉴定,虽然杜丽娘和柳梦梅相隔生死,但却爱的炽热,并且为了追求爱情积极付出行动,凸显男女主人公的勇敢坚定。作者塑造两人之间的爱情美好之处,是为了和封建礼教的黑暗形成映衬,其思想表达是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会让人死去,但自由的爱情却能使人由死复生,内蕴深刻,但也富有浪漫特质,

其三,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情”观的高扬,前两部分通过杜丽娘死亡,再因“情”而复生来表现“至情”观,杜丽娘还魂之后,这一“至情”的色彩并未减淡,而是变得更加浓郁高扬。前面是阴间判官审判,后面是阳间皇帝裁决,《圆驾》和《冥判》是互相呼应的,杜丽娘的为情而死和因情复生打动了封建伦理最高维护者的皇帝,而这也是汤显祖思想的表现,彰显“至情”观,情可以沟通生死,超出伦理束缚[2]。另外,后半部分将柳梦梅的痴情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杜丽娘让柳梦梅前去淮阳打探消息,尋找她的父母,柳梦梅体谅其一片孝心,欣然前往,期间遇到了许多磋磨。可以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写的是杜丽娘跨越阴阳追寻爱情的执着,而第三部分则是柳梦梅历经艰险为其寻亲的深情回应。如果没有后面对柳梦梅的刻画,那就只突出了杜丽娘的深情,而缺少了柳梦梅的痴情,勿论“至情”,作者的思想表达也有所缺憾。

杜丽娘复生后,其让柳梦梅考取功名,获得社会认同,因而有许多人认为这是“情”向“理”的低头。但其实,杜丽娘的现实转变,正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洞察明晰和深刻批判。《牡丹亭》的后面的剧情表现的就是杜丽娘还阳后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处理方法,像是杜丽娘这般追求的女子,最终还是要屈服于现实,也正说明了当时封建环境的压抑,是一种揭示和嘲讽。而且,作者还通过杜宝这一人物的塑造,来嘲讽现实社会的封建卫道士,以有血肉的人物来揭露封建礼法的吃人本质,其思想表达才越发深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牡丹亭》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围绕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来进行描写,其剧情结构和思想表达都有其独到之处。本文站在作品的整体角度来分析作品,全面把握,充分体会了故事中超越生死,反抗礼教的内涵和思想。

参考文献:

[1]钱国桢.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61-69+99+133.

[2]郑斯琪.论《牡丹亭》后半部的思想表达[J].速读(下旬),2016,(10):264.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