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入境、析理、铸品

2020-08-12潘建敏

新阅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鲁国君子孔子

潘建敏

《季氏将伐颛臾》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领略儒家思想,收获孔子为政、为人、为文观点,由思想入境、因社会析理、以人文铸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以下“道”。

由思想入境,把握儒家学派地位和价值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他反对武力攻伐、主张礼治,以德服人、加强教化。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孔子奔走在这些诸侯王之间,极力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在当时很少被诸侯国王们接受他的主张,一直到孔子百年之后,他的思想才真正被重视。当春秋战国的硝烟渐渐消散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孔子的价值。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思想作为治国之道,确定了孔子的思想学术和政治地位。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能够了解到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现代国家治理方面的影响。

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境遇也有所不同。譬如孔子,正处在春秋末的社会转型期,思想转型、价值转型,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变革中,坚持真理,毫不动摇,为民为公,孜孜以求,这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这些思想家的个人遭遇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但是他们的思想独到,充满了理想的光辉,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

儒家思想是我们传统思想的底蕴,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是以“忠恕”一以贯之的仁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克己复礼,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然进取,是求为可立、可知的君子之风。这些思想智慧,熠熠闪光,烛洞后世。所以,把握儒家文化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了解孔子当时主要政治主张、聚焦君子为人處世之道,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

因社会析理,讲明孔子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中,集中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是以下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该文字表明孔子的政治蓝图:“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即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自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政治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均、和、安是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愿景,是人类的大同社会,为了这个愿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前仆后继,永不止步。同时,这个政治蓝图又是科学的,它遵循了从物质到人口(在古代,人口和土地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再到政治环境的发展步骤。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先物质基础,再上层建筑。掩卷而思,异代异国,先哲对关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不谋而合,这大约给予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因循自然,按照规律办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然而,这不是空想主义者的政治蓝图,孔子在此还提出了实现该政治蓝图的途径,“修文德”,即通过礼乐文教、德政通往该政治蓝图。这就是孔子的仁政,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为政以仁,治国以德。在如何治国的策略上,我国先贤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孔孟的仁政德治,韩非子的法治,老庄的无为而治,屈子的美政,这些都给了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治国丰富的智慧,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然而,“仁德”一定是主旋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则日趋衰微,三家“三分公室”到“四分公室”,季孙势力最强。国君所得赋税,听任三家。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氏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是“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借有利的地势而帮助鲁国,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孔子此言,深深刺中了季孙,包括冉有、季路的内心。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作萧墙。萧墙之内指鲁君。孔子直言,季孙之忧,不在于外部敌人颛臾的威胁,却在于内部发生祸乱。祸起萧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可以震慑后人!可见孔子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拨开迷雾、辨别真相的卓越的认知能力。所以然者何也?韦编三绝的读书,独立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自我成长的门径吗?

以人文铸品,聚焦君子处世之道

闪耀人性的政治理想是本文的聚焦点,同时,我们仍然可以从这篇为政之论中窥见孔子的君子之风。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孔子是通透的,我们为学为政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修身养性是终其一生的修炼,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幸福亦是终极目标。谦谦儒雅君子是古人的修身标杆,《季氏将伐颛臾》亦散见着君子之风。

一是君子之人品。先看下面这句话,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当冉有说出攻占颛臾的政治野心,并搪塞这种政治野心时,孔子生气了,说:“君子讨厌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的那种态度。”言在此而意在彼。孔子对冉有的这种批评是非常严肃的,已经上升到对冉有人品的批评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比比皆是,君子乃有德之人,古人把“立德”作为太上之不朽原则,故修身养性的目标是不断趋向于君子的。本句彰显出孔子对君子真实、坦荡人格的追求。明末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加之,“真”向来是笔者教学、治班的一以贯之的出发点和归宿,真实,乃初心、童心,真实包含真诚、真情、真人、真心、真性、真知等要素。我们呼唤“真”这种稀缺资源的蔚为大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这亦是对遥远孔子率性真实的君子之风的回应。

二是君子之政品。再看孔子对学生的责备,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用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言颛臾不应伐,实际上是君子恪守君臣之义这个最大的人伦,并以礼克制自己,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国家“依法治国”和个人“自律”。此外,孔子责备学生无能、失职、渎职,亦在说明君子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君子应内省“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即认清自己,有才华就上,没才华就下,别沽名钓誉,也别尸位素餐。这也正是我们当今中国的政治家的成功之处——讲求问责制。一个党员干部,首先看他的是政治品格、为民情怀、责任担当,一个执政党,首先要选好人、用好人,任人唯才而不是任人唯亲,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是君子之文品。该文以内容取胜,然而,语言形式也不可忽略。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说辞也是精彩的,比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该驳斥之辞从历史、现实、未来步步说起,循序渐进,有理有情,坚决表明颛臾不应伐、不必伐、也不当伐,该辞既有逻辑的严密性,又有情感的感染力,可谓辞达。又如,危用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用史官的名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责备学生的无能、失职、渎职,一针见血地洞察季康子的野心,但是在表达上保持着师者风范,不失儒雅。可谓辞美!

《论语》泱泱,孔子泱泱!且以《季氏将伐颛臾》为切口,焦距孔子为政为人思想,品读辞理之妙,以触摸《论语》、孔子一隅。教学时能够文以载道,入境、析理、铸品。倘若学生能得真谛,则善莫大焉。笔者若能够得陇望蜀,学生因此而读儒家等传统文化经典,以此修身立命,则功德无量。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猜你喜欢

鲁国君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柳季与岑鼎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