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意识与公众认同: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景观中的身份确认

2020-08-12张啸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身份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现代城市品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塑造公众审美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理解现代都市中的公共艺术、城市、公众三者之间关系问题,逐渐成为提升现代城市品质,构建现代城市文化身份的基础性命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现状展开以点带面的记述与梳理,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分析探讨现代中国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公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公众认同;身份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16-01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据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n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又出现了“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①。在孙振华看来,目前中国对公共艺术存在比较宽泛的理解,认为诸如城市雕塑、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灯光照明等就可以理解为西方概念当中的公共艺术了。但是他认为除了诸如此类的城市公共设施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空间是其称之为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以外,它还必须具.留‘公共性”的特点。

对“公共性”的理解,孙振华在2003年出版的《公共艺术》中将“公共性”和“公共领域”归纳出它的三种基本特征:(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2)它是民主的、开放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3)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②。从孙振华又护公共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是在特定的社会阶段状态下存在的,即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并不存在于封建社会当中。虽然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庄园、修道院、教堂等公共空间在今天看来具有社会参与与交流的功能,但它在产生它的原始语境状态下并没有公共性的含义存在,这些带有历史符号的城市象征物依然是为少数教廷及封建贵族服务的。

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17世纪西方社会出现的时候,公共空间中所带有的“公共性”的职能,也在不自觉中赋予了公共艺术以更多可能性。其主要表现在城市公众在接受公共空间领域教育的同时,既接受了城市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加強了对城市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主要来源于城市文化所赋予的城市市民身份。

当然,城市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既包含了城市中公共领域所赋予公众的审美感知,又囊括了代表公众审美趣味的文化属性。《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作者杜仆、文以诚认为,在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和不同时期,艺术的社会纽带功能受到高度评价,这不仅针对民间和大众艺术,也包括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的书画形式,创作、题字及鉴赏成为确认群体身份的社会仪式。19-20世纪的许多艺术形式都涉及群体概念③。而这种带有群体概念的公共空间,主要得益于公众对城市文化活动的积极建构。杜仆、文以诚认为,政治空间亦可通过图像或制度得以体现。他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中列举了任颐于1888年画的吴昌硕肖像《酸寒尉像》和陈师曾1917年所作的《读画图》,两幅画所表现出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公众角色的变化。

任颐的《酸寒尉像》与陈师曾的(i卖画图》分别以单个个体人物画像和人物群像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画成的,而画面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俨然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问题。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被动打开国门,战乱导致的动荡和失序、人口的快速城市化,使得中国区域城市化进程与沿海、沿江的城市区域逐渐成形。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区域变化也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带来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文化资源,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条件也伴随文化多样性及城市知识分子阶层属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但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即“公共性”条件的产生,似乎并不能完全符合西方概念中“公共性”的产生标准。其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与19世纪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方面,与近代西方存在较大差异。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对公众集体的观看及公民教育方面。不管是早期现代中国城市逐渐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藏,还是不断开放的具有现代教育体制的新式学校,公民教育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一环,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利用的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面向集体观看的艺术门类,在城市发展及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方面似乎显得格外重要。各地兴建纪念碑及带有历史或带有地域特色的市政工程,诸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各地的水利设施,壁画运动所带来的的城市景观,这些带有时代特点的城市视觉效果,构成了现代中国独特的公共艺术类型。

注释:

①②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08):12,13.

③(美)杜仆,(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M].张欣(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02):350.

作者简介:张啸晗,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与养护技术探讨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