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间信任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2020-08-11代薪悦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32期

摘 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由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包,并为客户制定专属的解决方案。然而,转型之路异常艰辛,为推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进程,本文试图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出发,综述组织间信任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相关研究,试图梳理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组织间信任;合作关系

以往我国制造大国的状态带动着全国的经济稳健上升,如今却面临着诸多危机,全球价值链地位下降、经济水平下滑、核心技术受制于别国的情况愈演愈烈。为此,我国逐步强化制造强国的建设,鼓励着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不过,众多学者表示正式制度的推进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出现了“服务化悖论”等情况,从而也凸显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与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出发,探索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间信任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开发了学术新思路的研究视角。

1核心问题的界定

1.1制造业服务化。1988年,Vandermerwe & Rada作为最早提出制造业服务化这个词汇的研究者,首次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他们认为服务化就是指制造企业由产品提供者向“物品-服务包”提供者的转变,并且在这个组合包中服务要素占具支配的地位[1]。迄今为止,有关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大都引用此定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有两个共同点:①强调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②强调企业重心逐渐向增加服务要素的比重上转变。因此,本文总结并提出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是指在整个生产运营中,制造企业进行的服务要素比重逐渐大于产品要素比重的服务创新的动态过程,是为了改进企业现状而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1.2组织间信任。Arrow曾说,每笔商业交易都包含有信任的成份,只要交易具有时间跨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信任。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主体之间已不仅仅是两个企业而已,更多的是多主体的、混合型的合作,显然从企业间信任转变为组织间信任。目前组织间信任的研究大多围绕着交易成本视角和社会关系视角展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定义及分类、形成前因或影响因素、重要性及其影响等方面。学术界对于组织间信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在不同的研究情境里(如电子商务、供应链、联盟、虚拟组织等),组织间信任都包含其独特的特征,因而对于组织间信任的定义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本文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认为组织间信任的定义是:企业与周围的组织(包括供应商、客户、同行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一切建立或构成合作关系的组织)联结形成的信任关系,反映了双方对彼此能力的可靠性与依赖性、行为的可预期性及对于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态度或期望。

2组织间信任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综述

杨蕙馨等人结合国内政策进一步表明,政府大力支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未来可能会对服务化企业进行资源、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的政策能够明显看出,已经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2],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然是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即,对其影响因素的剖析也与日俱增,已有研究充分表明,社会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使得企业涉足服务化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制度问题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不过,在国家推行了《中国制造2025》等正式制度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效果仍不理想,使人不禁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上,进而组织间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众多关注。

Charlotta等认为制造企业在服务化战略转型过程中,若能与外部建立紧密的联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战略转型所需的异质性知识和资源,良好的信息共享环境为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3]。而信任的存在则是对于把控企业所需信息资源质量与安全的有效且重大的措施,确保自己收获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是企业之间协同价值创造的关键,显然也是缓解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次,若是企业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按照原本设定好的服务化转型策略发展,必然无法摆脱“服务化悖论”的局面。研究指出,企业想要追求服务化转型的成功,必然需要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不同的知识和差异性、批判性想法,那么建立组织间的信任并提升其水平也就直接的影响了服务化转型的程度。而且,有研究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实质上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融合,产业融合度不够高也就意味着服务化转型的不理想。Asakawa认为,信任程度的加深有助于知识发展速度、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在信任的作用下,企业能够将合伙人的能力和资源最大限度的用于知识创造,加速产业融合[4],也就换个方式达到了缓解服务化困境的问题,推动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脚步。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对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研究早已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而组织间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组织间信任的存在既能够有效拉进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解决合作过程中信息安全与质量问题,还有助于新知识的创造,缩减产业之间的差异,增强产业融合度,从这些方面给予制造企业转型的信心和技术支持,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源力。

3总结与启示

现在对于制度因素的探索日渐焦化,主要研究成果聚焦于正式制度的作用分析。本研究以非正式制度为研究视角,探索其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往关于二者的分析跟本文提前预想的结果十分接近,比如孙泽宇等人表明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剖析的重要性,也肯定了非正式制度對制造业服务化的促进作用[5],而组织间信任的作用效果仅是略略提交。根据本文对组织间信任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文献综述与逻辑梳理可见,组织间信任的存在与其水平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策略,有效推动着服务化转型。

参考文献:

[1]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6(4):314-324.

[2]杨蕙馨, 孙孟子, 杨振一.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与展望[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01): 58-68.

[3]Charlotta W, Nicolette L. Developing integrated solutions: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network[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6, 35: 806-818.

[4]Asakawa, K. “Types of R&D collaborations and process innovation: The benefit of collaborating upstream in the knowledge chai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5, 32(1): 138-153.

[5]孙泽宇, 齐保垒. 非正式制度的有限激励作用——基于地区信任环境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03): 31-46.

作者简介:

代薪悦(1996—),女,汉族,黑龙江省伊春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制造业服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