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分析

2020-08-11蒋雪莱

关键词:师范基本功大赛

蒋雪莱

(三明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由教育部从1997年开始主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1],“对高校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目标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师范技能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由于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基本功大赛”)所设置的项目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主办方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基本知识和素质的一种认识或要求,设置的项目自然对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性作用[3],“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不断优化与调整则反映了专家设计团队与时俱进的态度与认知专业教育水平的程度。通过参加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也会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提升。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举措,其实施办法提出了“产出导向”的核心认证理念,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这就需要我们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建设,依据实施办法中提出的“产出导向”核心认证理念,结合体育教育学科性质和学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制定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科学可行的实施策略。自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应该在师范专业认证和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想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相关工作。首先是“基本功大赛”专家设计团队认知师范专业认证内涵与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其次是“基本功大赛”专家设计团队在总结历届“基本功大赛”成功与失误经验方面达成共识,为延续“基本功大赛”提供支持;第三是“基本功大赛”专家设计团队在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和“基本功大赛”成功经验支撑度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有利于教育专业发展方面提供支撑;最后由“基本功大赛”专家设计团队设计出符合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方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想和“基本功大赛”办赛目标两者之间内涵认知协同方面达成一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历届“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举办“基本功大赛”发展可行策略,这对未来办好“基本功大赛”提供参考以及对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一、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素质的需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强调“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要求将“学生最终的培养效果聚焦于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要能明确表达出本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能力特征”[5]。由此可见,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素质达成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已经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是已经在政府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的事项条款,如教育部在2013年就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要坚持能力导向的原则[6]。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核也应从体育教学知识、技能转向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教学能力则成为“检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指标”[7]。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结构构成可以分为基本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个方面[8],而“要想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就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9],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针[10]。因此,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要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转向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11],即将基本功评价的重心偏向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生成和发展上。

众所周知,各个行业都非常注重基本功的掌握,而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就是教学基本功。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12],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办赛宗旨应该是对学生核心能力素质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业基本功综合能力的展示和验证。那么,学生学业核心能力素质——既学生学业基本功能力,从体育学科属性来看,它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专项技能、运动竞技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运动训练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专业专项技能、运动竞技能力、运动训练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相对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等现象。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举办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恰恰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过程中对基本功能力达成度的实现。

二、历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调整现状

“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办方组织的专家团队对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认知度,充分了解学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基本需求,更加了解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由表1可知,第一届“基本功大赛”设置项目均是体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内容,这说明主办方办赛的基本思路,对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达成度方面的体现。很显然,当时主办方把“体育专业基本功”等同于了“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即“将教师知识等价于教师的学科知识”[13],忽视了体育教育专业本应具备的师范性特征,同时,也忽视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既复合型体育人才目标导向。或许是认识到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既复合型体育人才目标要求,第二届“基本功大赛”主办方组织的专家团队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增加了英语项目,在运动技能部分把健美操项目调整为更为丰富的体操项目内容,并且在第三届“基本功大赛”中在基础理论部分又增加了计算机上机操作内容(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三至六届“基本功大赛”项目再未进行调整,这说明此区间阶段(2002—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相对处于较为迟缓的状态,而教育部是在2001年启动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这十年期间基础教育体育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这集中反映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己任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对滞后,与中小学缺少对接互动交流。从第七届“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内容上看,基础理论部分的计算机上机操作内容被说课内容所取代(见表1),“说课重点考察参赛选手的体育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模拟课堂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的实际教学能力”[14],已成为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15],说明主办方开始重视考察参赛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了,但由于说课形式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比赛方法设计不合理,仅通过说课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教学能力[14],说课更多的只是考察了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及语言表述能力。

表1 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与调整情况

2017年第8届“基本功大赛”主办方组织的专家团队在总结第7届“基本功大赛”经验基础上又进行了项目调整(见表1)。现在看来第8届“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调整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关键性的、根本性的,这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而言,应该具有风向标的导向作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届“基本功大赛”在项目设置调整设计上所迈出的关键一小步,可为后来推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迈出一大步。首先,把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名称更改为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类,在“基本功大赛”的项目设置设计上第一次出现了“教学”一词,这标志着正式将以文字表述形式记载了“基本功大赛”与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真正链接,体现了“基本功大赛”办赛的体育教育属性;其次,将“基本功大赛”项目分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运动技能三个部分内容,明确了办赛与办学对学生学业素质能力构成协同的基本遵循;最后,将教学技能部分的说课内容替换成了微课内容,突出了教学技能演绎贴近实战的特点,达到以赛促学、带动学生学业教学技能素质能力环节提升,从而落实达成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学生学业教学技能素质能力需求。尽管由于主办方专家团队设计制定的微课比赛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以无生模拟片段实践的教学形式),导致比赛不能具体、实际地考察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力(如师生交往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但相对说课形式而言,微课形式依然更有助于对参赛学生教学技能能力提升,依然能对参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综合演绎、运用和评价取得一定实用性的效果,因此,以微课来替代说课形式在今后的赛事中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主办方组织的专家团队之所以设计用微课来替代说课形式,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第一,教育实践能力薄弱已经是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专业学生学业实践共同存在的问题,依据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国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硬性规定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8周的根本原因[4],因为,通过开展“基本功大赛”能够直接检视学生学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强与弱以及侧面地反映了学校专业办学水平高与低的问题。所以,“基本功大赛”专家团队设计了用微课替换说课形式的比赛项目是有针对性的,也抓住了教育实践能力薄弱的根本、切中了要害、找到了抓手。第二,在以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重视课程改革、轻视教学实践环节改革,这一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妥善解决,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时间短,学生没有真实体验到教学实践环节的真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科教学论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实践环节方面理论与技能体验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主办方希望利用“基本功大赛”这一窗口平台,通过采用微课比赛的形式来使专业办学教学实践环节水平得到跃升,以解决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办学薄弱的问题。

三、“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的调整策略

经过对历届“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进行分析,发现它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项目配置是逐届完善与精进细化的过程,尽管比赛项目设置是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相衔接、与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为导向,比赛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业核心能力素质的特点,但是在比赛内容分类、项目设置和比赛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仍需要加以继续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比赛分类配置的调整策略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将竞赛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类、运动技能类两部分,这种分类方式缺乏应有的科学性,理由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这种分类方式在强调知识与技能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将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重在对学生知识性的考核和技术表现能力方面,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则显得有些不足”[16],其秉持的是一种技能(知识)本位的观点,而不是能力本位的观点,未能主动地靠拢师范类专业认证所强调的“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第二,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归为一部分并且分值差距悬殊(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英语分值为140分、微课分值为60分),其强调的是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教学技能,无形中淡化了“基本功大赛”应体现的技能能力性质的特点,这样将会给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理论知识本身并非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能力,只有当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教学活动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时,它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17],而教学技能才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基于对往届“基本功大赛”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类、运动技能类两部分项目设置现状,现提出为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能力三部分项目类别设置的调整策略。具体来说,首先是将教学技能从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类部分项目设置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教学能力类别的调整策略,这样既明确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业基本素质体系架构,也凸显了“基本功大赛”的师范属性及重视教学能力的特点。其次是将以往的“教学技能”内容改为“教学能力”类别,两者虽然只是几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微课比赛,评委们不仅要对参赛学生运用的知识、技能进行考察,而且还要对知识、技能运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作为一名未来体育教师所必备的体育教学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素养进行评价。

2.比赛项目设置的调整策略

“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应该正确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具有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导向作用[3]。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可以发现“基本功大赛”的项目设置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等学科属性,如英语项目就不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内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是有限的,建议“基本功大赛”应考虑取消英语项目的比赛。实践证明体育教师职业非常需要坚实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支撑[2],而基本功大赛却只设置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项目,比赛所涉及的“全部是体育专业课程,缺乏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缺乏师范专业性”[2],由此可能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多数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较强,而运用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的现象[18],所以需要调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教育学知识内容的比例关系。此外,对于三大球基本技能应该是每一位合格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而“基本功大赛”过程中只能抽签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比赛接受考察,为尽可能地考察学生学业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可以采用两次抽签方式(分别抽取大赛的比赛项目和个人的比赛项目)对其中的两个项目内容进行考察,这样也可以体现出“基本功大赛”既强调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又鼓励学生拥有自身优势与特长的办学理念与导向。

3.比赛方法设置的优化策略

比赛方法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参赛学生积极性、比赛效果公平性、比赛方法选择导向性等达成度受到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基本功大赛”的某些项目比赛方法选择方面就存在着不尽合理、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如采用微课教学形式比赛方法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它以无声片段模拟形式上体育实践课的方法选择存在着很大缺陷,采用这种比赛方法对于考察参赛学生的知识技能运用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等具有一定效果,但却无法有效的考察参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基于针对微课比赛项目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问题,现将设计出具有体现体育实践课教学形态特征的调整策略,但考虑到大多参赛学生(大三)是初步通过教育见习实践环节,接触了体育实践课教学工作,其体育教学能力尚处于浅表的发展阶段,尚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9],这种设想实施起来可能存在很多困难,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因此,本研究认为可以移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业教学基本功采用展示微课形式比赛的方法,即采用录像评审但要求微课需在真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录制[19],这样就可能考察到参赛学生对于各项基本功融会贯通之后所展现出的那种“教师范儿”[17],从而可能对参赛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真实水平以及基本功能力的运用作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结语

以往“基本功大赛”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发展而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项目配置设计是逐届完善与精进细化的过程,尽管比赛项目设置是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相衔接、与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为导向,比赛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业核心能力素质的特点。但是,研究认为,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内涵的认识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然20多年来主办方组织的专家团队对“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设计进行了调整与完善,但依然在竞赛内容分类、比赛项目设置和比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须要对其项目设置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基本要求,真正实现以师范专业认证促进“基本功大赛”的发展、以“基本功大赛”引领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体育教师的目的。

猜你喜欢

师范基本功大赛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