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华外国人的中国文化实践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析

2020-08-10陶建杰杨锦曦

对外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浅层周边国家意愿

陶建杰 杨锦曦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标志,国家软实力有了新的促进工具和抓手。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多名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校学习。①2019年,中国入境旅游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②这些都显示了当今中国在全球的巨大吸引力。留学生与国际游客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传播的桥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探讨与考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效,显得尤为重要。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提出“软实力”概念至今,经过大批学者的不断完善,学界已经基本认可“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文化资源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构成的动态过程”。③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环节,影响力至关重要。而对一国文化的实践和行动意愿,正是影响力大小的具体表现。基于此,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来华留学生和国际游客为样本,试图呈现其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现状,分析影响实践意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呈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效,另一方面为今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文化实践力的概念和测量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④正因为文化在软实力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大多围绕文化软实力展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文化软实力向沿线国家辐射,而辐射的过程也能推动“一带一路”理念在全球扩散与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了中国为世界贡献力量的全新理念,扩大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辐射范围,增强了中国对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能力。反过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各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一带一路”倡议,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⑤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文化软实力是个动态过程,由“文化资源力”(基础变量)→“文化传播力”(传导变量)→“文化影响力”(结果变量)构成。⑥从动态角度出发,软实力存在两步转化:第一步,甲国的文化资源通过传播对乙国民众产生吸引力;第二步,乙国民众因为甲国对其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其他因素,推动乙国制定和实施对甲国有利的政策。⑦本文所关注的文化实践力,主要针对文化软实力的第二步转化,是文化软实力過程链的末端环节。文化实践力是文化资源经过传播后,对他国受众的行为意愿产生的现实作用,是衡量文化软实力大小的效果性指标。从已有文献看,关于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的研究并不多。杨越明、藤依舒通过对十国民众的跨国调查发现,外国民众对娱乐性文化产品消费的意愿以及娱乐消遣、社交型的文化活动实践意愿更高,并呈现性别、年龄、国别以及接收渠道等差异。⑧

本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实践意愿如何?来自不同区域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有何差异?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研究从浅层次实践力和深层次实践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浅层次实践力是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活动或行为的初步接触与尝试意愿,具有偶发性、冲动性、非计划性等特征;深层次实践力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活动或行为的深入了解与长期接触意愿,具有持续性、理智性、计划性等特征。具体题项见表1,均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课题组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杭州、宁波、贵阳、徐州等地,针对在华留学生和国际游客,发放线下纸质版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3份,有效率达86.08%。其中,男性占50.4%,女性占49.6%;19至25岁占59.9%,26至40岁占25.4%。受访者来自全球89个国家,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中国生活一年以下的占59.1%;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占44%;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占36.3%。

二、外国人的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现状

表1呈现了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现状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情况。各项均值都大于3,表明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实践普遍持有较积极的态度。其中,“过中国节”“去中国各地旅行”“结交中国朋友”“学习中文”等四项均值大于4且有三项属于浅层次实践。浅层次实践意愿均值为4.02,深层次实践意愿均值为3.78,呈显著差异(T=13.990,p<0.001),在华外国人的中国文化浅层次实践意愿更为强烈。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比较。T检验表明,浅层次实践意愿方面,“中国食物”“过中国节”“去中国各地旅行”“结交中国朋友”等四项有显著差异,其中,发达国家外国人尝试中国食物的意愿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余各项实践意愿皆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深层次实践意愿方面,“学习中文”“与中国人建立亲近关系”“在中国工作/定居”三项有显著差异,其中发达国家外国人“与中国人建立亲近关系”的意愿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学习中文”和“在中国工作/定居”的意愿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

周边国家与非周边国家的群体比较。T检验表明,浅层次实践意愿方面,除“中国文化活动”外,来自这两个区域受访者在其余四项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非周边国家尝试中国食物的意愿显著高于周边国家,但其余三项意愿显著低于周边国家。深层次实践意愿方面,两者在“学习中文”“尝试中医治疗”和“在中国定居/工作”有显著差异。其中,周边国家外国人“学习中文”“在中国定居/工作”的意愿显著高于非周边国家,而“尝试中医治疗”的意愿显著低于非周边国家。

三、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的因素

文化软实力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借鉴前人研究,本文把文化资源、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等因素作为可能影响文化实践的因素,即当成自变量进行考察。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发展中国家、是否周边国家作为重要控制变量,也一并纳入回归模型。为了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影响作用大小,采用层次回归策略。表2呈现了层次回归的结果。

1. 浅层次文化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

模型1中,仅纳入控制变量与文化资源。回归结果显示,文化思想资源和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学历达到了显著,模型的整体解释力达到了0.058。控制了其他变量,文化生活资源认知每增加1个单位,中国文化浅层次实践意愿提升5.3%。

模型2中,加入了文化传播变量,整体模型解释力由0.058上升为0.071。“信息内容多样性”指标达到了显著。此外,文化生活资源及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仍为显著变量,且系数方向不变。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文化认同变量。结果显示,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从0.071大幅度提升至0.194,“中国人价值观认同”“中国经济形象认同”是显著变量。其余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模块中的指标,显著性情况和系数方向不变。模型3标准化系数大小排序,依次是“中国经济形象认同”“中国人价值观认同”“文化生活资源”“信息内容多样性”,对浅层次文化实践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文化认同。

2. 深层次文化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

模型4仅考虑文化资源因素和控制变量的影响。通过表2呈现的回归结果可知,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形象资源、文化生活资源以及控制变量的年龄、学历、是否发展中国家等是显著指标。

模型5中,加入文化传播指标后,整个模型的解释力从0.070提升到0.077,幅度不是很大。文化传播指标中,“信息内容多样性”达到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信息内容多样对深层次实践意愿有促进作用。

模型6继续加入文化认同指标后,整个模型的解释力有大幅度提升,从0.077上升到0.192。其中,“中国政府形象认同”“中国经济形象认同”“中国文化总体认同”均达到显著。从标准化系数看,自变量中“文化认同力”相关指标值最大,其次是“文化生活资源”。

四、结果与讨论

本文以在华留学生和国际游客为样本,呈现“一带一路”背景下他们的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现状,分析了文化资源、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等环节和因素对文化实践意愿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

1. 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较强的实践意愿

调查所列九项中国文化活动或行为,均值都超过3,尤其是对“庆祝中国节日”“去中国各地旅行”“结交中国朋友”等浅层次文化实践和“学习中文”的深层次文化实践更有浓厚兴趣。可见,“一带一路”背景下,以休闲娱乐为突破口,在其中增加社交元素,并充分发挥“中文”的文化载体作用,应该是今后针对外国人,尤其是来华外国人实施“文化软实力”策略的核心举措。事实上,除了“去中国各地旅行”外,其他内容也可以拓展到世界各地。比如,面向“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核心人群,在中国传统节日时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凸显中国文化的节庆活动,规模未必很大,但特點和主题要鲜明。广泛发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人华侨和中资企业员工,开展友情外交;继续加强和重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其汉语学习与培训功能,从实证结果看,无论对于满足外国学员需求还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和良好效果。

2.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外国人的中国文化实践意愿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民众

研究发现,来自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更为强烈。中国发展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覆盖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此外,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目前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相对薄弱,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这些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从新奇性和现代感入手。以中国特色餐饮、特色养生、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为重点,主要吸引中年及以上受众;以移动支付、共享经济、高铁等现代经济元素为重点,吸引年轻受众。贯彻“外外有别、群群有别”的细分思路,实施更为精准的文化软实力传播与建构策略。

3.提高文化认同是有效促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的关键举措

中国文化认同度,无论是对浅层次还是深层次实践意愿形成,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源经过传播,先有认同,才可能再有实践意愿,并产生切实影响。无论是加入文化认同因素后模型解释力的提升幅度,还是文化认同指标的标准化系数β值,都表明文化认同对文化实践意愿有最大、最直接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特别注重价值观传播。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价值观的表达,如美国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日本漫画中的武士道精神等。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可参考此路径,将中国特色价值观附着于优秀文化产品之上,输送至海外。

要特别重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经济形象传播。无论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实践意愿产生,“中国经济形象认同”都是作用最大的因素。随着近年来“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高铁出境、核电入欧、国产大飞机下线等一系列重磅成果问世,中国经济形象已经逐步摆脱了“低端货”的刻板印象,正逐渐成为如同日本、德国制造“高精尖”精品的代名词。塑造文化大国形象的前提首先是塑造经济大国形象。文化传播,经济先行,有了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才有文化与制度影响力。

4.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也能较好地激发外国人的中国文化实践意愿

研究表明,“文化生活资源认知”对浅层次与深层次的文化实践意愿皆有影响。事实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资源和文化思想资源的认知度并不低。在选择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时,首先是“长城”,其次是“熊猫”,第三是“中国功夫”,皆高于选择文化生活符号的人数。然而,文化形象资源与思想资源的高知名度并未激发在华外国人的文化实践意愿,这恰恰说明,衡量外国人的中国文化认知状况,要区分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忠诚度依赖于美誉度,而非知名度,忠诚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高于知名度。鉴于此,在今后中国文化资源对外展示时,要跳出“长城”“太极”等或传统或深奥的元素,注重“中国食物”“移动支付”等可直接体验与感知的现代元素,以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外国人的文化实践意愿,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219)

「注释」

①《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019年4月12日。

②《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文化和旅游部网站,https://www.mct.gov.cn/ whzx/whyw/202003/t20200310_851786.htm, 2020年3月10日。

③《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际影响力〉报告发布及研讨会”述要》,《人民日报》2018年5月14日第7版。

④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⑤胡键:《“一带一路”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⑥关世杰:《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

⑦刘澜:《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多大》,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

⑧藤依舒、杨越明:《十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研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系列报告之三》,《对外传播》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浅层周边国家意愿
2004—2017年瓦房店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YL区块某探井浅层气危害评估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近30年陈巴尔虎旗地区40厘米浅层地温场变化特征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2001年—2009年中国及周边国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