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图书“走出去”工作的思考

2020-08-10赵丽

对外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书展走出去选题

赵丽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行业前进的步伐,限制了各国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常规图书“走出去”的步伐。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危机都是“危”与“机”并存,这次疫情也不例外。疫情给全人类的生命、生产、生活带来了困扰和威胁,对新冠肺炎防治知识的需求也是全球性的。中国疫情暴发比较早,并且积累了阶段性防疫的经验,因此,这次疫情给我们图书“走出去”带来了机遇和选题资源。作为编辑,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围绕防疫、抗疫开发适合图书“走出去”的选题,从而拉近中国出版界和国际出版界之间的距离。如何抓住这次契机,把图书“走出去”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精准定位适合图书“走出去”的选题资源

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选题是关键,选题内容的定位一直是困扰我们的瓶颈。具体来说,每个出版社的专业储备和作者队伍不同,围绕疫情图书“走出去”可以从以下选题方向着手。

第一个方向是科学普及阅读。这是专业科技类、卫生类、教育类出版社的强项领域,围绕怎么认识、防治新冠肺炎的主题展开,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是科普图书,也可以是专家访谈的集结;内容载体上既可以是图书,也可以是音频、视频资源,即使是同一本防疫的图书,因为不同的需求,最好能推出面向不同年龄层读者的版本,比如少儿版(绘本版)、成人版、老人版,把图书的读者定位分层分细,从而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此外,中医药为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20年新冠肺炎治疗初期,中医药便全面介入,已从17年前抗击SARS的参与者,变身今天抗击新冠肺炎的主力军。我们应该借此机遇,策划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图书,中医药图书涉及传统医学、中国哲学等,难免出现晦涩难懂的内容,因此,选题策划时,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潜在讀者的阅读需求,要注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精准定位读者需求,专业化与可视化并重,为读者提供多种获取资源的渠道。

第二个方向是深度阅读和科学认识。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的思考逐步深入,图书选题策划也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抗疫经历铸就了不少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防疫斗争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现在是更多专业出版社发挥优势的阶段,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专业优势。对于一些学术出版社来说,可以聚合公共管理、政治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学者,总结分析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以及就疫情对全球经济、世界格局、全球生产供应链产生的影响等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观点。在图书策划和组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客观总结抗疫的中国模式和经验,做到价值悬置,而不要做价值判断,因为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防疫模式,没有优劣之分,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选择,从而让对象国的读者更容易接受且乐于接受。

第三个方向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次疫情更让我们意识到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有国籍,国家有边界,但是病毒却超越了国籍和国界,让全人类都感受到其对生命的威胁。面对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无比重大的苦难与风险,人类需要用爱、知识去自助和互助。人类不是万物之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需要思索和引导图书“走出去”的出版方向,如何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出中国的声音和倡议,这需要时间来反思和沉淀,也需要精心策划和准备。

二、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全方位拓展海内外营销的平台和渠道

图书营销也是“走出去”的重要一环,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战略,那么其销售结果会大打折扣。国际书展历来是版权贸易的集散地和各国新书至为重要的宣传平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令多场国际重磅展会延迟或取消,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莱比锡书展、法国巴黎图书沙龙相继宣布取消,2020美国(纽约)国际图书展览会也宣布从原定的5月27至29日推迟至7月22至26日举行,但是能否如期顺利举行,还是未知数。这种国际形势也倒逼图书“走出去”的营销工作要了解和善于运用新媒体营销。可以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无论是国内图书市场的营销工作还是图书“走出去”工作,新媒体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图书销售的主战场。

(一)善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化拓展海外营销的渠道,扩大海外营销的覆盖面

1.组建专业化的海外营销队伍,以培养海外客户的忠实度作为目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海外新媒体营销。一般出版社都有针对国内市场的营销队伍,相对来说,对国外市场的营销缺乏重视。因此可以从国内营销队伍中培养一批外语好、懂出版、善营销的人才,利用国外的社交媒体如推特、优兔等平台对产品进行营销推广。海外媒体平台的营销一定不要仅仅满足于资讯发布,要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浏览者的关注度、注意力、评论率,做到及时、有效互动;并通过制作Vlog,请对象国的名人、“大V”或作者与读者互动,增强读者对图书或者出版社的忠实度。

2.提高品牌识别度,把单品推广和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都成功输出了抗疫图书的版权,如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打造的少儿防疫科普图画书《新型冠状病毒走啦!》实现了12个语种的国际版权输出;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表示向国际社会免费提供其全部抗击疫情图书的国际版权,来自俄罗斯、韩国、伊朗、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表达了对抗疫主题图书的欢迎。在成功输出版权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打造自己出版社的品牌,增强国外的读者对出版社品牌的识别度和了解的深度,使他们在选择相关类型图书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的出版社。

3.转变观念,图书“走出去”的出版社要实现由内容生产商到知识服务商的探索转变,实现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例如,以抗疫的需求为契机,探索开发和经营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整合与抗疫相关的知识供给与服务,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空间。

(二)高效利用现有的海内外交流平台、精准投送、定位传播,增强海外营销的覆盖面

因为疫情,我们没法通过参加海外书展展销我们的图书,但是可以通过创新利用已有的成熟渠道,比如各驻外使馆、一些出版社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以及与国外出版社密切合作的国内出版社,借船出海,扩大“走出去”图书的覆盖面。

如伦敦书展宣布取消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迅速提出了“PLAN B计划”——让国际出版人能够继续以云端的方式与中国出版人交流,转战办公室与大家“云会面”,商讨云版权。同时,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通过国内微信公众号的“每月一书”“版权周刊”等栏目定期发布版权信息,定向发送给有微信账号的外方出版社编辑、社长,汉学家等群体,精准对接版权业务需求。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已经帮助《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彩绘本)》(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走出了国门,并代理了《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热门图书的版权,将它们推广至全球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地区。3月10日,中信出版社同时连线北京、深圳、中国香港、佛罗里达四地,直播了一场550万人围观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作为桥梁,在“走出去”的图书中贯穿了图书生产的每个环节。可以说,翻译质量的优劣在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疫情防控、防治的图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翻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求更高,因为很多涉及科学术语和医学术语,我们既需要译者准确翻译,还需要一些防疫专家的审校和把控,同时对接行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力求翻译的精准、科学。因此,在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储备翻译人才和专家审读团队,为行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增强行业的造血功能,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的工程建设。

猜你喜欢

书展走出去选题
“空场”书展
新年刊
选题有误
2016上海书展,女性阅读书单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