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0-08-08时金怡

科学咨询 2020年33期
关键词:平仄楹联语文课堂

时金怡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楹联,又称对联或者对子。其字数虽少,但寓意颇丰,充满了凝练的语言魅力。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皆爱吟诗作对。这“对”便是对子,是极讲究字数、词性、内容及平仄、韵律的。因此,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极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楹联文化及其传承的关注渐渐减弱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的教学中更应渗透楹联文化,肩负起推进楹联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楹联文化渗透的现状

我国古代教育有三大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其共通点就是内容皆为对句的形式[1]。反观当代小学语文教材,虽有古诗词内容,但相关教学大多流于表面,学生能理解大致内容,但对深藏其中的格律格式、平仄要求却都不清楚。纵观当下的小学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不够,开展楹联教学的意识不强

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与传统文化联结较深的当属古诗词教学。但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抓住重点词意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再借此升华主题,以达到感悟古诗画面,体会诗人心境的教学目标,缺少对具体词性等的深度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大部分古诗词是要求学生背诵的,但单纯记忆、背诵并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往往缺少楹联教学的意识,只是引导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以便应对考试。因此,楹联文化在进入语文课堂时常常吃到“闭门羹”。

(二)楹联教学缺少相关的教材或教学计划

当前,由于教育者缺少对楹联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重视,相应的教学计划或具体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很少。而要开展楹联教学,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慢慢把握词性、平仄等特点,经过日常的文学积累,才有可能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学好楹联文化。因此,结合当下学生的学情及整套小学教材编写走向,制定相匹配的系统化、有组织的教材及教学计划,方能让楹联文化更好地进入语文课堂。

(三)教师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开展好专业教学

由于楹联的形式、特点,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言文字专业知识,才能恰当地开展楹联教学。但就目前语文教师的素养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楹联文化方面仍存在盲区,且对古诗词的讲解按部就班,缺少拓展与延伸。

二、楹联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及其尝试

尽管让楹联文化全方位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就目前来说是较为困难且缺少专业计划的,但若是将其分别运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笔者认为是相对可行的。因此,笔者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楹联导入,激发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缺少有趣的话题,就很难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将楹联作为导入,有助于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学氛围,同时,运用与课文相关的楹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环节奠定基础。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可作为二年级下册第二课《找春天》的导入,点明季节,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作为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大自然的声音》的导入,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声音。导入与课文内容相贴近的楹联,可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二)楹联归纳,总结大意

中高年级学生已可较好地将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但在归纳时,他们难免会出现言语啰嗦,很难抓住文章重点的问题。楹联凝练且巧小,能独立而又不失灵活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2],将其运用于归纳是再好不过的。以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搭石》(本课中该词为动词名用)为例,前两大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乡亲过路,搭石摆溪”及“老人摆放搭石,品行体现美好”。这虽非绝对意义上的楹联形式,但仍能让学生体会其短小、精悍的魅力。教师也可借此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重点人物或事件。

(三)楹联作结,设计板书

面对课文,中低年级的学生缺乏概括能力,就可由教师总结。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板书:

再如,同册第二十二课《父亲、树林和鸟》旨在呼吁人们爱护鸟类。因此,教师在课堂最后可以用“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作结。这样简明的语言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而且概括性地升华了主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四)楹联拓展,延伸课堂

楹联大都通俗易懂且贴近生活,蕴藏着富有趣味的小故事。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楹联进行拓展。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苏轼的诗词,教师便可以诗人为抓手,引入楹联。例如,“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则楹联其实是苏东坡与好友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二人见此景所得。这样的小故事也可拓展学生的文学常识。

(五)楹联习题,积累练习

楹联教学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从课后练习慢慢引入,培养学生对楹联这种文学形式的初步认知。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这两句诗对仗极为工整,词性更是相当,更不用说平仄了。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却很少带领学生推敲诗人遣词造句的巧思。尽管二年级的学生对楹联的形式缺少了解,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此古诗进行初步引导,至少让学生体会到楹联的妙绝处在于平仄音律、词性相对。毕竟,对刚掌握并运用拼音的学生来说,理解“平仄”知识属于正向迁移,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词性为例,在教学后,教师可适当出示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

天对(地) (快)对慢 喜怒对(哀乐)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至少可以把握简单词性的对偶,进而初步了解楹联。

三、楹联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楹联包含语言文学、汉语拼音、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将其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甚至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古代的蒙学教材蕴含楹联文化。到现代,我们更应珍惜它,并努力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对语言与文字的教学与运用。

猜你喜欢

平仄楹联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孔府的年节楹联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