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读到写:送你“转化密码”

2020-08-06焦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8期
关键词:读书作文学生

焦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圣杜甫阐述读与写关系的至理名言。可能有学生会说:我虽然暂时读不了万卷书,但包括课本在内也该读了几百上千本吧,为什么下笔时还是写不出作文来呢?其实,这些学生读书时只追情节的热闹,不悟写作的门道,不品语言的味道。也就是没有真正明白“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破”就是孔子的“三绝韦编”,也就是当今常常倡导的“深阅读”。那么,怎样才算“深阅读”呢?读一篇美文至少要赏读文章内容,研读文章写法,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在作文时能仿用结构,借用写法,化用语言。

如何將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能力呢?这就需要“转化密码”。老师今天就要将自己研究几十年才破译出来的“写作密码”大声告诉你,你要记住哟!这“密码”就是先选后读、先读后悟、先悟后背、先背后写、先写后批、先批后改。

先选后读  读有重点

大家都知道:书,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人,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我们应先选择后阅读,这样的阅读才有目的,有重点,有效果。

读书,不应只是兴趣爱好,更应是充满个性的自觉行动。有选择、有深度和广度的读书,会使人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光芒。选择什么样的读物,一是因人而异。喜欢科技知识的,可选读《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传记和科普类报刊;喜欢体育的,可选读体育明星传记和体育类报刊。二是因作文训练而异。如近阶段以练写记叙文为主,那就多读有针对性的报刊和书籍;如近阶段以练写议论文为主,那就多读《杂文》之类的报刊和书籍。三是近阶段学用某种写作方法,就选读那些运用了该写法的文章来精读。可见,我们应为写而读,为写择读,这才是科学的、高效的读书方法。

先读后悟  悟为消化

英国作家波尔克有句名言:“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也说过:“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这就是说,吃饭消化吸收,就是自己的,读书也一样,读懂了,消化了,融会贯通了,就是自己的。吃饭会长身体,读书也会让你的精神层面成长。只有精神、智慧与身体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愿我们每个学生都能秉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和它们做深入彻底的精神交流,才是让我们与书同乐的有效方法。

如果一个人读书不思考,充其量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一下自己翻过几本书,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会明白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朱熹语:“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前人还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诸如“好学多思”“熟读精思”“博学慎思”“精读细思”等。

可见,积累诚可贵,内化价更高。没有思维参与,不涉及心灵的阅读是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开掘源头活水的,至多只能当一个书籍的保管员。内化积累就是将长期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转化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活用。因此,我们应掌握如下读书方法:未读先思法、边读边思法、正读反思法、读后再思法、掩卷凝思法等等。所以,阅读者,不应成为搬运的蚂蚁,也不应成为吐丝的蜘蛛,而应成为既会采集又会酿蜜的蜜蜂。

笔者认为:阅读,既要打好“游击战”,也要打好“运动战”,还要打好“阵地战”,更要打好“持久战”,从而才能建立自己的阅读“根据地”。

先悟后背  背出素养

语文是一门积累性学科,前期下的功夫越多,后期越能看到效果。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认真地背一些经典作品。这是语文基础。背诵其实不难,只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就能切实提高背诵效果。千方法,万技巧,先悟后背是最高效的方法。

其实,书背多了,又能增强悟性。所以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我们要抓住“读中有悟”“文贵自得”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悟性,在写作中深化感悟。从而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背诵能传承文化,锻炼思维,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等。具体地说,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句及素材、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写作方法、学会常用的文章结构形式,背诵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高效率、高质量的阅读总是给有心、用心的阅读者带来快乐与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提高素养。

先背后写  写得妙招

你想要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就一定要腹中有诗,胸有成竹。所以清代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就是说,书读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内容;书背多了,自然就词汇丰富了,写作时就能运用自如了。习作者就能在体验中内化素材,在审美中内化语言,在实践中内化写法。所以,现代散文家周作人说:“作文还用教吗?你只要选择30至50篇优秀的古文,让他去背,他背熟了,自然就会写了。”现代文学家巴金深有体会地说:“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文学家郭沫若告诉我们:“多读名人名著,对于几种作品还要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可见,要想作文写得出彩,头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薄发。

因此,笔者大力倡导学生跟着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学写作。富兰克林只读了两年书,12岁就进印刷厂上班。他偶然看到一本残缺的《旁观者》杂志,选择了其中几篇自己喜欢的作品,仔细阅读,认真揣摩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达到背熟的程度,然后放下书,拿起笔不断地仿写,如此训练了一个阶段,然后筛选古今名篇精粹,读、背、默之后照上述办法仿写,而且反复仿写,写完一遍对照一次原文,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然后,再重新挑选一篇文章仿写……为了积累词汇,富兰克林有意识地找出自己喜欢的散文,并将散文改写成诗歌。过一段时间再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如此反复地练习让他能够很快地掌握大量的词汇,写作水平也能够迅速提高。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背书是我的习惯。”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同时还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

跟着林黛玉学写作。林黛玉指导香菱写诗时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旸、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先背后写吗?林黛玉这方法,实际就是文学大师曹雪芹的葵花宝典。

其实,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大都是从模仿这条路走出来的。仿写时,应找准仿写的点,这样学生才能将课本上的经验化为己有,使知识迁移。唐代的皎然把“借鉴”归纳成“借语”“借意”“借势”三种。“借语”就是化用别人的语句;“借意”就是借鉴别人的意旨;“借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因此,仿用语言,使之文采斐然;仿用手法,使之异彩纷呈;仿用构思,使之构篇脱俗……这样,在客观上能促学生在不断地对比、借鉴中汲取写作养分,催促灵感的生成。至此,学生就完成了“积累——消化——模仿——创新”由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 。也就达到了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有法之后求其化”的境界。

先写后批  批注瑜瑕

教师不是怕教作文,而是怕改作文。不管哪位老师都能把一节作文课教下来。而当面对那一摞作文本,没有一至两周时间,是很难批改完的。这就是造成语文老师压力和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有深切体会说:“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这样,教师的辛勤劳动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叶圣陶先生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可是,一篇作文写下来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越是没有经过修改的文章,越是“瑕”多“瑜”少。既然批改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那么批改就要分权了。那红笔不应只是老师的专利,也应该是学生的权利。笔者二十多年前就赋予了学生批改的权利,让作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笔者将“批注阅读法”引进作文批改环节之中,授予了学生批改的妙招。

学生拿到同学的作文后,只批注不修改。怎样批注呢?如在一篇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以在相應的位置批注“缺少环境描写”或“此处应加上环境描写”等字样。又如在一篇写人的作文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文中缺少这些内容,就要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外貌描写”或“此处应有心理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作文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旨之笔,也要批注出来,让习作者去添加补写。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等。或者,哪里语言表达不正确,该换个说法;哪里表述不完整,该添补些什么;哪里结构不严密,该怎么样使之严密等等。当然还要把错别字、误用标点、病句等用事前介绍的修改符号一一标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总批时,应从整体出发写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方案。最后,按高考阅卷标准分内容、表达和发展三项打分并签上“批注者”姓名。然后,小组内交流批注情况并推荐出一篇本组所批注的优秀作文。

学生有了具体的批注,评讲交流时就有话说,交流就有针对性,受批者就能受益。交流展示,既弥补了以前教师一言堂作文讲评之不足,又给学生展示批注成果提供了平台,还点燃了学生进一步认真批注的激情,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机。

先批后改  改能升格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同学的“批”为习作者的“改”提供了参考性、指导性意见,使“改”有的放矢了。习作者拿到同学帮助批注的作文之后,就得认真地修改,反复地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如果还有不清楚之处,可与“批注者”切磋后再修改。如有异议,还可反批。这样既可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新语文课标),又对培养良好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而不是像有些人在会上做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对自己的考试,我看很要紧。”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同学间互改,多次修改后的作文应该是一篇升格作文。

改是继写文之后的高度思维活动。改的环节让习作者参与,他们回过头来重温自己的习作,联系写作要求,结合同学的批注,灵活地在阅读中修改、在比较中修改、在思考中修改、在商讨中修改,改就成了一件乐事。总之,学生毎次作文自己既是受批者,又是施批者。多次感知写作题材,写作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在批改中悟出自己在本次作文时注意不到的失误,并从别人的作文中汲取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精华。逐渐从寡闻到博见,从贫乏到丰富,使优劣区分准确,是非选择得当,美丑评判深刻,既辨识到一篇文章该怎么写,又探究到为什么这样写。从而让学生在批改时点燃情感,在讲评时沟通情感,在成功时分享情感,进而逐步进入一种乐写不倦的境界。

猜你喜欢

读书作文学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