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宝扎堆:2020年看尽两岸故宫清明上河图里的“盛世”

2020-08-04

ViVi美眉 2020年2期
关键词:真迹特展盛世

人气国宝翠玉白菜、肉形石、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北宋白瓷婴儿枕、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六件鸡缸杯以及闻名遐迩的清院本版《清明上河图》等众多国宝级文物正在台北故宫南院过春节。

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清明上河图》特展,展览将持续至4月26日,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张择端清明易简》《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3幅绘画真迹,配合数位展览项目,让观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体感的多重感官体验,遥想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盛况与热闹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故宫将于今年9月推出“《清明上河图》与历代风俗画”展览,我们都知道书画类藏品展完之后,都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所以一年内看尽两岸故宫藏多个版本《清明上河图》的机会特少。

说到《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现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般认为的北宋张择端的真迹。上一次露面是在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庆祝建院90 周年的“《石渠宝笈》特展”上,当年的盛况令人记忆犹新,观众只为看一分钟原作,现场上演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排队连连看,4 小时起步的站姿挑战赛等。

然而,如今家喻户晓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时却未入《宣和画谱》,我们也无法在其他同期文本中找到关于它和它的作者的只言片语,由此可见在当时并非现在这样是一件公认的名家名作。

与同时代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相比,张择端跟《清明上河图》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这是为什么呢?

来自经学故乡的张择端也许不适应当时科举考试的变化,科场失利,尔后半路出家學习“界画”,尤擅舟车房屋,田园市井。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界画逐渐被嫌为“匠气”而没落。但主要原因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非寓意“清明盛世”,而是劝谏之作(他设法曲线劝谏)。尽管宋徽宗对此画赞不绝口,但因为画卷中没有宋徽宗想要的和谐之美,因此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并加盖双龙小印后,将此画转送给了外戚向氏。

画中哪些细节暗含劝诫意味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许是这座城市繁华背后的危机。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只是看上去热闹,实则危机四伏——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

首先,开封城内外有120个坊,按照北宋的消防法律,每一坊应有一座望火楼和一队消防兵。画中有一座用青砖砌起来的望火楼,但已被截去高层,改造成供休憩用的凉亭,里面摆上了小桌小凳,望火楼下面的两排兵营也已改成饭铺和茶肆。在河中,没有一艘巡江的消防船,之后酿成了“火烧连营”的惨剧。图中也没有督粮官,大量的官船和本来用作采购600万石官粮的费用用于采运花石纲,私家漕船则趁机纷纷将私粮运抵开封,准备控制都城的粮市。据文献记载,几年后,开封的粮价便上涨了4倍。

猜你喜欢

真迹特展盛世
盛世钟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盛世之美
血泪史诗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画错的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