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时空重温历史岁月

2020-08-04陈亚宁

河南电力 2020年7期
关键词:冀鲁豫革命家兵工

文_王 蕾 图_陈亚宁

在濮阳市清丰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处,一座座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砖碧瓦的旧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进入其中,胡同狭窄,曲径通幽,这便是单拐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一次采访让我与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不期而遇,这个普通的革命旧址,却将我带回70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这里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北方局、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区第一兵工厂所在地。在这里,成功制造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92式70毫米步兵炮。邓小平、宋任穷、杨勇、曹里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领导军民抗战,开展整风运动、民主民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发展军工事业,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听着讲解员饱含感情的介绍,我的思绪不禁随着村中蜿蜒的潴龙河悠悠飘远……

1944年9月,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和中共冀鲁豫分局迁驻单拐村。村民们腾出150多间瓦房,供司令部办公和居住使用。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政治委员黄敬等主要领导同志,便在这里深入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和民主民生斗争,同时积极对日军发起攻势,尤其是清丰之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减租减息)运动抓住了发动群众这个中心环节,规模之大、之普遍,进展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路过邓小平旧居,我仿佛看到他面对几千名群众慷慨陈词,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参军、支前和发展生产。

邓小平、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用过的床、桌、水壶、灶台甚至独轮车车轮等,许多旧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依旧保存完好。看着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旧物静静地立在那里,历史的足音就在这静谧中真切地越来越近。

“大炮发射成功了!”欢呼声从一个古朴的四合院中传来,沸腾的气氛让梁枋上黑、白、灰、蓝、红五色彩绘顿时热闹起来,六片隔扇门上的透雕蟠龙似乎也活了。听到消息的单拐村村民敲锣打鼓,杀猪宰羊,纷纷前来慰问兵工战士。

这门92式70毫米步兵炮以技师盖亮的名字被命名为“盖亮号”,其中凝结了战士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没有图纸,盖亮就将样机炮拆卸,用四天四夜画出所有零部件的草图;没有材料,他们就把缴获的火车上的大弹簧、车轮子和道轨拿来改制加工;没有大型锻造设备,他们搭起五米高的架子,吊上一个大锤往下砸……就是这样艰难的条件,战士们一一克服困难,最终生产出这门口径70毫米、射程3500米、重量只有200公斤的大炮。

而这个诞生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的陈氏祠堂,正是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所在地,如今,厦下顶柱上当年安装机器打的圆洞仍历历在目,东西两面山墙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点将台”“应战场”等字迹,这是当年兵工厂的战士们生产练兵时留下的痕迹。从1945年到1948年,单拐村的兵工一厂共生产了7门大炮,其中5门装备了前线部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拐村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命名为省文博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在,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人到单拐村参观学习、凭吊先烈,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风雨七十年,弹指一挥间。硝烟弥漫的战争早已远去,但那一幕幕不屈斗争的历史画面却依旧清晰。

又到初夏,麦浪滚滚,一眼望不到边。伴着讲解员清澈的嗓音,我仿佛看到邓小平同志在麦田里和乡亲们聊天,谈丰收的喜悦,说战争的形势,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有一段难忘的历史,作为曾经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这些旧物静静地守在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追忆那段红色岁月。

猜你喜欢

冀鲁豫革命家兵工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讲座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浅论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工作
浅论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工作
华裔女性传奇:美国革命家陈玉平
向党旗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