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曲壶》的工艺技巧和艺术魅力

2020-08-0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器型泥料宜兴

孟 赟

《曲壶》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的紫砂巨匠陈鸣远的文章《陶器行》中关于宜兴紫砂的描述,其中的意思就是人世间的珠宝玉器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宜兴河边的泥土珍贵。宜兴的古称就是阳羡,“一丸土”就是天下唯一的宜兴紫砂泥料,在宜兴的民间传说之中,对于泥料的来源有着许多的传奇故事,其中有一则就是关于一位异地来的僧人指引大家找到了黄龙山附近的紫砂泥料之后,飘然消失了。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僧人,就在黄龙山矿坑遗址,今天的丁山大水潭旁边耸立起了一尊始陶异僧的雕塑,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雕塑泰斗徐秀棠亲自设计制作。如今每一位来宜兴游览和探寻紫砂奥秘的人们,都会去这里参观游览,看一看历史遗迹,听一听古老传说,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蕴含在紫砂之中的历史韵味和风土人情。在最开始接触紫砂的时候,我们总会把目光聚焦于器型和外观上面,于是自然而然地对设计繁复、色彩丰富的花器和提梁造型的紫砂壶感兴趣,被它们别具一格的形态所吸引。随着慢慢地深入了解才发现,原来紫砂提梁造型竟然和大文豪苏东坡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他的改良之下,提梁壶最终呈现出现在的面貌,并且发展成为紫砂艺术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门类。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曲壶》就是一件非典型性的提梁造型壶,其首创者是由张守智和汪寅仙共同设计制作完成,在1990年的时候,“曲壶”在全国陶瓷设计评比和国际精品大奖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众所周知,“曲壶”的题材是取材于大自然之中的蜗牛形象,此壶壶嘴犹如蜗牛的头部,微微上扬,出水非常流畅,壶身好像蜗牛的身躯,富于变化却又端庄稳重,从而体现出其中的实用功能。壶盖微微鼓起嵌入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上面的方形壶钮惟妙惟肖,拿捏特别的合适。壶把一端从壶口处延伸到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收于壶身中部,所围成的空间又恰似蜗牛的外壳。在我设计和创作《曲壶》的过程之中,我对于蜗牛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做了全面而又细致的研究,在原来经典曲壶器型的基础之上,壶颈之处更加的挺拔,从整体的气韵方面显得年轻活泼一些,同时在上面进行了陶刻装饰,随风摇曳的竹叶栩栩如生,展翅飞翔的鸟儿惟妙惟肖,画面的构图和留白恰到好处,刀法的运用纯熟老练,让人不禁联想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细细端详和把玩此壶,可以感受到其中浓浓的设计感和精湛的技艺水准。此壶造型从小小的蜗牛形态演变而来,通体没有一点点的阻塞之感,十分的流畅完美,特别是曲线的运用可谓是巧夺天工,在细节的刻绘上面精益求精,让人观之不禁啧啧称赞,叹服于此壶卓越的工艺技巧和艺术魅力。

在紫砂艺术之中,我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的是器型的设计了。从动物的形态之中抽象而来的紫砂题材也是屡见不鲜,蜗牛作为我们最为熟悉的小动物,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蜗牛和黄鹂鸟》是一首耳熟能祥的儿歌,其中把蜗牛慢慢爬行,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描绘得非常到位,也让我们感触颇深,以至于没有人会嘲笑蜗牛,都会被它的精神所感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也曾经在《自喜》诗中写到:“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意思是很满意自己的像蜗牛背壳一样的房子还能容身,房檐之下还有燕子的小巢。其中充满了自嘲和乐观主义精神。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曲壶》就是从蜗牛的形态寻找到设计的灵感,加入自己对于紫砂造型艺术的理解和紫砂技艺的运用,希望呈现给大家不一样的紫砂体验,从而更加地热爱紫砂、关注紫砂。

结语:紫砂艺人和专家教授的合作在历史上也是一段佳话,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提璧壶”、“美林壶”、“亚明四方”等等,一直到今天依然是非常经典的器型,得到了后辈的临摹、学习和传承,在此过程之中又不断地丰富和融合,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紫砂艺人有许多是从小就出生在紫砂世家,具有良好的技艺基础,长大后在著名的学府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然后再从事紫砂事业,从而为紫砂艺术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器型泥料宜兴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宜兴釉陶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