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白银地区陶瓷发展史略

2020-08-04陈旭龙张吟玲

丝绸之路 2020年2期
关键词:陶瓷厂靖远平川

陈旭龙 张吟玲

(1.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经济合作局,甘肃 白银 平川 730913;2.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引言

陶瓷,China作为中国的音译,既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实物标本,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自古以来就是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原始文明的发源地。而白银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作为古会州所在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久已闻名遐尔。特别是制陶历史的遗存,更是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寻求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道路,做出了很多努力,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指导下,白银市深入挖掘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陶瓷产业,促进经济转型,现已连续举办五届西部陶瓷峰会暨陶瓷文化节,提出打造“西部陶都”的口号,并为之进行着不懈努力。

一、千年窑火—磁窑沟

磁窑沟在距离平川城区15km的地方,有着宋、元、明、清以至20世纪80年代的瓷窑遗址。根据当地政府组织专家的考证,磁窑沟西起大水沟,东至黑石岘,在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残存着宋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民窑窑址达100余座,自然形成了一座巨大的露天陶瓷博物馆。

磁窑沟地形独特,其四面环山,处于一块近似盆地的范围,四周山脉富含各种优质陶土,红色的是含铁的陶土,黄白色的是高岭土,紫色的是紫砂土。更兼有储量巨大的煤炭和随处可见的山泉。制作陶瓷所需的陶土、煤炭、水源要素俱全。另外,此处地形能保证气压稳定,依托陡峭的山体,使用嵌入式建窑法,修造的烟道直达山顶,有效提高了陶瓷的烧成温度。同时,由于这里濒临黄河,交通便捷,通过黄河可直通陇原腹地,并与丝绸之路相交,这也是本地陶瓷烧制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根据2015年白银市平川区政府相关部门制作完成的磁窑遗址调查报告显示:磁窑遗址由东、中、西3个遗址群组成。其中,东区遗址群发端于宋初,延续至元初;中、西两个遗址群内,元、明、清窑址多达40座,个别保存完整。

关于磁窑沟的最早记录是康熙年间修撰的《重纂靖远卫志》,在这部典籍中,首次出现了磁窑所处的宝积山的相关记录。按该书《打剌赤碑记》记载:“崇宁元年壬午岁,承朝旨筑打绳川……北有宝积山,产石灰、甘铁”。清代陈之骥编修《靖远县志》中记载:“宝积山,俗名磁窑儿,在打喇赤堡北四十里,上有真武庙,下有泉水,有石窝、白垩,垩则烧造瓷器”。

清末同治兵燹和民国初海原大地震,磁窑沟未能幸免,也遭到了重创,但劫后重生,又获得了发展。根据2008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平川史话》记载:“20世纪40年代之前,瓷窑只有任宝善一家窑主,共有2座窑,30多间作坊和5盘制坯的石轮。”之后,磁窑沟还有谢、张、徐三个家族的产业也日渐发展起来,后人有“磁窑四大家”之说。

20世纪50—60年代,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成立,以手工作坊为主的民间陶瓷烧制退出了瓷窑沟的历史舞台。70年代,随着靖远磁窑陶瓷厂搬迁到了现平川区城区,磁窑沟燃烧了上千年的炉火,就此熄灭。

目前,对磁窑遗址考古发掘和相关调查的研究依据,主要来源于裸露的遗址、发掘的瓷器和各类方志的记录。经过白银市对磁窑文化遗址的研究、保护、申报工作,2019年10月16日,白银市平川区小川磁窑遗址(宋至民国)被列为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国前白银地区的陶瓷产业

根据1943年纂修的《靖远新志·矿业篇》记载:靖远煤矿分为四区,甲为磁窑区,其分布以“磁窑大水头为中心,则其东经石沟门至红土洼”,这一带正是陶土产地。在其中专列的“磁土矿”一节详细记载有:“本县磁土产于磁窑,其磁土层厚约二十厘米至半公尺左右,乃石炭二叠纪煤系内之产物,凡有石灰窑二叠纪煤系露出之处,均应有此类磁土存在之可能。磁窑居民全以磁业为生,然所烧制器具多系粗笨之品。业此者有十余户。附近产煤可供燃料。磁土矿质成份甚高,现正研讨改良产品”。同时还记载了磁窑石门沟及红土洼矾矿与石膏矿的情况,并且总结说:煤矿以磁窑及阴洼山二处为最佳。磁窑煤炭之质甚佳,且有焦性,分布亦广,在甘肃不可多得,惟煤层失之过薄,开采不无困难。若以磁窑与阴洼山比较,将来工业发达,磁窑仍占重要之价值。

民国时期,关于磁窑出产瓷器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依据《靖远新志》“输入商品之调查”显示:输入瓷器10000件,单价50元,共价500000元,百分比0.5。

据2003年白银市档案局出版《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记载:1941年,靖远县参加甘肃省第一次生产展览会,送展品中有:炭根1斤,泥泥石1块,泥性壶1个。1942年,靖远县参加省物产、工业、文物、建设联合展览会,其送展的物品中有煤块、砂罐子、盒、粗白小碗等。1946年,煤炭、瓷器产销情况:煤炭为12000吨,销往景泰、海原、会宁。粗碗为10000个,瓷盆为1000个,磁缸为200个,茶壶为1000个。1947年,关于煤矿、瓷器业概况记载:始终民营未经设权,迨至民国三十一年,始呈请设权。其代表一家中有薛兆麟,地址为磁窑儿,主要出品种类为瓷器,当时月产总量约2000个。关于煤炭、瓷器业工厂情况,记有工厂4家,职工总数28人(技术职员8人,普通职员20人),工人总数120人(技术工人20人,普通工人100人)。当时每月产量,煤炭为200吨,粗碗为1500个,瓷盆60个,磁缸70个,茶壶60个。

根据《平川文史资料》“四十年来平川地区商业活动发展概况”记载:宝积山一带和曾建过三邑县的打拉池等地方有商贸活动。其活动方式大多为小商贩的以物易物,较为简单。磁窑出产的缸、碗、盆、罐,宝积山、磁窑两地的煤炭,打拉池、水泉一带的土特产二毛裘皮、大枣都是省内外商人和用户所涉猎的对象。外地来的小商贩以带来的布料、茶叶,食盐、火柴等日用杂货,换取磁窑、宝积山的陶器、煤,水泉、打拉池的二毛裘皮、大枣、大黑瓜籽等。有的商贩长期固定在一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商号,从事大宗的商品交易活动。

三、建国后白银地区的陶瓷产业:靖远陶瓷厂

(一)靖远陶瓷厂的初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陶瓷业的发展,白银陶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2年,靖远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到磁窑建立磁窑陶瓷互助组,初期有成员16名。到1955年,组员增加到26名。1956年,成立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1958年4月,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由集体企业转变全民所有制企业。当时主要生产粗瓷大缸、粗碗、盆、碟等民用黑陶产品。以满足当时人民生活物资匮乏的需求。

1963年陶瓷厂成立“细瓷组”,试验细白瓷,人员不足十人,技术力量单薄,主要产品有:茶壶、笔筒、花瓶等。由于原料、工艺技术等原因,产品白度、亮度很差,这是靖远陶瓷厂细瓷生产的初级阶段。

1963年8月,陶瓷厂抽调乃学义、滕宗汉和张成仁3人至宁夏石嘴山陶瓷厂学习陶瓷新技术,3人返回后,建立了一个小型烤花窑,同时细瓷组也安装了一台制碗机,实验机械制坯,工艺有一定的进步,产品有碗、杯、碟等,批量很小。

1964年,甘肃省轻工厅派下属科研所硅酸盐组工程师朱思振、付树芳、姚玉俭等4名技术人员来厂协助工作,从技术、理论方面给予陶瓷厂很大支持。同年从东北营口引进陶瓷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批量生产。当年厂里成立细瓷车间,下设原料、制碗、注浆、模型、烧成、绘画6个班,产品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当年,甘肃省外贸公司派员工李寿昌来厂指导工作,带来了广交会出口陶瓷样品“裕丰壶”成套咖啡具进行试制,但由于技术原因,并未投产。同期,省日杂公司派陶瓷专家王文寿驻厂指导,带来的样品中有景德镇生产的各种茶具、烟具、餐具,提高了产品的花色品种,并投产上市。当时的主要产品有:四合壶、宜兴壶、莲子壶、气球壶、大小龙碗、苏式碗、酒具等。

1965年9月,陶瓷厂组织李玉培、张成仁、魏其海、徐学勤、高清泉、薛占勇6人赴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参观学习。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加上省轻工厅、省轻工科研所、省工艺美术公司、省外贸公司、省日杂公司等单位、部门的指导协助,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投向市场后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同年企业被评为西北五省“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先进企业。

至1972年,原有磁窑沟已不能满足企业扩大的需要,省轻工厅决定搬迁,按照当时办厂子要“山、散、隐”的备战原则,国家投资500多万元,在现平川区政府驻地选址,新建厂房,厂名也由靖远磁窑陶瓷厂改为靖远陶瓷厂。此次迁址建起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隧道窑,配套建设原料、制碗、细瓷、粗瓷、绘画、机修等8个车间。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工人也达到1000余人。产品有细瓷系列、盘碗、粗瓷等系列。

1980年,靖远县将陶瓷厂上交定西地区,成为定西地区靖远陶瓷厂,升格为县级企业,并与靖远炼铁厂合并。同年成立陶瓷研究室,开发新产品。期间研制出的新产品有:甘肃黑釉、稀土、镨黄、骨灰瓷、滑石瓷、宝石瓷等,设计制作各种茶具、咖啡具、文具、酒具、烟具等一百多种。其中仿古彩陶出口日本、东南亚;汉马酒具于1984年获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销会优秀设计奖;梅花文具荣获甘肃省轻工产品设计三等奖;六头振兴茶具于1985年荣获甘肃省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

1984年6月《甘肃日报》刊发通讯《订货创两届展销会最高记录 我省旅游工艺品在首都展销会最高记录 我省旅游工艺品在首都展销受欢迎三种产品获大会优秀奖七种产品获表扬奖》:这届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联合举办的展销会,历时一月零五天……我省参加这次展销的共500多件,订货踊跃,共成交1342万元,为国家经委原下达205万元任务的六倍多,开创了我省历届展销会订货的最高记录。

1985年10月,随着白银市的成立,定西地区将靖远陶瓷厂转交白银市政府,成立白银市靖远陶瓷厂。1985年后,靖陶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责任制体系,打破单一的固定工形式,实行以合同工为主的多种用工形式,企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厂工人达到7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人。

(二)靖远陶瓷厂的辉煌

1995年是靖远陶瓷厂历史上的关键年份。这一年的陶发一号文件为《关于开展1995年“腾飞千盏彩灯”大展赛的安排意见》,其主导思想是:反应广大职工为实现95年腾飞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及反应我厂职工为振兴企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一年也成为靖远陶瓷厂历史上的“腾飞之年”。

这一年靖远陶瓷厂的事迹频频见诸报端。4月14日,甘肃省省长张吾乐视察厂区,观看了该厂引进意大利100m2彩釉墙地砖和老厂的生产车间,肯定了靖远陶瓷厂的工作。当月《甘肃经济日报》发表了两组系列文章,《迎接新挑战》、《靖陶振兴关键在于“三军”用命》。5月刊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白银市靖远陶瓷厂厂长陈虎》上、中、下长篇报道。7月19日,该报登载《白银市靖远陶瓷厂产品简介》中指出:白银市靖远陶瓷厂为适应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挖潜改造和技术革新,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成为全省陶瓷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力量最为雄厚,效益最好的生产厂家。产品发展到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耐用材料、包装纸箱、陶瓷熔块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单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1994年,又投资6000多万元,引进意大利唯高公司生产的具有国际上90年代先进水平的100万m2高档彩釉墙地砖生产线,1995年4月份投产,将为企业增加年产值2600万元。文章说:过去的一年,靖陶人坚定销售战略,重视加强销售网点建设和销售队伍建设,为销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销售工作走向了正规化、健康化和规模化。1994年,面对疲软的市场,他们及时调整了销售战略,提出了“东缩西进”的战略方针:“东守川陕,中占甘肃,西进新疆”,来巩固、坚守和发展根据地。并且提出:随着兰新复线的建成,亚欧大陆桥的即将开通,为靖陶产品向西延伸渗透国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西进”正是一种广义上的争夺西部、国内外市场的战略。深有意义的是,二十多年后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令人不能不佩服当时靖陶人的眼光。

在产品质量方面,靖远陶瓷厂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严把质量关,使产品以其质优、物美而享誉西北,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从1991年开始,该厂生产的格威牌152×152精陶釉面砖连续四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94年被省政府评为第四届艺术节名优产品展览金奖产品、甘肃省首届名牌产品。卫生瓷和外墙砖分别荣获银奖,并成为艺术节指定产品,开发的仿古彩陶系列餐具连续4年被出口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外商的好评。

1995年6月14日《甘肃日报》报道,甘肃省劳动模范,靖远陶瓷厂厂长陈虎带领全厂职工,经过6年多的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5年共实现利税1310.59万元,其中利润501.86万元,年均100余万元。

1995年11月2日,《甘肃经济日报》发表《成功自在尊主人,创业终由道力强——靖远陶瓷厂思想政治工作纪实》,文中总结道:靖远陶瓷厂由衰到盛的转机充分表明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于燃烧的灵魂和穷则思变的心。而职工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思想工作这个强有力的手段。这一点,对如今的靖远陶瓷厂来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经验,一件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文章凝练出创造性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感情投入,晓之以理,领导表率作用以及用制度来约束。11月8日,再次发表《昔日没人要,今成紧俏货——靖陶卫生瓷饮誉西北》,文中说:靖远陶瓷厂通过开展“以质量雪耻,以质量争荣”活动,卫生瓷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使昔日的滞销产品变成了今日的紧俏货,在西北市场供不应求。作为我省最大的建陶企业,靖远陶瓷厂把产品质量当成企业生存的头等大事来抓。针对卫生瓷生产存在的问题,改造了窑炉,聘请全国建陶行业的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指导,对釉子的配方进行新的调整,因而使卫生瓷的优等品率大幅度提高。目前,靖陶卫生瓷的白度已超过唐山的卫生瓷,在全国首屈一指。理化指标方面,吸水率低于国家标准,仅为0.5~3%(国家为5%),并且在隧道窑的产量上创全国最高记录,从8月份起,使多项一直亏损了20年的生产项目一举扭亏为盈,产品达到15—29万件,产品供不应求,畅销西北五省区。为了改变西北市场上卫生瓷全为低档产品的局面,靖陶从唐山引进“7301”和“8301”等中高档卫生瓷产品,已批量投入市场,第二年将大量生产。同时,靖陶还积极试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连坐式坐便器,以使自己的卫生瓷产品更加丰富和完善。

以上两篇报道,记者不吝溢美之词,无论“行业最大规模,品种齐全,技术力量最为雄厚,效益最好”,还是“已超过唐山的卫生瓷,在全国首屈一指”,在今天看来,靖远陶瓷厂足以当得起辉煌二字。

1995年,《中国建材报》、《工人日报》、《工商报》都开始关注靖远陶瓷厂。《工人日报》的标题为“以优质占领市场”,开宗明义地说:“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白银市靖远陶瓷厂,靠质量过硬的产品不断拓宽市场,使产品供不应求,主导产品釉面砖已实现连续三年库存为零”。还对全厂情况进行了介绍:“靖远陶瓷厂是甘肃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目前共有职工2300多人,生产内墙釉面砖,彩釉外墙砖、卫生陶瓷、日用陶瓷等四大类300多个产品”。特别感人的是,文章写到:为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他们在厂内开展了“重塑靖陶人形象”和“以质量重振靖陶人雄风”等活动。该厂在工资待遇方面对临时工和正式工一视同仁,对多数在艰苦岗位上的临时工质量标兵还采取转为正式工的奖励方法,从而大大增强了临时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促进了产品生产的高质量。

“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甘肃日报》1995年6月23日的《靖远陶瓷厂从困境中崛起》一文,从“摆脱困境,共图振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领导廉洁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几个方面生动说明了靖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中,“产品已行销甘肃、四川、宁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并在兰州、白银、西宁、天水和银川、成都等地建立了办事处和经销部”。这一段话令人生出无限感慨,因为从民国时期有18省人在磁窑沟谋生到1995年产品行销18省,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靖陶人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1995年10月24日,《甘肃日报》两次以《动力源于凝聚力——靖远陶瓷厂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为题,总结靖陶快速发展,八个分厂的产品远销国外的成功经验。文中说:拥有2800多名职工的靖远陶瓷厂,在近年的快速发展中悟出一个哲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效益犹如企业主轴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双轮并进,企业方能快速发展。

为了更真切地追寻辉煌背后的艰辛,我们可以通过1995年靖远陶瓷厂现存的相关文件看到当时的部分情况。陶发14号《关于加强品牌产品的宣传通知》:格威牌釉面砖继94年被评为省优、94年第四节中国艺术节大会上被评为金奖后(名列榜首),又被确认为首批甘肃名牌产品,《中国经济报》、《中国质量报》也将向全国发布公告。

陶发29号文件《关于申请1994年度3%奖励晋级的报告》:“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75万元,较市上下达的1900万元增长19.74%,比93年的1805万元增长了26.03%。销售收入2280万元,超额14%完成了计划,货款回收率达到了96.95%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5615元,超计划3973元的31.3%,比去年的4127元增长了34.6%。实现利润60.2万元,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任务。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完成日用陶瓷59.62万件,超计划为59.23万件的0.7%,比去年的48.75万件增长22.3%;卫生陶瓷完成12.89万件,超计划12.66万件的1.8%比去年的5.06万件增长154.7%;釉面砖完成2129万片,比去年的2007万片增长6.1%;墙地砖完成3244万片,超计划2866万片的13.6%。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日用合格率达到92.9%,超计划88.67%的4.8%,比去年91.54%提高1.5%;卫生陶瓷合格率达到85.4%,比去年的68.67%提高了24.4%;釉面砖合格率达到93.18%,超计划91.4%的1.9%,比去年的92.34%提高了0.9%;墙地砖合格率达到94.88%,超计93.4%的1.6%,比去年的93.8%提高了1.2%。1994年我厂“以质量雪耻 以质量争荣”的目标又ー次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赢得了荣誉。釉面砖在93年取得省优产品的基础上,94年又被中国第四届艺术大会列为金奖,而且位居榜首。同时,外墙砖也被评为银奖,位居榜首,卫生瓷被评为铜奖。这些成绩是通过全厂广大职工的吃苦耐劳,齐心协力,奋发拼搏得来的,也是来之不易的。为了激励和表彰职工中骨干力量,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厂走向兴旺发达之道,特向劳动局申请94年度3%奖励晋级的指标。”

陶发45号文件《关于成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根据省体改委12号文件精神,我厂被确定为甘肃省现代企业改革试点企业。

陶发42号文件《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经4月24日第六次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租赁红旗山造纸厂并改制为白银市靖远陶瓷厂第八分厂。

以上文件可以看到当时的靖远陶瓷厂发展迅速,拥有8个分厂,职工2300多人,产品行销西北,为当时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举步艰难的靖远陶瓷厂

1997年,对靖远陶瓷厂而言,是艰难的一年,但这也是我国国有企业经历大规模改制普遍面临的问题。当时的靖陶由于需要转换机制、调整机构,面临职工安置、费用拖欠、经营债务、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困难职工社会保障、改制后企业融资困难等大量问题的存在,使得靖陶进入了工人下岗、企业破产的境地。

我们可以通过靖陶1997年2月28日发《责无旁贷励精图治——关于“质量救厂、科技兴厂”的重要文件》来感受当时靖陶人的期盼和担当。文件从一分厂、七分厂、外墙砖车间、釉面砖车间、卫生瓷车间、耐火分厂、粗瓷分厂、熔块分厂、有关保证质量的措施、纪律保证等14个方面,列出了100条内容,对全厂生产、研发、产品质量管控、职工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提出了奖惩措施,责任人员安排。

一、一分厂:1.全年实行总进等、优等品率和工资奖金总额挂钩制。2.瓷质印花砖投产。3.试验瓷质渗花砖。4.试验水晶釉陶质地砖。5.储坯车务必于三月底投入正常运行。6.印花机、窑炉、压机、煤气四部分实行半年重奖制。7.生产瓷质外墙砖。8.试验上土法抛光瓷质砖。9.3月5日前完成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措施。

二、七分厂:10.试上水晶釉印花内墙釉面砖。11.红坯釉面砖上好底釉,消除色差。12.试验上200×200彩釉地砖。13.现有压机改用胶膜试验。14.红坯釉面砖降低熔块比例。15.质量控制点网络的定点、控制点措施。16.红坯釉面砖一级品率达80%,外墙砖一级品率达88%。

四、釉面砖车间:22.全力抓好一级品率。23.青坯储量。24.坚决完成除尘设备。25.质量控制点网络的定点、控制点措施。

五、卫生瓷车间:26.新产品304座便器2月20日开始投入批量生产。27.下决心上连体座便器。28.304坐便、连体坐便,7301格瓦斯产品包装上档次。29.3月10日开始,凡能上色瓷的产品全部上色瓷。下决心把卫生瓷一级品率搞上去。30.卫生瓷一级品率4月份达到50﹪,31.卫生瓷质量控制点务必于2月5日前完成。32.细瓷产品上档次。新出茶具、酒具各一套,要求做到“四新”,即:新白度、新造型、新贴花、新包装。33.扩大细瓷产量。34.上仿古彩陶。35.上中档花盆。36.购买节电烤花窑。

六、粗瓷分厂:37.质量控制点的定点、控制点措施。38.从3月份开始,各类产品的一级品率较去年增2个百分点。

七、耐火分厂:39.搞好轻质保温砖的批量生产。40.盖板砖在依据质管科提供的理化指标、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项科学数据下,3月份完全达到山东质量水平。41.硅碳板在依据质管科提供的理化指标等各项科学数据下,从3月份开始。

八、熔块分厂:42.提高熔块烧成质量,延长熔融时间。43.降低熔块成本。44.研究烧制釉面砖(白坯)熔块。45.研制水晶釉熔块。46.质量控制点网络建设。

九、其他质量有关问题:47.原料、原煤、化工原料进厂质量问题。48.认真解决野蛮装卸问题。49.认真解决包装质量问题。

十、有关保证质量的措施:50.坚决推行质量事故加倍扣罚制。51.质量事故追究制。52.质量损失赔偿制。53.风险金重交制。54.质量保证金制度。55.考核单位的被考核制。56.推行强行下岗制。57.开展“一周质量尖子”、“一月质量尖子”、“一季度质量尖子”评比竞赛活动。

177****8072:啊啊啊!求上墙!借楼表白王靖淞的反义词,王靖淞你个笨蛋,我早看你不顺眼了!居然还有人说我喜欢你,哼!

十一、总工程师办公室:58.实验室。59.办好《靖陶科技动态》。60.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档案。61.掌握全厂质量工艺控制点及控制措施。62.对技改项目全部签订责任书。63.组织召开工艺技改调度会。64.协调好科技人员的衣、食、住、行特别是搞好工作服务。65.考核实施项目攻关于工资奖金挂钩制。66.夭折项目、误期项目一律按50%赔偿。67.攻关项目新增利润按25%回报。68.按月或按季下达由总工、副总工签发的配方、工艺参数。69.搞好职称评定。70.职工培训计划。71.提出岗位比武计划。72.八月份开展陶瓷知识竞赛。73.建立健全完整的技术档案。74.对外聘工程技术人员一季一访问。

十二、关于环境美化的问题:75.一分厂主马路两旁必须达到绿树成荫,树墙垂直的效果。76.总厂内主要是补树。77.七分厂植树绿化工作自行安排。78.实行车间、科室花卉大比赛。79.办公楼装饰。80.保持厕所干净。81.死角卫生彻底清除。82.要求单身宿舍干净、整齐、面貌焕然一新,四月底完成全部土建工程。83.要求四月底完成场外第二条马路的土路铺垫。84.科室、车间工作目标上墙。85.实行环境卫生天天查制。86.厂区内设计两块大宣传牌,以宣传当年工作目标、计划为内容。87.工会门前喷泉修复。88.公楼前修小型彩灯喷泉。

十三、纪律保证:89.严肃劳动纪律。90.严肃门卫纪律。91.严肃佩戴上岗证纪律。92.严肃穿工作服上岗纪律。93.单身宿舍管理纪律。94.工作复答纪律。

十四、其他事宜:95.整顿住宿及住房。96.整顿做操纪律。97.开放图书馆。98.坚决实行科室月工作计划制。99.上述条款如与前次报告、文件相冲突时,以此次文件为准。100.未尽事宜,待后补充。

四、白银地区陶瓷产业的新生

进入21世纪,白银把发展陶瓷产业作为实现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从创新体制入手,在对原有国营陶瓷厂进行改制,实现民营化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各地客商投资建厂,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白银地区陶瓷产业又走上了健康、稳步的发展之路。

1997年12月由原靖远陶瓷厂粗瓷车间经过改制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白银陇烨陶瓷厂,企业运行4年后,于2002年1月再次经过改制,成为白银市第一家由国有企业改制成功的民营企业。陇烨陶瓷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000万元,现有较为先进的生产窑炉3条,设备100多台(套),试验仪器50多台(套),下设5个职能部门,1个陶瓷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生产车间。现有职工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30名,省工艺美术大师1名。拥有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产品涵盖两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主要为日用陶瓷、园林、陈设艺术瓷。产品主要销往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质量在西北地区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

2002年6月,已破产的原靖远陶瓷厂墙地砖厂通过整体拍卖的形式,移交民营企业白银新乐雅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先期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三条地砖生产线,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随着企业稳步发展,2017年,企业搬迁至平川经济开发区南区工业园,总占地面积330亩,现有员工35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6人,形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高端建筑陶瓷产品的现代化建陶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年产800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全部采用国内领先水平的陶瓷生产设备,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

2005年3月,温州客商投资2600万元于平川区中区工业开发区兴建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创造了当年投资开工、当年建成投产的平川速度②。公司占地80亩,解决100余人就业。2009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三期项目建成投产,日生产高档地砖1000多平方米,填补了当时西北地区生产高档地砖的空白。2018年,由于企业经营问题,现处于停产阶段。

2009年,泰瑞陶瓷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占地面积81731平方米,建筑面积48360平方米,于2010年11月20日正式投产。年产600万平方米陶瓷墙地砖,年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2016年5月,公司生产的地砖“宝川”商标品牌被甘肃省工商管理局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川鹤”商标品牌被评为“甘肃省知名商标”。

2010年,山东投资商在平川建设白银山川陶瓷有限公司,企业占地118亩,其中项目一期建成内墙砖生产线一条, 投资5288万元。2013年产值8000万元。2018年,“大漠陶瓷”品牌推向市场,配套建设一站式直营展厅1700平方米。截至目前,公司有岗位工人270人,管理人员3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大专以上文化15人。生产设备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大吨位压机和自动化窑炉生产线,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计量等技术装备齐全。

2015年,投资9000万元的白银市煜恒陶瓷有限公司落户平川,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24299平方米。其中原料球磨、产品成型干燥、烧成检包、技术研发等主体建筑20568平方米,同时配套天然气站、废水处理、变电所及给排水等附属设施。公司建设年产180万件园林和艺术陶瓷生产线一条,采用国产成型设备,利用当地的工业废渣、煤矸石和铁矿尾砂为原料生产。

2014年,甘肃恒大陶瓷有限公司落户白银市靖远县刘川工业园,公司占地746亩。恒大陶瓷历时5年建成了内墙砖、抛光砖、抛釉砖及通体瓷抛大理石等高档砖生产线。公司选用意大利陶瓷生产设备,建设全自动化300mm×600mm、300mm×800mm系列陶瓷墙砖生产线。2017年建设800mm×800mm系列高档地砖生产线。2019年投资2000万元引进全抛釉高档地砖设备,主要生产钻石釉高晶石、通体瓷抛大理石等产品。公司现年生产优质陶瓷2500万平方米,销售额达5亿元。公司注册商标“伊诺特”、“大唐风范”被评为“中国著名商标”。公司现有员工1000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292人,解决本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53人就业。

甘肃嘉华陶瓷集团成立于2012年4月,其前身为白银嘉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初,公司投资5971万元,建成利用工业废渣生产800万平方米的西式瓦生产线一条,当年实现销售额1亿元。集团公司现下辖白银嘉瑞陶瓷有限公司、白银嘉鑫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白银嘉礴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现有员工920人,管理及技术人员120人。白银嘉瑞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3928万元,拥有利用工业废渣年产500万平米西式瓦生产线一条,年销售额6000万元;白银嘉鑫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1.5亿元,拥有利用工业废渣日产3万平米陶瓷内外墙砖生产线一条和西式瓦小件生产线两条,年销售额2.1亿元;白银嘉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注册资金8000万,投资1.5亿元建设利用工业废渣日产3万平方米全抛釉地板砖生产线一条。

五、“西部陶都”之路

(一)白银平川陶瓷研究中心成立

白银平川陶瓷研究中心(平川陶瓷研究院)始建于2009年,2012年经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正式挂牌成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建制。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制定本地区陶瓷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陶瓷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2名、陶瓷技术人员5名。另外聘请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中心高级顾问。中心现有各类设备37台(套),基本能满足原料化验、产品试制及部分产品检测的需要。

中心立足于白银资源优势,依托“平川艺术陶瓷工作室”,在“平川新彩陶”、“鹯阴瓷”的打造和黑瓷、艺术釉、紫砂等产品的开发上取得了初步进展。已研发出国内独有的“窑变珊瑚釉”系列产品,在“丝绸之路”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上获金奖,在甘肃“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上荣获优秀奖。

(二)举办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

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是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主办,平川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重要陶瓷行业盛会,自2009年8月开始,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引导力的品牌节会。

首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于2009年8月19日—20日举办,节会主题为:开放、开发、合作、共赢,节会宗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转型”,以打造“西部陶都”、建设中国西部陶瓷物流基地为目标,按照“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城市转型、打造经济强区、推动科学发展”这一总体思路,坚持“开放、开发、合作、共赢”的主题,通过举办节会,定位平川陶瓷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平川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充分利用节会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机遇,对外宣传推介平川,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提升平川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内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努力将峰会打造成在国内陶瓷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和区域辐射作用的品牌节会。来自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等18 个省市主要陶瓷产区的专家、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等700多位来宾参加了此次盛会。峰会期间举办了高峰论坛,颁发了中国陶瓷行业信誉等级和知名品牌证书,挂牌成立了中国平川陶瓷研究院,举办了平川陶瓷文化历史和陶土资源展览等活动。

第二届峰会于2011年8月19日—20日召开,节会主题为:承接、转移、合作、共赢,节会宗旨为:展示资源优势,弘扬传承陶瓷文化,宣传投资环境,提升平川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交流与合作,承接东部陶瓷产业转移,推进陶瓷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建设中国西部专业陶瓷工业园区,打造“西部陶都”。此次节会的来宾包括保育钧、陈帆等国内陶瓷行业资深专家和各大陶瓷产区专家学者、陶瓷企业家、协会商会、友好县区代表,媒体记者共1300人。峰会期间召开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扩大)会议;举办了高峰论坛;“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开展了了全国名牌建筑陶瓷和卫浴陶瓷产品展、全国著名企业工艺美术陶瓷产品展等系列活动。

第三届峰会于2015年10月9—10日召开。节会主题为:多彩丝路、陶醉平川,节会宗旨为:展示丝路陶瓷文化,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优化平川陶瓷产业,持续打造“西部陶都”。国内部分陶瓷产区的专家学者和中国陶瓷行业知名企业代表等600多位来宾参加节会。本届陶瓷峰会举办了以“一带一路与西部陶瓷发展”为主题的峰会论坛;召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会议;举行甘肃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授牌活动;举办了“丝绸之路”主题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何鄂及甘肃雕塑家作品邀请展、甘肃籍陶艺家作品回家展、磁窑文化遗存展等展览;展演了大型舞剧《寻梦彩陶》;播映了《西部陶都 多彩平川》宣传片。

第四届峰会于2017年8月23日—24日召开。节会主题为:多彩丝路、陶醉平川,节会宗旨为:搭建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丝路陶瓷文化,凝聚陶瓷产业发展智慧,推动陶瓷产业融合发展,对接“敦煌文博会”及丝路沿线城市陶瓷市场,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陶瓷产业黄金段,为打造“西部陶都”提供新动能。节会上,平川区政府与陕西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福建德化县与白银市平川区缔结友好县区;福建晋江工艺美术学院与甘肃平川陶瓷研究中心签订院校合作协议。峰会期间举办了高峰论坛,召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会议,开展陶艺作品展出和拍卖等活动,启动陶瓷艺术家平川采风交流,举办了平川中小学生陶艺创作大赛等系列活动。

第五届峰会于2019年8月19—20日召开。节会主题为:多彩丝路、陶醉平川。节会宗旨为:搭建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展现丝路陶瓷文化魅力,凝聚陶瓷业界发展智慧,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陶瓷产业黄金段。节会期间举办高峰论坛,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会议,陶瓷艺术家采风交流活动及陶瓷艺术作品展览;开展了中小学生陶艺创作大赛,“平川陶瓷”地理证明标志发布,平川陶瓷品牌展示,“诗情瓷韵颂祖国”系列文化活动。

(三)白银地区陶土资源的调查

2004年,佛山陶瓷学会、佛山市科学技术学会做出的《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评估报告》对平川自然环境、交通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政府服务环境综合评估显示:在平川地区发展陶瓷工业,具备较好客观条件。首先,西部大开发将加大西部的基本建设投入,建筑卫生陶瓷的需求必将在西北部形成新的市场,加上珠江三角洲产业迁移和山东地区运输成本上升,电力紧张,对平川地区吸纳外来资金和技术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这可以讲是“天时”。其次,在市场角度上分析,华南有佛山、福建产区,华北有山东产区,西南有四川夹江产区,但西北目前刚好缺乏陶瓷产区,平川的兴起正好填充这个空缺,加上平川地区有丰富的陶瓷资源、电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可以讲是“地利”。再次,平川地区实际上有多年的陶瓷生产经验,已经形成一支具有陶瓷生产操作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作业队伍,再加上白银市及平川区政府思想开放、作风务实、决策科学,以及提供最优惠的政策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可以讲是“人和”。最后,平川区的陶瓷产业发展应该以西北五省为销售市场,以中低档产品为起步,以本地和外地投资者共同投资创业为产业群,以本地资源和外来技术结合为优越,以共同互利、改善就业为宗旨。通过吸取其他陶瓷产区的发展经验,在发展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平川区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一个陶瓷新基地。

2009年,甘肃煤田地质局133队对平川区范围内十个资源区的陶土资源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对周边14个市县(区)的陶土资源矿点状况进行了必要的调查,编制完成《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及周边地区陶土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平川地区具有丰富的陶土原料矿产资源,平川周边地区也有大量的陶土用资源,无论品质上和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各种陶瓷制品生产的工艺条件和技求要求。其高岭质粘土岩储量丰富,颗粒细腻,具有良好的技术加工性能和物理性能,完全能够满足各类陶瓷制品配方对粘土品质的需求。紫砂土在平川区境内开采方便,土质优良,可塑性和结合性很好,工艺性能经适当调整,很适合开发生产紫砂类系列产品。

2010年,国家轻工业陶瓷质量监督检测唐山站做出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地区及周边区域陶瓷原料资源分析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平川地区陶瓷原料的资源状况是,品种多样,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开采方便,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都集中在平川区境内,少量的辅助用料也可在平川区周边地域得到满足,因此平川地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陶瓷工业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储备,从而具备陶瓷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陶瓷原料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必将推动陶瓷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早日实现平川地区以陶瓷作为未来支柱产业的构想。

(四)打造平川陶瓷小镇

平川陶瓷小镇是依托现有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建设的集文旅、研发、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项目规划占地约1800亩,概算总投资约25亿元。定位为西部陶都文化重镇,以着眼现代陶瓷,区别传统陶瓷的特点来谋划建设。

前期建设在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原有厂区开展。主要是将原厂区内部主要道路和东西两座山丘进行景观改造,形成多条有序的景观廊道。对入口的旧厂房进行功能置换,改造成陶瓷博物馆、陈列馆、文化步行街等。平川陶瓷小镇文化产业由基础产业、特色产业、引领产业和突破性产业四大部分组成。文化产业园划分为文化艺术商业片区、配套服务设施片区、创意景观休闲片区、陶瓷体验娱乐片区、创意创作休闲片区、陶瓷生产加工片区六大功能区。

六、结语

传承千年的磁窑遗址,积蓄了近半个世纪的能工巧匠,储量巨大的陶土原料,西北第一条高档抛光砖生产线,西北第一家陶瓷企业集团,艺术瓷“陇瓷”跻身中国名瓷,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称号,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成为陶瓷文化、科技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平台。

白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重大布局,勇担转型跨越重任,勇攀陶瓷产业发展高峰,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西部陶都”集聚了新动能。这一切的努力,使白银陶瓷逐步走上了自主创新、占据行业制高点的转型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陶瓷厂靖远平川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靖远羊羔肉:华夏饮食中的一朵奇葩
冬去春来
好吃的饺子
夹江陶企数量将缩减至50家节后部分厂家调价
攀岩
“靖远羊羔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潮州市8家陶瓷厂工人手外伤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分析
探访石湾美术陶瓷厂
平川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