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指南针”

2020-08-03罗鹤军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4期
关键词:渔人指南针读书笔记

罗鹤军

·推荐理由·

《读书这么好的事》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所著,张教授曾著有《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的前半生》《栖居与游牧之地》《迷恋记》等作品,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2018年,我在苏州半书房暑期教师阅读会上初遇此书,对于我近两年的讀书、写作有很大的启迪与帮助。

读了,再说。这本书堪称我的阅读“指南针”,我读了不下十遍,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阅读此书,可以重新理解阅读是怎么回事,学到必需的阅读策略,打开阅读视窗。读完此书的那一刻,你不再孤独,也不再“孤读”,你会欣喜地发现你走过的阅读之路、你所经历的阅读体验、你没有表达或者无法表达的阅读快乐,作者都一一替你说了出来,当然还有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火花、新的光芒在照亮你阅读前行的道路。

经由此书的阅读,可以逐步打开自己的心智空间,真正体验到读书是这么美好的事。因为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走一步,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每到达一个目标,都会处于不同的境界。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书中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经过感觉的门廊,通过想象力的天井,进入你的心灵空间。

读书不仅带来心智空间的拓展,而且引进了另一种时间——读书时间,翻开书页,就从表面的、平淡的物理时间,进入到一个人独有的与书对话和交流的深层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一个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

·阅读体验·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只要他活着,就会想读书。每本书都是安静的,书中的文字也是一样。当你翻开了书,进入到文字所营造的世界里,就会发现一个逐渐开阔、逐渐敞亮、逐渐恢宏的精神世界。

探寻书中“黄金”

作者张教授说:“书中的真正价值需要你去发现,这就像大自然中的黄金需要发现一样。你所探寻的黄金是作者的心灵或思想。你的丁字镐就是你自己的心血、机智、学问,你的熔炉就是你自己的会思考的灵魂。”只有克服了困难所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新事物,体会到以前没有体会到的新感受,激发了以前没有激发起的新思想。一言以蔽之,读书就是开阔我们生命格局的精神挑战之旅。

世界在变,自己也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第一本书开始阅读,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写起,从第一节课开始上起。万事开头难,每日里读书、做事、上课有一些体会,我及时地、认真地记录下来,让思考更有条理,让表达更清晰,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把经典书读成工具书,在阅读中寻求新的突破与改变。我利用寒假时间重读2019年读过的书,选择、掂量、考评出几本重要的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读过的书还需要加深理解和思考,融入自己的血脉和思想之中——

《教育的目的》的作者是怀特海,他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这种知识要么本身必须是新知识,要么必须是在新时代新世界里的某种创新的运用。不管怎样,必须设法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新意,就像跳出水的鱼一样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堂教学要努力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去感受、去发现。教出新意,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自己也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快乐。学者的作用就是在生活中唤起智慧和美。

《文章例话》的作者是叶圣陶,他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写作要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意思,读书、写作应该和呼吸一样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张新颖教授说:“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打开自己,发现未来,发现更新的世界。为什么之前没有这种眼光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学力、经历、阅历之所局限,是经典在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眼界与境界。”有的书一读而过,有的书可以藏诸久远。一读再读的书是书中的精品,经典的书籍是我们的老师,安静地、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成长与发现。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作者认为古老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是最好的精神。抄写和背诵这样传统的学习方法在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一些经典或重要的篇章需要熟读成诵。熟读和背诵是为了从中汲取更多的、更好的人生养料。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理解发生了、加深了,渗透和影响发生了、加深了,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遇到好的文章应该背诵与积累,将优秀的文化因子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以此丰厚自己的文化修养。我的朋友吴小健勉励我:“优秀的经典文章要大声朗读,争取熟读成诵。叶圣陶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加深理解,要化在自己的血液里,并且融为身体的一部分。”

诵读的快乐与收获只有自己才知道。去年秋冬时节,我在学校师生诵读比赛的间隙为大家诵读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等经典文章,很多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惊讶和赞叹。其实我可以站在讲台上连续大声背诵两个小时不同的文章,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乏味。我认为将有些文章熟读成诵,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当我看到类似观点的文章时,下意识地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联系与比较。当然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改变我原有想法的文章,这样对我的启迪与帮助会更大。

我将陶渊明的奇文《桃花源记》熟读成诵,背得滚瓜烂熟,可以加深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意蕴。不过仅仅能够倒背如流是远远不够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思考、发现。诵读久了,我发现渔人遇见桃花源的经历与我们读书求知进阶的经历非常相似。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复前行”“复行数十步”,在不断地探索,孜孜以求。终于,渔人自己主动探寻的好奇心和不断寻觅、欲穷其林的行动促使他遇见美好、遇见桃花源。

关于这一点想法,我曾经与何伟俊老师交流过。何老师告诉我,他在诵读《桃花源记》的时候也有类似的阅读体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会给你惊喜,会给你新的发现,帮助你打开新的可能性。最近閱读张文江先生的《古典学术讲要》,张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一篇文章《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张先生的文章我没有看过,但看到这个题目,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天空,这又是一种阅读经典的新视角。我理解的渔人探寻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建设性的。而文章结尾的问津者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随其往”的那个人是被动的,因此他们很快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与传说中的桃花源失之交臂。经典总是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探求,他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们,需要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于渔人来说,遇见桃花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无论时间、心境还是探寻的目的都不一样。抑或渔人这个人都不是先前的那个渔人了,他探寻的目的不再纯粹。所以,遇见美好是一种偶然性,又是一种必然性。

行文至此,想起十年之前,吴小健老师在苏州吴江宾馆的灯下大声诵读的情景。不是吴小健老师读书勤奋,而是好的文字在促使优秀读者放声朗读。那一刻,他读到的一定是极佳的文字,通过发声的诵读,与文字、与作者融为一体,感受语言的美好,感受作品的魅力,感受作者的胸襟和情怀。诵读,将自己的心血融入作品之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读书感受、读书体验、读书思考的过程。

深度阅读的读书笔记

读书要做读书笔记,否则近似于没有读过。“从长远一点看,做读书笔记是减轻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为以后节省时间和精力做准备。笔记的效果不仅是为了帮助记忆,它就是当前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你即时整理书的内容、观点和你自己的感受、想法,形成相对清晰的表述。”关于做读书笔记,张新颖教授认为可以写得严肃不苟,也可以生动活泼;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提出疑问和辩难;可以概括要点,也可以关注细节,要点不一定比细节重要;可以条分缕析、清楚明白,也可以记下含混而丰富的感受。

张新颖教授的书中提到两本关于读书笔记的好书:《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西西著)和《文心》(夏丏尊、叶圣陶合著),这两本书我都购买阅读了,这也应了作者书中的预言,你阅读的下一本书就在你手上正在阅读的这本书里,文章后面我会做简要介绍。

如果你热爱读书,深度阅读以后还可以尝试写点读书笔记。不过,只有用心思考、专心阅读,才能写出有质量的读书笔记;反之,认真写好读书笔记,也是阅读不苟且的重要路径。一般来说,我们读完一本书以后,再接着去读下一本书。读完这一本好书的标志应该是:整体思索、提出问题、做出解释,建立书籍与自我的联系,并且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创建起书籍的个人意义,写出包含着自己独特思考的读书笔记。

2017年以来,我的电脑文件夹从“读写月报”到“读写生活”,改变的不是文件夹的名称,而是读写的姿势与习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我现在重在读经典书。日有所进、日有所思、日有所写,我将2019年四个季度的文件夹分别命名为“春天的约会”“夏季的舞蹈”“秋天的收获”与“冬日的暖阳”,对读书逐步有了一些积累和思考。

废书不观,搁笔不写,想学好语文无异于痴人说梦。读书这么好的事,重要的是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给自己一个机会,把读书变成自己每一日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渔人指南针读书笔记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A Greedy Story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The Importance of Team Spirit
渔人的故事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打渔人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