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理论视域下高校档案靶向文化育人研究

2020-08-02李哲于洋甄先子

兰台内外 2020年16期
关键词:档案

李哲 于洋 甄先子

摘 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文化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高校对其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积淀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育人价值。针对目前高校亟须强化文化育人效能的现状,本文基于在传播学中广泛应用的受众理论将高校学生精细划分为不同受众,同时将高校档案文化育人载体分为物质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和文创产品载体,应用不同文化育人载体与所划分的不同学生受众群体进行“映射式”的靶向文化育人,提出以“细化受众需求,提高档案信息针对性”“推动育人媒介分化,优化信息传播路径”“把握受众主体性,发挥学生自媒体效应”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档案靶向文化育人的运行逻辑。

关键词:受众理论;文化载体;档案;靶向文化育人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创新文化历史使命责任重大,非常关键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两次讲话精神形式上一脉相承、主题内涵一脉相承、具体路径一脉相承,为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发展记忆的基石,记录着高校的历史发展、教学、科研和学术等各方面活动,最真实可靠地反映了高校历史发展的变迁,蕴涵着学校文化演进的客观规律,浓缩了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提升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内涵和质量是让高校学子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档案文化的内涵特征、育人功能、建设现状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在对高校档案文化的内涵研究方面,學者吴娜等人认为“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在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方面,王剑认为高校档案文化有着教育、激励功能,对学生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极佳的高校思想文化育人素材。

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实践现状研究方面,陈薇认为,学校和社会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传播尚未形成规范的组织形式和机制,缺乏与之对应的实践体系。张继先认为,应加强档案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应从制度上规范和强化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档案业务建设,打造档案文化的教育资源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方面,张建梅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工作,提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提供档案信息化社会服务,拓展面向社会开放的育人平台。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变档案业务网站为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的育人模式。

综上所述,研究者大都认为高校档案以其丰富的载体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珍贵资料的历史再现和传承发挥作用;以其精湛的表现力为校园文化、学校精神独特文化内涵的传播和教育注入动能。但仍有几个共性问题凸显亟待解决:一是档案文化育人受众无区分,学习教育形式过于粗放、过于固化,人云亦云,存在“灌输式”现象;二是档案文化育人载体不精准,活动渠道单一,过于集中,区分不细,无法覆盖受众群体;三是档案文化育人制度不健全,执行力欠缺,组织、管理、监督紧一阵松一阵,形式和实效性淡化,抓得不严、不实、不力。国内学者鲜有从理论层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一些切实可靠的结果;在档案文化服务育人实践上的解决方法、做法措施也不多;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中相关理论,进行学科交叉探索的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结合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现状和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育人规律,提出基于在传播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受众理论,通过细分受众、划分档案文化育人载体以及探索“映射式”的靶向育人工作,进一步推进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和实践,以此让档案文化育人在高校“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

一、档案受众理论的概念

受众理论源于传播学领域,经历了“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再到“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个阶段。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将受众理论分为: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使用与满足论等。湘潭大学何振通过年龄层次、职业状况、文化素质等人口特征分析了档案受众的构成,使档案部门可以根据其构成规律选择档案信息传播的媒介。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会有意识地选择媒介内容。近年来受众理论在思政教育工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教育场域中学生是具有“教育需求”的受众。从高校文化育人角度出发,将落脚点放在学生受众上,提升档案服务、开发档案产品、加强档案宣传、完善档案信息网建设是一些有效途径,同时利用新媒体特点,从思想意识、内容制作、用户黏性等方面提高档案传播策略,提高档案用户的能动性,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细分高校学生受众的特点

“受众”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在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当中,“受众”是研究的出发点。当前,包括文化育人在内的学生思政工作普遍存在着追求“大而全”的思维定式,常常忽视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化、复杂化、个性化特点。学生个体间差异可以分为“原生差异”及“阶段差异”,“原生差异”即性别、年龄、民族、智力水平、理解能力、成长环境、宗教信仰、生源地地域文化、入校前的社会经历等;“阶段差异”可以分为学生的政治面貌、学习阶段(本、硕、博)及年级、学科门类(理、工、农、医、文等)、学习科研成绩等方面。这些互有差异的个体又有交错相通的特性,从而组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学生受众群体。如延期毕业的博士生群体、来自同一地域的本科生新生群体、有工作经历的大龄女硕士群体等就是一个个受众群体。

将有着相似的行为特点、思维模式和内在需求的学生定义为同一类型受众群体,其接受育人信息的渠道,对信息的接受意愿、程度以及反馈能力有共同之处。调研中发现,在接收信息渠道上,同一学习阶段内,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于从辅导员、导师处被动接收信息;而年级越高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针对性、意识和能力越强,渠道越广泛;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自主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其学术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在接收信息内容上,好奇心强、活力足、时间充裕的低年级本科生比较喜欢具有创意、青春气息和趣味特点的文化育人内容;肩负科研任务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会选择性吸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自身学术科研有帮助、内容翔实深刻的文化育人内容;面临着毕业和就业压力的毕业年级学生更倾向于接收毕业、就业相关信息;理工科学生接受带有技术性的信息能力强于文科生,而文科生在接受感性元素时则更有共鸣。

三、高校档案文化育人载体

细分受众的同时,也应根据档案自身特点细分档案中的文化育人载体。笔者认为,高校档案文化育人载体可划分为物质载体、精神文化载体以及文创产品载体三类。

物质载体是指记载着高校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的实物载体,包括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图片视频影像资料等。这类档案载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权威性突出,真实性在于它们是高校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历史凝重感。权威性在于这类载体无法复制,是受众心目中高校的代名词。

精神文化载体是指记录学校发展历程,但以非物质载体形式存在的宝贵资料。包括高校人物传记、事件故事、校训、校歌、校旗等。此类载体受众和传播主导都是高校师生,依赖人们的记忆得以存在,精神文化载体档案虽无具体存在形式,但传播性广、渗透性强、影响力大,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运用好精神文化载体档案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文创产品载体是是与高校档案文化息息相关的产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后,将提炼出的文化元素经过创意加工融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用品中,即用具象的物品表现抽象的文化内涵,兼具了育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如带有学校文化元素的帆布包、文具等文创产品,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吸引力和感染力强,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档案育人载体形式。

四、高校档案靶向文化育人的运行逻辑

提高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效果,核心在于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细分受众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和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学生受众对档案的需求多样,包括凭证需求、求实需求、休闲需求、咨询需求、加工需求、寄存需求、数字化需求等,在接收信息上缺少主动吸纳信息的意识,被动接受的信息反而杂乱,有时在时间和地域上又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就需要在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尊重受众主体地位,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提高吸收信息率,满足其需求,提高育人效果。

1.细化受众需求,提高档案信息针对性

细分受众的根本目的是细化受众需求。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档案文化内容感兴趣,档案工作者可结合重大节日对其进行文创产品载体的推广,强化其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毕业年级学生对学校元素纪念品情有独钟,可在毕业季向毕业生赠与该类文化载体。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强烈,对其提供的档案内容需要完整多样深入,物质载体以其客观详实且原始性好的特点迎合研究生的科研需求,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图片视频影音能够为其提供科研支持,也可以利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事迹作为精神文化载体发挥育人资源作用。文科生对于艺术类作品的育人元素吸收性更好,精神文化载体中的校训、校歌、校旗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是对这部分受众恰如其分的文化育人资源。高校中老一辈教育学家、学者的教材手稿、手工设计图纸等资源则是理工科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宝库。高校受众在年级、学科门类等方面天然的区分度,增强了本文育人理念的可操作性。

2.推动育人媒介分化,优化信息传播路径

日本传播學家竹内郁郎认为媒介根据对象,从广泛的不特定多数人转向为依兴趣、属性、地区等划分的特定少数人服务的变化为媒介分化,如报章杂志栏目的分化、广播时间段的分化、电视节目频道的分化、手机软件应用栏目的分化等。媒介分化可以捕捉有特定需求的受众,增强传播效果。高校档案文化育人信息传播的途径根据学生受众的不同进行细分,如网站栏目的分化、新媒体菜单内容的分化。同时,档案育人信息自身传播途径的细分也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各级官方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各级QQ群、微信群、学生组织、师生口口相传、条幅海报实体宣传等,依照受众群体类型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传播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把握受众主体性,发挥学生自媒体效应

受众理论中的社会参与论(Audience Participation-Theory)认为受众对于“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学生既是档案文化的受众,又是传播者,在全媒体和微媒体时代的今天,受众会倾向于选择自己偏爱的信息媒介和信息内容进行发布和评论,并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媒体的“圈”内受众,对文化的传播效果十分显著。所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媒体传递正向积极的档案文化育人信息是发挥学生自媒体育人效应的重中之重,而通过满足学生在高校文化中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则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档案文化育人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

[4]吴 娜,王 媛.浅析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功能[J].办公室业务,2020

[5]王 剑.新时期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

[6]陈 薇.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学理论,2015

[7]张继先.“以档育人”视角下高校档案教育功能研究[J].职大学报,2016

[8]张建梅.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研究[J].兰台世界,2010

[9]何 振.论档案信息传播的媒介与受众构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10]张 露.基于受众本位论的档案服务研究[J].新闻前哨,2018

[11](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2]胡 伟.大力加强高校院(系)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

[13]牛春雨,刘亮.受众理论视域下校史文化育人策略探究——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9

[14]柯贞金,余淑琴.高职院校校史研究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5]胡传红.校史文化在高职院校新生教育中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探析——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园,2018

[16]曹秀芬,江书平,吕宏玉.高等院校弘扬校史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史文化建设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

(作者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校史馆;2.大连理工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3.大连理工大学学校办公室)

猜你喜欢

档案
档案工作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煤制油和煤化工建设项目的文件控制与档案管理
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探讨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拓展节能档案数字化利用的探索
刍议供电单位档案管理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