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思考

2020-08-02陈梅芳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7期
关键词:儿歌美的音乐

陈梅芳

德国美学家莱辛说过:“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乐,注重音乐对人道德之教化。关于幼儿艺术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音乐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出发点与落脚点也需要立足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发展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音乐教育中的各类教学活动,开展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培养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素养,让音乐带着幼儿进入美的世界,让幼儿成为音乐美的发现者、表现者和创造者。

一、音乐审美的基本要素

(一)语言美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歌唱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融合形态,歌词与诗歌具有与生俱来的契合度,一首好的歌曲前提是有好的作词,体现了音乐的语言之美。儿歌的歌词对仗工整,讲究押韵,如同诗歌一样美妙,不仅朗朗上口,还十分的生动形象、充满童趣,以拟人化手法让歌曲充满音乐语言之美。

(二)旋律美

音乐的旋律美能给人带来听觉享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音乐旋律,或清新悠扬,或活泼可爱,或纯净恬淡,或温暖感人。幼儿感性思维占据主导,天生对优美旋律的音乐充满好奇,嘴巴会跟着音乐哼唱,身体器官会随着音乐旋律律动,在多重感官下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旋律之美。

(三)情感美

情感是歌曲的精神内核,儿歌旨在让幼儿在音乐中生发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生命的美好情感,让幼儿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儿歌情感的表达主要通过或直白或委婉的歌词以及或含蓄或强烈的抒情方式来实现,让幼儿在歌唱过程中感受蕴含其中的真实情感,学会体会与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四)行为美

音乐具有教化功能,教导幼儿基本的做人道理和处世原则,如守规矩、讲卫生、有礼貌、有爱心,尊敬长辈、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等等,在歌词与歌曲故事情节中教会幼儿某种道理,给予幼儿行为引导和思想启发,从歌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是儿童音乐的基本社会功能。

二、幼儿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在歌唱教学和音乐欣赏中感受和发现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歌唱与欣赏是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歌曲的学唱以及聆听欣赏来学习音乐知识,培养艺术素养。学前教育的音乐活动不在于传授幼儿乐理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之感受和发现音乐之美,并能够通过歌曲的演唱、身体的律动,辅以舞蹈等表现对音乐内涵加以理解。

1.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音乐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展现曲调美,并从音色、节奏、力度、旋律、和声等多个方面震撼幼儿的心灵。在歌曲教学和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引导幼儿从以下三方面来感受音乐的艺术之美。

(1)感受音乐作品的歌词之美。歌词是歌曲的骨架,一首好的儿歌都有如诗歌般美妙的歌词。幼儿虽然不识字,但能听懂和品味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通过对歌词的品读能够感受歌曲之美。如《老鼠画猫》这首儿歌:“小老鼠来画猫,哎呀,眼睛要画小;小老鼠,来画猫,小爪一定要画少……”歌词幽默生动地描述老鼠画猫时的内心想法,给幼儿很强的画面感,符合儿童热爱童话体裁语言的心理。同时歌词清新活泼,对仗押韵,语言极富美感,能够激发幼儿歌唱欲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猫和老鼠的生活习性迁移到音乐活动中,加强幼儿对老鼠画猫时要将猫的眼睛画小、爪子画少、小腿画短、胡子画翘等的理解,幫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歌词之美。

(2)感受音乐作品的音韵之美。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美妙的音韵好比歌曲的华美衣裳,最能够触发低龄儿童的听觉神经。如同诗歌需要反复吟咏一样,感受音乐作品的音韵美,也需要在聆听中欣赏。如舒伯特《摇篮曲》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可以让幼儿安静下来细细聆听,使其思绪跟随每一个音符游走跳跃。轻柔的钢琴伴奏如同妈妈温暖的双手和温柔的话语,让幼儿感到温馨美好,激发起他们无限美好的联想与奇妙的想象。

(3)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歌曲的灵魂,是歌曲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幼儿的音乐共情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发,教师要通过对歌曲意象的深入挖掘来辅助幼儿感受歌曲意境。如中班音乐《小篱笆》教学活动,教师给幼儿设问:“歌曲中有哪些事物,描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幼儿根据歌词依次答出有微风、小篱笆、太阳、草儿、嫩芽、小河、冰雪融化等意象,讲述了春天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教师带领幼儿在初春的园所或让家长带孩子们去野外感受春天,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并无忧无虑地尽情歌唱。这样,幼儿对歌曲中蕴含的美好意境就有了切身的感受。

2.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音乐作品的思想美和内在美。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关键在于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儿歌寄寓着美好的情感,通过歌曲对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思想情感进行教育陶冶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道德情感目标。而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美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需要注重把握两个侧重点:一是突出主题审美。教师要充分利用歌曲的情感主题来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如“老师再见了”音乐活动,活动中除了让幼儿学会歌唱,更要引导其领会歌曲的情感,可以通过话语引导的方式加深幼儿的感受。如“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教你们讲故事、教你们唱歌、教你们画画和舞蹈,引导你们要勇敢,辛勤地用爱浇灌着你们,带着你们健康成长,现在你们要毕业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这样幼儿能在情感上与歌曲产生共鸣,感受到歌曲的情感美。二是强调思想审美。儿歌注重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对幼儿进行思想引导,如《国旗红红的哩》这首歌熏陶幼儿的爱国情操,《健康歌》引导幼儿勤于锻炼,《红绿灯之歌》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教师要发挥歌曲的育人功能,将歌唱与德育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并受到其积极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二)在音乐游戏中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在“艺术表现与创造”领域要求鼓励幼儿敢于并乐于进行艺术表达与表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幼儿音乐的审美教育,最终也要落到幼儿音乐审美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上来。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音乐活动实践契机,通过音乐游戏活动来为幼儿架设音乐审美的表现和创造平台。

比如,在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中,幼儿们戴上蝌蚪、青蛙妈妈、乌龟、白鹅等不同的动物头饰,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游戏。如何将小蝌蚪的情绪演绎到位?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和妈妈走散了会是一种怎样焦急和害怕的心情。幼儿带着角色情感进行歌唱、动作和神态的综合呈现,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发展了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技能。又如,大班音乐打击乐活动“森林音乐会”是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和艺术表现力的学习活动,侧重于对幼儿打击节奏的培养,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欣赏音乐、感受节奏的基础上,自主尝试用铃鼓、碰铃、响板、手铃等不同乐器,以多种打击节奏来表现小青蛙、小鸭子、孔雀等不同动物的节奏形态。幼儿根据自己的乐感和自身对音乐节奏美的理解与感受,结合乐曲的基本节奏进行模仿和创新,甚至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节奏打击方法,在音乐活动中进行深入的音乐表现与创造,进而逐渐培养其音乐艺术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之,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对人的艺术审美、道德情感的陶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育中蕴藏着大量的审美教育因素,教师要注重通过启发式教学手段,让幼儿发现与感受音乐的语言美、旋律美、情感美和行为美,在歌唱活动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与理解音乐之美,在音乐与游戏中表达与创造音乐之美,让美的音乐滋养幼儿美的心灵。

(责任编辑:张 琳)

猜你喜欢

儿歌美的音乐
打破平衡
识字儿歌
美的校 美的人
睡觉儿歌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