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阻肺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20-08-01林大禹杨博鸿侯春英郭淑贞王青青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烟熏造模骨骼肌

李 帅,林大禹,杨博鸿,侯春英,郭淑贞,王青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002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组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简称慢阻肺。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后期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据报道,全球40岁以上成年人的COPD患病率在5%~19%[1],预计到2030年可能每年有超过450 万人死于COPD 及其相关疾病。在中国,COPD 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存健康、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2]。中医认为慢阻肺多属“咳嗽”、“哮证”“喘证”、“肺胀”范畴[3],在COPD 患者中,气虚证出现的频次是非常高的。COPD 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为气虚证的诊断提供候选的客观指标、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标,对于气虚证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及药物研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分裂和融合蛋白作为线粒体内环境调控的重要蛋白,其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能力的下降、融合与分裂的不平衡可能是导致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4]。在临床上,COPD 气虚证患者常表现出骨骼肌肌力下降,线粒体作为骨骼肌运动所需能量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生成场所,其分裂和融合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骨骼肌能量供应显得极为重要。基于对气虚内涵的理解和对现代研究的总结,我们提出COPD 的病变器官和骨骼肌的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疾病特异性和气虚证共性的生物学基础。因此本研究以建立COPD 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为目的,以不同时间段收集的大鼠宏观表征、体重、抓力和旷场实验数据为切入点;并通过检测Drp1、Mfn1 蛋白表达和ATP 含量变化,探索其作为COPD 气虚证大鼠模型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对气虚证生物学基础的探索和阐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PF)雄性SD 大鼠60 只,体重180~220 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06。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清洁级动物房,饲养温度20℃-24℃,正常饮食、饮水,适应性饲养7天。所有操作流程及饲养条件均符合实验动物管理饲养条例,并遵循人道主义原则。

1.2 试剂、耗材和设备

脂多糖(LPS,美国Sigma 公司,批号:O111:B4),万宝路香烟(龙岩烟草工业公司,烟气烟碱量0.8mg/支、焦油10 mg/支,烟气一氧化碳量11 mg/支),水合氯醛(源叶生物),内参GAPDH,Proteintech 公司,1∶2000;一 抗Drp1,Abcam 公 司,1∶2000;一 抗Mfn1,Proteintech 公司,1∶2000;ATP 含量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大小鼠抓力仪(XR-YLS-13A,中国上海);动物行为分析系统(EthoVision 3.1,Noldus,荷兰);AniRes2005 动物肺功能分析系统(北京贝兰博科技有限公司)。

1.3 COPD模型的建立

模型一(LPS 联合烟熏组):参照脂多糖滴入联合烟熏建立COPD 大鼠模型[5-6],第0、14 天气管内注入LPS 200 μl(1 g/L),从第1-84 天起,第14 天除外,上、下午分别将造模大鼠置于自制染毒箱内被动熏香烟,每周7 d,每天两次,两次间隔5 h以上,连续12周。

模型二(LPS 组):参照刘君波[7]单纯滴入LPS 建立COPD 大鼠模型的方法,将模型组大鼠麻醉后,用静脉套管针向气管内注入LPS 200 ul(1 g/L),每周固定时间滴入1次,持续12周。

1.4 造模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SD 大鼠60 只,体重180~220 g,SPF 级,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SCXK(京)2006-0009。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动物房,屏障环境,环境温度20~25℃,湿度50%~70%。适应性饲养1 周后随机分组,LPS 联合烟熏组24只;LPS组24只;空白组12只。

1.5 体重测定及宏观表征采集

每周固定时间测一次大鼠体重,观察和记录大鼠的宏观表征包括一般状态,舌、耳、唇、爪、毛和二便等多项症状体征,并进行证候评价。宏观表征采集量表是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虚证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对每组大鼠进行主观描述和定性判断。每次证候判断为2个人同时进行,互不干扰,宏观表征采集表中主要包括大鼠精神状态、活跃度、抓取反抗、自主活动、身体蜷缩、目、舌、唇、鼻、爪、皮毛、大小便和呼吸等方面的观察。

1.6 抓力测试

使用抓力测试仪,将大鼠前爪抓住抓力仪前部横杠,抓稳后向后拉,每只大鼠测3 次,取平均值为该次统计数据。大鼠若出现抓不稳,或回头及左右挣扎等,该数据不做记录,重新测量。

1.7 旷场实验

100 cm × 100 cm × 40 cm 的黑色不透光敞箱,置在实验场中心,底部分出25 块等大的正方形;敞箱顶部固定摄像头,摄像头的视野能覆盖整个敞箱。将动物放入正中央格后开始测定,每只动物单独计时6 min。分别在第1周、第8周和第12周测试一次。实验全部结束后,用动物行为分析系统分析摄像头记录的所有影像,并且分析行走总距离和行走平均速率相关的行为学指标。

1.8 肺功能测定

将各组大鼠以2%戊巴比妥钠80 mg/kg 腹腔注射麻醉,行气管插管,仰卧于小动物呼吸机的密闭体描箱内,气管插管与体描箱相连,观察气道压力波形正常后,保证通路顺畅后关闭体描箱,检测大鼠吸气总气道阻力(RL)和动态顺应性(Cdyn)。

表1 1~12周各组大鼠体重比较(g;±s)

表1 1~12周各组大鼠体重比较(g;±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组别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组别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第1周N 12 24 24第7周N 12 11数值279.00±7.09 281.50±10.25 281.12±11.29数值320.58±13.80 312.04±33.98 309.13±25.70数值405.66±19.55 358.15±37.11★326.61±25.25★●数值453.33±21.10 404.91±17.99★336.78±23.00★●数值488.16±22.10 439.33±22.89★346.47±26.34★●数值507.33±21.22 460.81±26.95★366.52±27.50★●数值531.00±26.73 481.18±27.31★第2周N 12 15 22第8周N 12 9数值559.66±28.03 481.11±30.25★第3周N 12 12 19第9周N 12 8数值566.50±27.67 506.62±40.78★第4周N 12 12 19第10周N 12 8数值572.61±41.13 506.62±40.78★第5周N 12 12 19第11周N 12 8数值576.16±43.40 501.62±50.34★第6周N 12 11 19第12周N 12 7数值561.54±39.09 488.42±66.85★18 376.77±29.44★●18 399.88±31.78★●18 405.33±32.76★●18 410.72±37.38★●18 420.83±35.17★●18 421.33±37.07★●

1.9 病理切片处理与肺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将大鼠右肺上叶用4%多聚甲醛固定48 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细胞变性、纤维化和肺气肿情况。

1.10 磷钼酸比色法检测肺、股四头肌组织ATP含量

称取肺、股四头肌组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ATP含量并计算:ATP(mmol/mgprot)=(测定A值-对照A 值)/(标准A 值-空白A 值)× 标准品浓度(1 ×103μmol/L)× 样本测定前稀释倍数/待测样本蛋白质量浓度(mgprot/mL)。

1.11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取大鼠右肺中叶和右腿骨骼肌进行总蛋白提取,蛋白定量后检测线粒体相关蛋白Mfn1、Drp1在肺和骨骼肌中各自的表达情况,判断大鼠COPD 气虚证模型下肺组织和骨骼肌中两种蛋白表达含量的变化。

1.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ˉ±s)的形式表示。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测量结果

造模后1-2 周,3 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造模第3周起LPS 组、LPS 联合烟熏组体重与空白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LPS 联合烟熏组体重下降更为明显,且与LPS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持续到造模12周;结果见表1。

2.2 抓力测试结果

造模第1-8周,空白组、LPS组、LPS联合烟熏组三组之间抓力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第12 周,LPS 联合烟熏组较空白组和LPS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见表2;造模第1周,空白组、LPS组、LPS联合烟熏组三组之间抓力最大值无显著性差异;第8 周,LPS 联合烟熏组最大值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第12 周,LPS联合烟熏组最大值较空白组和LPS 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见表3。

2.3 旷场结果

2.3.1 旷场总距离

造模前,各组大鼠旷场结果无明显区别;造模第8周,LPS 联合烟熏组大鼠行走总距离较空白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LPS 组较LPS 联合烟熏组和空白组行走总距离明显上升(P<0.05);造模第12 周,LPS 联合烟熏组较空白组和LPS 组行走总距离明显下降(P<0.05),结果见表4。

2.3.2 旷场平均速率

造模前,各组大鼠旷场结果无明显区别;造模第8周,LPS 联合烟熏组大鼠较空白组、LPS 组平均速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LPS 组和空白组平均速率无显著性差异;第12周,LPS组和LPS联合烟熏组平均速率较空白组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LPS 联合烟熏组较LPS组更为明显(P<0.05);结果见表5。

2.4 证候判别结果

通过对每周宏观表征采集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尤其对LPS联合烟熏组大鼠的观察,结合其它各项行为学检测结果,发现造模第3 周LPS 联合烟熏组大鼠开始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幅下降,LPS 组大鼠出现轻微体重增幅下降,辩证判断两组大鼠开始出现轻微气虚证症状表现;造模第8 周LPS 联合烟熏组在体重增幅降低的基础上,同时表现出抓力大小、行走距离的下降,以及在旷场实验密闭环境中行走总距离和平均速率的减少,辩证判断LPS 联合烟熏组部分大鼠出现较为明显的气虚证表现;造模第12 周末辨证判断LPS 联合烟熏组大部分大鼠出现典型气虚证表现,同时LPS 联合烟熏组大鼠的症状体征无缓解趋势。LPS联合烟熏组大鼠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萎靡,活动量显著减少,抓取反抗较小,更换环境后无探索欲望,扎堆喜卧,极少闻及叫声,移动速度变慢等。

表2 各组大鼠三周抓力平均值比较(g;±s)

表2 各组大鼠三周抓力平均值比较(g;±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组别第1周第8周第12周数值1113.14±537.48 998.43±276.55 764.50±190.67★●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N 12 24 24数值883.42±223.56 862.74±121.61 803.55±147.15 N 12 13 21数值1217.16±324.22 968.75±425.09 973.11±404.92 N 12 7 18

表3 各组大鼠三周抓力最大值比较(g;±s)

表3 各组大鼠三周抓力最大值比较(g;±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组别第1周第8周第12周数值7194.22±1202.03 7721.14±1136.61 5832.06±1642.20★●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N 12 24 24数值5154.23±987.62 5071.23±1123.23 4987.52±782.45 N 12 13 21数值6912.66±1203.61 5722.00±1413.71 5057.22±1405.16★N 12 7 18

表4 各组大鼠旷场总距离比较(cm;±s)

表4 各组大鼠旷场总距离比较(cm;±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组别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第1周第8周第12周数值1563.53±335.58 694.33±244.62★420.56±144.74★●N 12 24 24数值1776.53±258.56 1886.24±475.74 1881.05±449.22 N 12 13 21数值1578.74±850.70 1621.95±798.67★686.76±547.39★●N 12 7 19

表5 各组大鼠旷场平均速率比较(cm/s;±s)

表5 各组大鼠旷场平均速率比较(cm/s;±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组别第1周第8周第12周数值6.52±1.39 2.89±1.02★1.75±0.60★●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N 12 24 24数值5.96±2.13 6.47±1.48 6.31±1.50 N 12 13 21数值7.75±2.36 6.66±2.59 2.47±1.76★●N 12 7 19

2.5 肺功能结果

造模第12 周,LPS 组肺阻力较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肺顺应性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LPS 联合烟熏组肺阻力较空白组、LPS 组出现显著的升高(P<0.05),肺顺应性较空白组、LPS 组出现显著的降低(P<0.05);结果见表6。

2.6 病理结果

空白组切片见支气管和肺泡结构清晰,气道黏膜上皮完整,纤毛排列整齐,肺泡大小均匀,见图1A;LPS 联合烟熏组和LPS 组则表现为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腺体增生,管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细支气管痉挛,周围平滑肌细胞增生,肺泡腔不规则扩大,可见炎细胞浸润和肺大泡,小血管管壁增厚。此外,LPS 组(图1B)细支气管壁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广泛扩大,肺泡间隔变薄及断裂,而LPS 联合烟熏组(图1C)较LPS 组更常见气道管壁及周围,以及肺间质内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皱襞增多更为明显,突入管腔,导致管腔变窄或闭塞,腔内可见黏液栓及炎性渗出。

表6 各组大鼠第12周肺功能比较(±s)

表6 各组大鼠第12周肺功能比较(±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肺顺应/(ml/cmH2O)0.741±0.173 0.642±0.165★0.479±0.006★●组别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N 12 7 18肺阻力/(cmH2O.s/ml)0.564±0.231 0.814±0.564 2.109±0.088★●

表7 各组大鼠ATP含量检测结果比较(mmol/mgprot;±s)

表7 各组大鼠ATP含量检测结果比较(mmol/mgprot;±s)

注:与空白组比较★P <0.05;与LPS组比较●P <0.05。

骨骼肌426.27±96.76 287.92±81.06★163.15±36.08★●组别空白组LPS组LPS+烟熏组N 6 6 6肺88.05±23.15 25.07±8.23★23.54±13.86★

图1 大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200)

图2 肺组织中Drp1、Mfn1蛋白检测结果

2.7 ATP含量检测

ATP 含量检测结果显示,LPS 组、LPS 联合烟熏组大鼠肺组织ATP 含量较空白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但LPS 组和LPS 联合烟熏组肺组织ATP 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LPS组、LPS联合烟熏组大鼠骨骼肌中ATP 含量较空白组、LPS 组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LPS 联合烟熏组骨骼肌中ATP 含量较LPS 组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7。

2.8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LPS 联合烟熏组肺组织分裂蛋白Drp1 表达量较空白组和LPS 组明显增高(P<0.05)、融合蛋白显著降低(P<0.05),见图2;LPS 联合烟熏组骨骼肌分裂蛋白Drp1 表达量较空白组和LPS组出现明显的增高(P<0.05)、融合蛋白Mfn1 表达量则出现降低(P<0.05),见图3。

3 讨论

图3 骨骼肌组织中Drp1、Mfn1蛋白检测结果

本实验通过肺功能检测和病理结果可以判断大鼠是否处于COPD,综合宏观表征、体重、抓力、旷场实验可以判断大鼠是否为气虚证,从而确立COPD 气虚证大鼠模型。COPD 存在多种造模方式,如宋一平[8]最早在国内通过两次气管内注入LPS(200μg/次)及熏香烟4 周的复合刺激法建立大鼠COPD 模型,解决了单纯熏烟法难以复制出腺体增生肥大等重要病理表现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造模时间太短,对是否能成模存在很大的争议。李红梅[9]等使用熏烟加LPS 和单纯烟熏的方法,并将单纯熏烟造模时间延长至3个月,结果发现烟熏联合LPS 组更符合COPD 死亡患者尸检病理改变,单纯烟熏组虽有类似病理改变,但是其程度甚至低于烟熏联合LPS 28 天造模后大鼠的病理改变,可见单纯烟熏不仅造模慢,而且效果远远不如烟熏联合LPS。刘君波[7]等通过气管内反复滴入LPS 8周建立大鼠COPD 模型,之后方苏榕[10]通过复制和比较90 天香烟烟熏加气管内注入LPS、单独香烟烟熏及单独气道内注入LPS 3 种方法,发现烟熏联合气管内滴入LPS的方法更为符合人类COPD 特征变化。另外,李建生等[11]采用肺炎克雷伯杆菌滴鼻的方法连续滴鼻16 周后制备COPD 急性加重期大鼠模型。文文等[12]采用铜绿假单胞菌反复感染大鼠气道的方式可致大鼠产生COPD的病理学改变,以及蛋白水解酶诱导的COPD模型、基因调控COPD 模型等[13]。考虑到吸烟是导致人类COPD 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4],烟熏联合LPS造模方法符合人类COPD病理变化,而单纯LPS 滴入诱导的COPD 模型是在短时间内造成肺及气管的损伤,相较于LPS 联合烟熏制备的COPD 大鼠模型,该模型可作为单纯因素疾病模型,对于研究COPD 大鼠证候变化和机制区别具有重要的对比意义;另外气虚证多存在于COPD 稳定期,细菌感染型建立的动物模型多处于COPD 急性加重期[15]。因此,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单纯滴入LPS 和LPS 滴入联合烟熏两种COPD 疾病造模模型,动态观察12 周,研究COPD 大鼠模型疾病发生发展及证侯变化,通过对比两组大鼠第12 周病理结果和肺功能发现两种造模方法在第12 周均可以建立COPD 大鼠模型,LPS 联合烟熏组模型较LPS组更为典型。

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经验[16-17]和临床上COPD 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和指标,课题组制作了COPD 气虚证大鼠模型的等效指标转换表和宏观表征采集表,并对COPD 其它证型的判断和鉴别制定了标准。在中医理论中,慢阻肺气虚证主要包括肺气虚、肺脾气虚和肺肾气虚,课题组将三种证候的共同症状归纳为主症和次症,主症包括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喘息和动辄加重;次症包括恶风自汗、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虚。通过实验过程中对大鼠实际情况的观察,将气虚证共同症状等效转换为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自主活动、体重变化、抓取反抗、抓力测试、旷场实验行进总距离和平均速率等实际可观察的指标,满足等效指标三种及以上的情况,即认为气虚证成立,以判断病证结合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通过对各组大鼠12 周各项数据结果分析发现:LPS 联合烟熏组在第8 周时,体重、旷场和抓力测试结果较空白组和LPS 组都有明显的气虚证特征性改变;宏观表征采集表结果显示LPS联合烟熏组大鼠不仅有活动量和体质量增幅的减少,而且表现出蜷缩拱背、行动迟缓、神疲乏力、抓取反抗无力、毛失光泽、发黄、易脱落,偶可闻及呼吸道痰鸣音等表现,这些表现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医理论对于气虚证的定义。到第12周时,这些症状更加明显,结合肺功能和HE 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判断LPS 联合烟熏组的大鼠模型不仅有COPD 的病理表现,而且兼具气虚证的中医证型表现。

建立COPD 气虚证大鼠模型后,本课题组进一步对大鼠肺和骨骼肌组织中ATP 含量和分裂蛋白Drp1、融合蛋白Mfn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探索两种指标检测结果对评价慢阻肺气虚证大鼠模型建立成功的指导意义。COPD 的发生发展与肺部和气道炎症密切相关,且COPD 患者肌力明显下降与体内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18]。研究显示,炎症因子大量增多不仅可以改变细胞的生理状态,而且可以影响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19]。线粒体的融合分裂过程,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其能针对细胞的能量需求、损伤情况等作出相应的变化,如线粒体片段化或者延长。其异常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融合蛋白[20]Mfn1 和分裂蛋白Drp1 作为其中的关键蛋白,在细胞中不仅发挥着调控线粒体分裂、融合的正常功能,当其失去平衡时,会导致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片段化,网状结构被破坏,线粒体嵴发生重构,而线粒体形态对于细胞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和机体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障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21]。同时,线粒体作为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它能够进行物质的氧化磷酸化反应以及合成ATP,为机体提供95%以上的能量[22]。通过对两组COPD 模型大鼠肺和骨骼肌中ATP 含量和Drp1、Mfn1 蛋白表达量的检测结果分析,我们发现第12周LPS联合烟熏组肺和骨骼肌中ATP含量较LPS组和空白组均有明显的下降;两组COPD 模型大鼠肺和骨骼肌中Drp1、Mfn1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出现失衡的情况,其中LPS联合烟熏组与空白组相比变化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Drp1 蛋白增多和Mfn1 蛋白减少,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符合我们对COPD 疾病影响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平衡和ATP 能量代谢的理论。同时本课题组认为LPS 联合烟熏组Drp1、Mfn1 蛋白表达和ATP含量变化极有可能是导致大鼠出现气虚证症状的内部机制因素,这种变化不仅反映着大鼠体内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同时提示研究者该变化可能与COPD 模型大鼠证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作为慢阻肺气虚证大鼠建立成功的评价指标。

总之,证候模型的评价应是系统性的评价体现,而非某个指标可以界定,通过四诊结合辨别病证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基于拟临床研究的证候模型评价有必要构建“四诊合参”系统性的评价体系[23]。基于此,本研究将临床上对COPD 气虚证患者的诊断指标等效转换为在LPS联合烟熏大鼠上可以观察和检测到的指标,如将大鼠的精神状态和旷场实验指标作为“神疲”的评价指标;自主活动降低与抓力大小作为“乏力”的评价指标;体质量变化作为“食少懒言”的评价指标;Drp1、Mfn1 蛋白表达失衡和ATP 含量下降作为生物学基础方面评价指标,并判定第12 周结束LPS联合烟熏COPD 大鼠符合COPD 气虚证诊断标准,但COPD 气虚证演变规律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证据确认。另外,COPD 患者不同脏腑虚损在骨骼肌含量上表现不同,具体机制仍待探讨[24],而本研究中COPD 大鼠不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变化不同,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含量对COPD 大鼠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也许能为COPD 骨骼肌功能障碍提供一种思路。COPD 气虚证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对研究COPD 疾病和气虚证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合理、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模型的建立同样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建立和评价COPD 气虚证大鼠模型可以为研究COPD 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并对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猜你喜欢

烟熏造模骨骼肌
高乳糖饮食叠加水平台法脾虚证模型研究与评价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PPAR-γ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肠纤维化模型小鼠结肠中的动态表达特点
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
兔急性骨骼肌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分期确定
SD大鼠哮喘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的比较研究
烟熏液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烟熏肉的制作及烹饪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