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景泰县盐碱地渔业发展情况探析

2020-07-31杨树军蒋晖

中国水产 2020年2期
关键词:盐碱盐碱地种养

文/杨树军 蒋晖

为深入落实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安排,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调研组深入到景泰县开展“景泰县盐碱地渔业养殖模式和综合利用情况”调研。本文就调研具体情况对景泰县盐碱地现状、综合利用措施、取得的效果、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展开探析。

以走访有关单位、企业、个体养殖场,并与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企业、养殖户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甘肃省景泰县盐碱地渔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

一、调研开展情况

(一)深入了解景泰县土地盐碱化状况

为了深入了解景泰县土地盐碱化程度,调研时走访了景泰县农业农村局、县渔业中心、中国水科院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谭周扬虾业有限公司—上沙沃盐戈壁渔业产业园、广州海大集团—景泰县盐碱渔业养殖产业示范园、甘肃志泰源水产有限公司、景泰县鲟龙渔业有限公司、景泰县银太渔业生态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通过走访了解到,因受景电工程提灌溉水渗漏影响,景泰县土地盐碱化程度十分严重,目前,景泰县近27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危害,其中,中重度盐碱地16.3万亩,弃耕撂荒地6.5万亩。景泰县总人口24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万人,其中因土地盐碱化致贫1万人。草窝滩、五佛、上沙沃、芦阳、一条山等乡镇的土壤盐碱化尤为严重,不少农户房屋墙体开裂或地基下沉,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遏制土地盐碱化趋势,治理土地盐碱化,景泰县探索利用盐碱回归水和撂荒弃耕地发展水产养殖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工作思路。近两年来,大力实施了“以渔治碱”战略工程。

(二)景泰县采取的以渔治碱综合利用措施

1.制定出台了盐碱地治理渔业发展规划

通过调研了解,2016年以来,景泰县把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水产养殖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甘肃景泰现代渔业规划(2016-2020)》和规划设计方案;先后出台了支持政策和具体的奖补办法,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用于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休闲渔业,支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水产养殖业。景泰县水产养殖基础设施投资已达1.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1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6000多万元,已兑现奖补资金1200多万元。

2.引进国内先进院所集团企业与先进技术

引进建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引进广州海大集团投资1亿元建设景泰县盐碱渔业养殖产业示范园,引进谭周扬虾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上沙沃盐戈壁渔业产业园。引进桂建芳院士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形成了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学校师资教学研讨、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协同开发平台。

3.开展企业和养殖户培育

景泰县出台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在盐碱危害区通过开挖鱼塘、抬高耕地、灌水洗盐的方式,降水位、降盐分,恢复耕地、再造新田。景泰县水产养殖集中区已达到21处,投资企业36家,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亩。辐射带动景泰县贫困户1600余户通过流转盐碱地、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增加收入。

4.探索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和有效的渔业品种结构

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治碱模式有6种,即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模式、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集约化温棚养殖模式、盐碱水流水养殖模式。其中在上沙沃白墩子村,引进了海大集团公司,建成了2580亩南美白对虾大水面生态养殖基地。在上沙沃镇梁槽村,现已完成了土地流转2460亩,建成集约化温棚虾池300亩、大水面池塘400亩。在草窝滩镇三道梁村,建设1000亩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并抬田种植耐碱作物360亩,栽植绿化树木2000棵。在五佛乡兴水村,建设了标准化冷水鱼苗种培育基地10亩;建设了1200多亩南美白对虾集成养殖示范基地,其中高位温棚虾池17亩,普通池塘1200亩。在五佛乡泰和村,建设了260亩大水面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基地。在五佛乡老湾村,建设了1100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在一条山镇兰炼农场,建设了232亩109座集约化温棚对虾养殖示范基地及1500亩标准化大水面生态养殖池塘。在芦阳镇响水村,建了盐碱水流水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总面积85亩,净水面60亩,配套建设了苗种繁育车间4座共计3200平方米。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在品种结构上,依水域特点及养殖模式不同,先后引进了20多个优质水产养殖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鲟鱼、大鳞鲃、雅罗鱼、虹鳟、哲罗、亚东鲑、泥鳅、加州鲈鱼、河鲈、鲶鱼、辽蟹等,丰富了景泰县盐碱地水产养殖结构。

5.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2017年8月下旬和2018年9月初,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分别举办了“全国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景泰现场推进会”以及“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推进会”,通过中央二套、七套、甘肃卫视等地方电视台,以及多家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对景泰县发展水产养殖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三)盐碱地综合治理取得的效果

通过调研发现景泰县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水产养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综合效益也逐步凸显。

1.变废为宝,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用盐碱水和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实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开辟了甘肃省利用盐碱水大规模养虾的先河,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年引进淡化南美白对虾苗1亿尾,培育的淡化虾苗销往宁夏、内蒙、陕西等地,改变了以前甘肃省只从外地引进虾苗的状况,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开发渔家乐、观光垂钓、生态采摘,带动了乡村旅游,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

2.助推了精准脱贫工作

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是景泰县“精准脱贫十大行动”之一,发展水产养殖业,使贫困人口通过流转盐碱地、在企业或合作社就地务工等渠道增加经济收入。目前景泰县盐碱水养殖共有19处,投资企业28家,辐射带动贫困户1600余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和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3.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盐碱区开挖鱼塘后,周边耕地的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土壤盐分也淋溶到鱼塘之中,根据检测,再造新田耕作层的pH值由8.8下降至8.2,盐分由1.40%下降至0.60%,符合多种耐碱植物的生长,有效遏制了盐碱扩大趋势,起到了“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的作用。目前,景泰县抬田恢复耕地1200余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周边耕地地力逐步恢复,枸杞、红枣产量不断提高,荒芜的盐碱区重现生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景泰县在盐碱地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有效规划、制定政策、宣传推介、资金投入、招商引资、政策奖补等手段,推动盐碱地渔业养殖大规模发展。但通过与企业和养殖户交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大多数养殖户投资水产养殖是受到当地政府奖补资金等政策的吸引,但从今年开始政府停止了资金投入,也不再实施资金奖补,这也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忧。投资商反映这与当初规划建设时轰轰烈烈的开发有一定差距,对如何保持水产养殖业发展后劲,需要有新的政策措施。

二是景泰县大规模引进建设养虾基地,特别是引进建设了虾苗繁育、养殖示范基地,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虾苗的繁殖、淡化、标粗及养殖示范。但是根据南方养虾经验,一般养虾3~5年后就会爆发病害,因此对养虾业病害防控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有的企业对当地政府的信任度比当初进场投资时下降了。调研了解到有的企业对当地政府的后续服务不太满意。因此,政府如何发挥好自身作用,维持好与企业的关系,激发企业后续潜力,防止产生矛盾和分歧,对水产养殖业后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政策建议

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也向景泰县农业农村局进行了交流和反映。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稻蟹种养面积,大面积推广稻蟹种养

稻蟹种养可以提高盐碱地治理水平,实现稻蟹双收。目前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稻渔种养。景泰县具有发展稻渔种养得天独厚的优势,且稻蟹养殖可以提高水稻品质,通过稻蟹种植的稻子比普通稻子价格要高出3~5倍,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盐碱地治理都有重要作用。

(二)政策要有延续性,以一贯之,防止虎头蛇尾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还是比较担心政策变化。水产养殖投资比较大,养殖周期长,风险高,收益慢,一旦政策不延续,就会影响投资者的后续投入,对水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加强大宗水产品的养殖面积,推广虾鱼共养防病模式

通过调研了解,景泰县引进建设的养虾基地较多。高密度养虾引发病害的风险很大,而虾鱼共养可以有效防范病害,建议扩大大宗水产品养殖,调整养殖结构,推广虾鱼共养模式。

猜你喜欢

盐碱盐碱地种养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胁迫对稻米部分理化指标的影响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