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载相向而行,中缅“金银大道”越走越宽广

2020-07-30陈丽冰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走廊两国缅甸

陈丽冰

1950年6月8日,中缅两国正式建交。两个拥有千年胞波情谊却又同样年轻的新兴国家相向而行,共同开启了一条命运与共、互利共赢的新时代“金银大道”。

岁月更迭,时光如梭。如今,中缅两国已走过70年不平凡的历程。70年来,随着中缅关系的愈发亲密,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得以迈入发展快车道,给两国人民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70年,合作成果丰硕

在缅甸西海岸、仰光西北约400公里处,坐落着缅甸若开邦重要城镇、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起点——皎漂。每当夜幕降临,皎漂镇林立的高楼灯火通明,道路也被一排排路灯照亮,与几年前漆黑一片的夜晚相比,完全变了样。

“以前哪有人来皎漂啊,晚上漆黑一片,当地人都不愿出门。政府供电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私人发电的价格又贵,都用不起。现在皎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感谢中缅天然气管道,让发电厂有了充足的天然气作燃料。”在皎漂镇多年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钦茂伦说。

中缅天然气管道是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缅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自2013年投产以来,每天输送天然气约16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缅甸电力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的民生。

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实施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正是中缅建交70年来,经贸合作成果丰硕的缩影。

中缅两国有着长达2186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双方比邻而居、交往密切,在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优势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了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除了中缅天然气管道外,目前,由中国电建承建的缅甸最大的内燃机发电项目——缅甸皎喜燃气电站项目已正式竣工,每年产出12.74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可解决270万缅甸民众的用电问题;由中缅企业合作投资的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已成为亚洲在建最大的湿法炼铜工程,不仅推动缅甸经济发展,而且解决了当地8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极大改善了项目周边民众的生活条件。此外,在澜湄合作机制下,中缅两国还成功实施了“缅甸水稻良种培育以及优化种植项目”“农村发展和蔬菜栽培技术转移”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涵盖水资源、农业发展与减贫等領域,双边经贸合作越走越深、越走越实。

“中缅两国经济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同时双方在深化经贸领域合作方面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目前,中国仍然是缅甸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中缅双边贸易额高达128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5%。此外,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内地在缅甸投资的项目已达481个,总投资额约为21.327亿美元,约占缅甸吸收外资总额的24.82%。未来,在中缅两国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下,随着缅甸在国际社会融入过程中经济发展潜力的不断释放,中缅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东博智库高级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员、缅甸研究所所长廖春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缅经济走廊描绘新蓝图

缅甸位于东南亚、南亚的交汇处,是中国与东盟连接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从陆路进入印度洋的便捷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了进一步深化中缅合作,共享“一带一路”发展红利,2017年,中方根据缅甸国家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提议建设“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该走廊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至曼德勒,再延伸至缅甸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有助于沿线重大项目相互联接,相互促进,形成集成效应。

2018年9月,中缅两国签署共建中缅经济走廊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由设想成为现实,为两国在新时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如今,在两国的积极推动下,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在交通领域,中缅铁路昆明至大理段已打通,大理至瑞丽段路线在加紧建设;在能源领域,中国云南与缅甸实现电力、电信网络的联网和对接;在产业合作领域,双方正积极推动仰光产业新城、皎漂经济特区的建设。

据缅甸媒体报道称,缅甸2019至2020财年收支报告显示,由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动了缅甸国内运输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该财年缅甸的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7%。

“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不但可以帮助沿线地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同样会得到相应发展,当地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也会不断提高。缅甸各界期待缅中经济走廊的一系列合作项目能尽快实施,造福两国民众。”缅甸前驻华大使吴帝林翁表示。

新起点呼唤新作为

回望中缅建交70年,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不俗的亮眼成绩,但双方合作的领域、层次、规模和体量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站在新起点上,中缅两国日益亲密的关系呼唤双方要进一步务实经贸合作,同时也提醒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对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缅甸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雷著宁认为,中缅双方应紧抓共同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和产业园区的机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充分结合双方的比较优势,在合作中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在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业技术培训、供求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廖春勇则表示,尽管中缅命运共同体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正在为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赴缅投资提供政策红利,但多国在缅甸的竞争使得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因此,中资企业赴缅投资应着重关注缅方发展规划和需要,重点与缅方发展教育、医疗、扶贫等民生项目,加强在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另外,作为正待开发的投资热土,缅甸国内在投资领域仍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如投资法律法规不完备导致的政策稳定性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成本提高、复杂舆论环境对企业运营的冲击。因此,中资企业赴缅投资兴业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缅甸投资法》,以及做好当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造成成本增加的心理准备和加强危机管理。

“数十年的内战使得缅甸民生凋敝,虽然民盟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但基础设施仍是其最大的制约因素。中资企业赴缅投资需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物流、电力等基础设施匮乏导致的成本增加问题。另外,涉及土地征用的投资项目,需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客观评估投资风险;而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如纺织厂等,需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引导和管理好工会,并培养足够的危机管理和企业公关能力。”廖春勇这样说道。

猜你喜欢

走廊两国缅甸
神奇的走廊
科创走廊“乘风起”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在走廊行走
“两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