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0-07-30雷贞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陕南民歌声乐

雷贞

【摘 要】陕南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主要包括紫阳民歌、商洛民歌等,其中紫阳民歌占主要部分,体裁形式有拉船号子、丧事号子等及民间歌曲与田野歌曲。陕南自古有传唱民歌的风俗,陕南民歌丰富多样,反映了陕南人民的生活状态。本文以陕南民歌为基础,对陕南民歌的历史发展、种类特征进行概述,分析陕南民歌的艺术价值。陕南民歌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声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声乐教学分析陕南民歌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建议高校对陕南民歌进行推广普及,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陕南民歌艺术实践提供具体方法,对陕南民歌演唱教学发展与丰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南民歌;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49-02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民族孕育不同的音乐文化。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南民歌凭借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民歌中的翘楚。随着经济发展对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严重的冲击,当前声乐艺术中人们偏重外来音乐文化,因此陕南民歌受到很大影响,在演唱教学中比重下降,仅有部分经典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无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魅力。当前对陕南民歌的相关研究仅限于传统民歌的分析介绍,针对某一作品的演唱风格及陕南民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研究较少。陕南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陕南民歌进行深入研究。在民歌演唱教学中应用陕南民歌,应借鉴民族地方文化,才能使陕南民歌的艺术价值得以延续和升华。

一、陕南民歌简介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时间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人类生活与情感的真实体现。中国民歌灿若繁星,世代相传,凝聚了人民的智慧。从我国古代《诗经》到春秋《楚辞》,到汉乐府,到唐代竹枝词,再到明清时调及近现代民歌,数千年的演变诉说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根源。民歌是源于生活的艺术,不同民族通过民歌展现不同的风土人情。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在不同区域,并产生相应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音乐形式[1]。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地处黄河中游,按照地理、文化差异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陕南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北靠秦岭,是汉、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陕南民风淳朴,早期移民带来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加之自然环境和地形复杂,孕育出了不同的民歌艺术。陕南民歌是陕西秦岭以南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现了陕西民俗风情,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非遗。陕西自古有传唱民歌的风俗,民歌形式多样,有山歌、小调、儿歌等,情趣诙谐,曲调委婉舒展。陕南民歌题材涉及到陕南人民生活各方面,包括劳动题材、爱情题材、仪式题材等。陕南民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总体风格体现在语言修辞与曲调中,大量方言应用于民歌中,体现出陕南人民的乐观心态。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国民歌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陕南民歌属于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汉族民歌从北方到南方广泛分布,各地方言不同,民歌风格特征不同。陕南受蜀汉文化影响,人民憨厚朴实,民歌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舒展流畅。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下滑音技巧,增添了清秀之气。

二、陕南民歌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价值

陕南民歌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声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陕南民歌极具代表性,包含当地的地域特色、精神文化,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众多民族音乐研究者到陕南进行考察并收集素材。陕南民歌中很多作品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能使民族声乐学习者感受到陕南的地域文化和陕南民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推动当代民族声乐不断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是由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共同构成的,民歌在民族声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陕南地区有许多内容题材可进行创作,同时陕南地区民歌具有丰富多样的演唱技巧。陕南民歌与其他各族民歌共同发展着民族声乐艺术,陕南民歌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陕南民歌的发展脉络清晰,作品形式多样,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2]。

陕南民歌对民族声乐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陕南民歌的研究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传承价值。陕南民歌适合各年龄段的群体在各种场合演唱,流传范围广泛,在各大文艺活动中都有陕南民歌的身影,其中一些经典作品深受观众喜爱。陕南民歌被各大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写入教材,朴实无华的民歌语言及独特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陕南民歌题材丰富,分布广泛,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陕南民歌是民俗文化的写照,折射出陕南人民的价值观,方言中的俗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陕南民歌是黄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内涵深厚,又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精髓,在咬字等方面独具特色。

陕南民歌对当代民族声乐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当代民歌声乐演唱中,很多曲目以陕南民歌曲调为基础。当今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主要有传统民歌、改编民歌等,传统民歌中很多作品源自陕南民歌,而很多改编民歌便是对陕南民歌的另一种发展。民族歌剧中很多经典唱段取材于陕南民歌曲调。当今流行的艺术歌曲也离不开陕南民歌的传承,许多采用西洋作曲法创作的艺术歌曲中都含有陕南民歌传统因素。陕南民歌的传承价值应得到人们的重视,要挖掘并借鉴陕南民歌的精华,使其艺术魅力不断展现。

三、陕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陕南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如何选择曲目以表现其风格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选择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每个学生的演唱能力虽有不同,但对有特色的作品一般都有所偏爱,因此教学中必须体现民族性、典型性等特点。

陕南地域广阔,各地语言不同,陕南方言带有一种起伏的音乐感,导致民歌形成不同的声腔。用陕南方言演唱民歌可以使歌曲更加贴近生活,突出陕南民歌的地方风格。旋律是音乐的语言,旋律走向能体现作品的基本特点,旋律可以表现地方音乐特色,可以通过不同的旋律来区分地域。紫阳民歌旋律起伏较大,商洛民歌表现出音乐的轻巧特点,要通过比较不同的旋律来区分不同地域的音乐,抓住陕南民歌独有的音乐特色。润腔技巧是对作品的特殊处理,显示出演唱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与二度创作,可以通过润腔美化音色。各地民歌润腔使用方式不同,陕南民歌多用滑音作为旋律进行主要装饰。演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的润腔技巧[3]。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成为各地高校音乐专业最新使用的作品集,它记录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作品集,包括各民族地区民歌等多种内容,适合教学,能满足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并形成了连接作曲家与演唱者的桥梁,是优秀的声乐教材。该教材中就收录了陕南民歌,吸收了陕南民歌音乐素材,表现出了陕南民歌的地域风格,且陕南民歌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包括不少适合高中艺考生考试的曲目,作品积极向上,风格独特,这充分说明陕南民歌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适用性。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聆听学生的演唱,把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从作品的文化内涵出发启迪学生。

表达内心情感、积淀文化涵养是教学的灵魂。经过历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民歌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高中生难以深刻了解其内涵,故应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民俗文化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如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按父母之命进行,陕南民歌中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封建思想的怨恨,教师对作品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后,学生能有更深的体会,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

四、陕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发展

民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传播范围日益广泛,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利用传播工具有效沟通听众,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可以将音乐包含的信息、承载的思想与受众进行分享。音乐发展的历程就是音乐传播的过程,通过传播能使音乐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陕南民歌艺术要想发展,必须加强传播,大力推动其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促进陕南民歌艺术创新。

陕南民歌具有多样的题材以及丰富的内容。当前陕南民歌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影响,仅有部分经典作品作为教学范例,只有广泛推广陕南民歌,才能为陕南民歌的创作提供不竭源泉。学校应开设关于陕南民歌的鉴赏课,邀请优秀的民间艺人到校进行民歌授课,同时在演唱比赛中适当增加陕南民歌的演唱比例,选择具有陕南风格的民歌作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普及陕南民歌知识。陕南民歌推广普及必须结合陕南人民的生活,同时要不断创作新的民歌,才能符合时代要求,仅传唱过去的老歌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学习陕南民歌的唱法,更要让学生学习陕南的历史文化,研究陕南民歌的地域特色。陕南民歌创新发展是传承陕南民歌的重要途径,作曲家应深入了解陕南地域文化,结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对陕南民歌进行加工处理。

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仍沿用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中无法完全吸收教师讲解的知识。陕南民歌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邀请优秀的民间歌手走进课堂,同时让学生学习陕南民歌中的独特方言,感受淳朴的风土人情,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定期组织师生深入民间采风,增强学生对陕南民歌的理解,提高学生演唱陕南民歌时表达情感的能力。理论学习非常重要,学习陕南民歌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学生通过与优秀的专业民歌演唱者合作,可以学习纯正的陕南民歌演唱技巧。还可以将优秀的陕南民歌改编为剧目,通过剧情发展展示陕南人民的生活,学生通过排演能对陕南的民俗风情产生深刻的体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剧目表演,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发展[4]。

陕南民歌教学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借鉴西洋美声科学唱法,掌握气息控制,弥补传统民间唱法的不足。陕南民歌教学中应加入人性化内容,注重陕南民歌中的咬字与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找到适合的道路,才能使陕南民歌在教学中更有活力,从而推动民族声乐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军.地方应用型高校陕南民歌与声乐教学实践研究——以新升格本科大学音乐学专业为例[J].民族音乐,2019,(02):88-89.

[2]易丹丹.地域特色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浙江民歌为例[J].美育学刊,2016,7(03):54-58.

[3]崔姝声.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体现——基于传统民歌的声乐教学实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31(04):182-186.

[4]董華.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以陕北民歌的演唱与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2008,(02):254-256+266.

猜你喜欢

陕南民歌声乐
党建地图·陕南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穿花衣 唱民歌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