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两湖地区祭屈民俗

2020-07-28石峥嵘

博览群书 2020年6期
关键词:秭归雄黄酒汨罗

石峥嵘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是力与美的呈现,是生与死的交响,是官与民的狂欢。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其一生主要活动范围即今湖北、湖南地区。今湖北秭归是其故里,今湖南汨罗是其沉江地。全国各地的端午民俗文化,就其与屈原的关系来说,以湖南汨罗与湖北秭归两地的端午祭屈民俗文化最紧密、最典型。

湖南汨罗端午祭屈民俗文化

汨罗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端午日,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罗江。经过历朝历代的丰富发展,汨罗江畔形成了与屈原有关的一系列极富地域特色的端午习俗。

一,划龙舟。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投江后,汨罗当地百姓划着龙舟竞相在汨罗江乃至洞庭湖中寻找屈原的遗体,由此便形成了后世的龙舟竞渡。汨罗龙舟造型为龙头凤尾,极有特色。建造龙舟过程有许多禁忌与讲究,如不准女性接近,不准小孩偷窥,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是偷来的(叫偷神木)。汨罗风俗,龙舟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举行古老而又神圣的祭屈仪式和祭龙仪式。汨罗人过端午,将参加龙舟竞渡看得十分神圣,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说法。

二,挂艾叶、菖蒲。汨罗民间传说,屈原沉江后化身跛脚道人,沿门化食,每到一户都送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端午门插艾,无悲无烦恼”。到了端午节,有的人家照跛脚道人说的做了,门前插了艾叶;有的人家没把跛脚道人说的话当一回事,门前没插艾叶。这年端午过后,忽然暴发一场瘟疫,凡是门前插了艾叶的一家人全都安然无恙,凡是门前没插艾叶的一家人全都染上了瘟疫。事后,人们再回想起跛脚道人的开示,才恍然大悟,认定是屈原化身为跛脚道人来救苦救难的。因此,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每年端午节,汨罗江两岸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有悬挂艾叶、菖蒲的习俗,以祛除邪疫、驱赶蚊虫。另外,还要在门上张贴黄纸帖子,上写“荒坡艾叶喷喷香,溪边菖蒲伴石长。青烟剑叶能驱疫,岁岁端午站门岗”。

三,饮雄黄酒。汨罗民间还有“端午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因此,端午节聚餐每个男子都要饮雄黄酒,认为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小孩不能饮酒,则用雄黄调酒涂抹在额头或脖颈上,还要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个圆点,名曰“点珠砂”,认为如此可避邪祛疫,不生痱子和疥疮。

四,采百草。汨罗自古相传端午这天采集的中草药药性最强,于是每家的男主人都会到坡上、水边、路旁采集艾叶、菖蒲、车前草、水灯芯、夏枯草、金银花、淡竹叶等中草药,作为家中常备的良药。

五,抢龙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天刚亮,汨罗江沿岸家家户户的当家人便争着到汨罗江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甚至洗头、洗澡,认为这可以洗掉一身的病痛,使人健康。

六,踏露珠、抹露水。端午这天清早,汨罗江畔小伙有光着脚踏露水、女孩有用手帕沾露水抹头发的习俗,叫作“踏露珠”“抹露水”,认为端午清晨的露珠为龙珠,可祛风湿、防疾病、除脚气、去头风、青发丝。

七,包粽子。自古相传,屈原在汨罗江自沉后,沿岸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吞吃屈原尸体,遂将食物裹在树叶(粽叶)里,往水里扔,给龙虾吃,这便是后世端午包粽子的起源。由此可见,汨罗是粽子的发源地。过端午节,汨罗家家要用糯米包粽子。汨罗的粽子是碱水粽,颜色淡黄晶莹,气味清香诱人。

八,歇端阳。所谓歇端阳,就是端午节必须休息。汨罗江畔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年轻的农夫端午节下地干活,老婆发现了,就骂他牛马不如,骂完了就拉他去看龙舟竞渡。老爸知道了,也骂他牛马不如,端午节都不知道去陪屈原一天。由此就形成了汨罗当地的谚语:“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阳惹人骂。”每年端午节这个时候,汨罗农村繁忙的春插春播已经完成,人们便在这时稍事休整和娱乐,以便迎接更为紧张的收早插晚。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五月初五为“大端午”,五月十五为“小端午”。据传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的,五月十五才将遗体打捞上来,所以五月十五还要过一次端午以示纪念。这一天仍然要划龙舟、吃粽子,但各种活动都要比五月初五的大端午简略些。过完大端午,汨罗这一年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汨罗的所有端午节习俗都是以祭祀屈原、纪念屈原为核心的,几乎每项端午活动都和屈原发生了联系。龙舟竞渡是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向水中抛粽子是防止鱼虾吃屈原的尸体,悬挂艾叶、菖蒲象征屈原再生,踏露水、抹露水寄寓的是对屈原的怀念。这些习俗都表明屈原在汨罗有深远的影响,是汨罗最经典、最响亮的文化符号,汨罗人民对屈原具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湖北秭归端午祭屈民俗文化

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秭归称端午又叫端阳,此节该地一年要过三次,农历五月初五日为小端午,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农历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三个端午,民俗文化内容各有侧重,各不相同。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秭歸民俗是悬挂艾叶和菖蒲,饮用雄黄酒;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秭归民俗是举行龙舟竞渡、游江招魂;农历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民俗是送走瘟船,团聚亲友。秭归端午祭屈民俗文化主要有如下程序:

一,祭屈仪式。秭归祭屈仪式通常安排在小端午的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里或长江岸边,设专门祭坛,祭奠屈原。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合奏雅乐,跪拜烧纸。整个祭屈仪式活动将楚民族传统的宗教、礼仪、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聚焦呈现,场面壮观,气势恢弘,感情肃穆,态度庄严,极好地表现了对屈原的崇敬、缅怀、赞颂之情。

二,龙舟竞渡。秭归龙舟竞渡在大端午举行,包括龙舟下水、游江招魂、正式竞渡三个仪式。大端午的黎明,举行龙舟下水仪式。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站头”(艄公)祭拜天地,饮鸡血酒,给“龙舟披红”,即用长块红布挂上龙舟。然后,众人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龙舟中的击鼓人则扮演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站头”吹哨舞桡片点标,龙舟开始游动,唱《起桨曲》。等到龙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参与竞渡的龙舟色彩各异,或黄、或白、或红,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舵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呼喊号子,中流击水,百舸竞发。

三,包粽子、蒸粑粑。在秭归,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都会动员全家男女老少,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的粽子。为使粽子美观漂亮、味道香甜、营养丰富,还特意在粽子内放一颗红枣。大家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还唱着秭归民谣《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以此来纪念遭谗被贬、含冤自沉的屈原。秭归是山区,在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就不包粽子,改蒸粑粑。用刚磨出的麦面蒸出来的粑粑,又大又软。

四,饮雄黄酒。秭归人认为雄黄能杀毒除菌、防疫驱邪,每年端午家家户户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白酒中,制成雄黄酒。端午家人聚餐,大人饮用雄黄酒;另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前耳后涂抹,以此来防止蚊虫叮咬;还将雄黄酒洒于房前屋后、床下墙边,驱赶害虫,以免为害家人。

五,制作香包。秭归人过端午,还会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小布袋中,以五彩丝线缠绕,做成小巧漂亮的香包,佩戴在胸前,悬挂于室内,不仅用作装饰,亦用来驱邪防病。

六,挂艾叶。端午节当天清晨,趁露水未干时,秭归人会上山采割艾蒿。采割艾蒿拿回家后,选几枝用彩带扎上,悬挂在大门两旁,用来辟邪祛风。采割来的大部分艾蒿则晒干储存起来。一年四季,如感觉到身体痛痒,随时可摘取几枝配以大蒜梗,用水煎煮,洗擦患处或泡脚,可以止痒、祛风、消炎。

七,回娘家。在秭归民间,出嫁的女儿都要在小端午这一天回到娘家,与娘家人团聚,与老人和小孩共同开展联谊谈心活动。

八,给老人泡脚,为孩童洗澡。在秭归,自古以来有端午给老人颈戴艾叶花环,晚辈端来盛满艾香水的水盆,蹲在老人面前,一边慢慢地往老人的脚背上撩水,一边拿艾叶在老人的脚上轻轻地按摩。为老人泡脚,这是屈原故里端午节孝敬老人的一种形式。另外,还要盛满一浴盆的艾香水,抱孩童放入盆中洗澡沐浴,大人不断往孩子身上浇水擦洗,以预防和治疗小孩皮肤病。端午节前用艾叶水为孩童洗澡,这是屈原故里又一传统风俗。

九,骚坛诗社吟诗作赋。自明代起,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就自发产生了一个诗社,叫骚坛诗社,诗社成员每逢端午齐集于屈原祠吟诵屈原诗作、创作诗词歌赋,相互唱和,兴味无穷,数百年来创作了许多缅怀屈原、凭吊屈原、赞颂屈原的优秀作品。此社迄今仍年年开展诗歌吟诵与创作活动。

十,笙歌闹晚。农历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秭归人喜于这天夜晚,邀约亲朋好友,送瘟船,玩狮子,吹笙箫,唱山歌,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往往笙箫齐鸣,歌声震天,通宵达旦。诚如宋黃公绍《竞渡棹歌》所描述的:“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屈原故里秭归端午民俗包括设坛祭拜、游江招魂、龙舟竞渡、粽子寄情、笙歌闹晚等环节,不仅继承了传统端午习俗驱邪避害、防疫避瘟的内涵,而且强化了屈原故乡人民祭祀屈原、纪念屈原、赞颂屈原的内容,将其作为秭归端午节民俗活动的主旋律和核心主题。自明代起,秭归产生了“骚坛诗社”,凝聚了当代一批骚人墨客,于端午时吟诗作赋,赓相唱和,创作了大量颂怀屈原之作,成为秭归端午民俗文化极具地域特征的现象。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秭归雄黄酒汨罗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吊屈原
主观故乡
五毒五黄,御百毒侵袭
切莫乱饮雄黄酒